第(2/3)頁 決定征西將軍府前進方向的便是眼前這寥寥十余人,因而廷議當中可以暢所欲言。 民部中郎司馬芝雖然已順利將北疆戰事的全部流程走完,審配還是不急不躁,說道:“然南陽之事當如何解決?” “因為鑄幣收割天下財富之緣故,后將軍袁術與我等徹底決裂,派遣數萬大軍封鎖武關與丹水,以阻止南陽財富流向關中。荊州走丹水的貿易航線亦被切斷,若我等視若無睹,天下諸侯將無不以此為樣,設立管卡,阻斷財貨外流,征收巨額稅賦,使經商無利可圖。” 張瑞側目關注。關稅過高無疑會極大削弱征西將軍府鑄幣權的優勢。商隊賺取不到利潤,商業活動便會逐漸斷絕。這也是后世為什么工業強國總是強行要求別國降低關稅的原因。 而像袁術這樣直接圍困武關,那更已經是踩在征西將軍府臉上踐踏了。 袁術自起兵至今,還未遭受過任何挫折,其部將孫堅一路殺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咨,甚至占領豫州大片郡國。 可以說袁術此時風頭正是如日中天,其心態已經有些飄飄然,睥睨天下英雄。 張瑞當初不屑得對荊州使節治中從事鄧羲斷言,可大大方方往來,便不信袁公路敢攔征西將軍府物資。 顯然張瑞有些高估了袁術的理智,在黃忠帶兵拆了南陽設在武關前的鹿角后,袁術非但沒有收斂,反而針鋒相對的派出了數萬大軍,要逼張瑞就范。 與袁術的戰事并不僅僅是征西將軍府的顏面之爭,更涉及立威、立信,以免冀州、荊州、益州、涼州的諸侯全部有樣學樣,徹底切斷商隊與關西的貿易往來。 審配說道:“某還是主張,先只開強陰互市,以聯絡鮮卑大人步度根、匈奴右賢王去卑以及烏桓各部大人,達成盟約共討幽州鮮卑,再推行北疆戰事。” “當務之急在于解武關之圍,熄滅袁術囂張氣焰,為天下立威。通荊州商路。” “如今僵持難下,便廷議表決,從眾議之多者。” 在內閣制度下的投票表決,并不是后世的民主。因為內閣本來就是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其所有制度都是為了防止大臣專權,增強主君權威。 廷議僵持不下時,會摘要奏聞以奏主上作裁決,所以張瑞的決定才是最終方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