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官府鑄幣發行,需要切合民間財的得數量。 但民間財富范圍太大,一個渺小的人類,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得財富究竟有多少? 這其中關鍵就在于稅收。 在封建時代,稅收得主要來源是農業稅。有了稅收金額,有了稅率,自然很容易就能計算出農業的總產值。 征西將軍府的田稅略高于十收一成半。 今年收糧約計一千萬石,民間的農業總產量就在六千萬石。 幽州石米三十錢,被稱為人間凈土。征西將軍府治下的糧價卻并沒有這么低,因為關西大旱,災民遍野,所以糧價高達五十五錢。 看起來價格奇高,但也看跟誰對比。洛陽城內石米十萬錢,依舊有價無市。百姓無果腹之食,董卓卻依舊窮奢極欲。 官府知曉了糧價與產量,便能算出農業的總產值約為三十三億錢。 在漢室其他郡國,基本上流動財富便只有農田產出了。 但征西將軍府稅收構成會比較復雜,一億兩千萬錢,有關稅、有商稅、有輸估、有山澤、鹽鐵稅。甚至在年初還會核算豪商在去年的所得稅。 各種稅率不一,粗略以十稅二估算,鹽、鐵、戰馬、手工制品的總財富為七十二億。 這份粗略計算的財富是比較符合如今征西將軍府治下財富分配情況的。 河東、太原、長安皆手工業發達,以工商之利收割天下財富,使各州財富匯聚于關西,從而導致工商財富超越農業財富。 有此工商貿易興盛的基礎,民部中郎司馬芝說道:“官府月賦稅一億兩千萬,若用于采購糧草可得兩百余萬石。若是采購戰馬,可得一千二百余匹。如此強軍可期!” 一千二百匹戰馬? 張瑞眼睛一亮,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別看征西將軍府現在麾下戰馬三萬余匹,但那是打劫了匈奴多年積累的財富。即所謂的人無橫財不富。 但只是一錘子買賣,并不長久。靠稅收去招兵買馬,才是源遠流長之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