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漢末劉熙所作《釋名釋飲食》記載:“酪,澤也,**所作,使人肥澤也。” 說明早在漢代,諸夏、胡虜便已開始將馬奶、羊奶、牛奶制作成乳制品為食。 上百萬只羊,盡皆屠宰,只能解一時之困,圈養(yǎng)起來卻能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 張瑞作為一個后世人,還是比較傾向于這種可持續(xù)發(fā)展路線。 對賈詡吩咐道:“再從牧民中挑選一批忠厚勤勞者,專司牧養(yǎng)羔羊。每日皆收集羊奶,制成乳酪為食。” 羊身上財富很多,除了羊奶,最珍貴的就是羊毛和羊絨了。 羊絨是珍貴無比的紡織材料,有軟黃金之稱。 但可惜這種羊絨一般只有山羊身上才有,一般羌人、氐人等活躍在高原、深山中的部落會多養(yǎng)山羊。 在匈奴部落中的這百萬余只羊,全是綿羊。 綿陽不產羊絨,只產羊毛。在紡織難度上有天壤之別,多用來織毛毯打毛氈。蘇武在北海苦難時,就靠吃毛氈為食。 張瑞確定羊毛可以用來織毛衣,便繼續(xù)吩咐道:“逢羊脫毛之際,亦令其收集羊毛,洗凈除垢后收入府庫,以售百姓紡織毛毯、毛氈。另傳令科學院,研究羊毛織衣之術。” 關于織毛衣,張瑞其實是見過的。甚至后世很多心靈手巧的女大學生,都能為男友手織毛衣、圍巾、手套等。 張瑞作為一只單身狗,并未享受過如此待遇。因而十分艷羨的關注過同班女同學紡織毛衣。 無非是幾根細長的針棒,對著幾根毛線勾勾繞繞。連胡族都能將羊毛編成毛氈,沒理由諸夏不能稍加改進織成毛衣。 正好在畫板之前,張瑞便手畫一張棒針,說道:“令科學院打造此棒針,長約半尺,粗約半寸。懸賞百姓,能以棒針織線成衣者,孤賞錢百萬。” 諸夏女子心靈手巧,只要張瑞能為其點名方向,勢必會有人達成目標。 織毛衣不會比編毛氈、編竹筐難上多少。 這一點張瑞充滿了信心。 便將目光轉向了山羊絨。羊絨哪怕在后世亦是珍貴的紡織材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