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橫推非洲-《大明福星》
第(2/3)頁
廣州衛,廣州港
大明開海之后,第一批開設的海港,所有從海外來的船只,都要先經過廣州港市舶司進行繳納稅款,獲得廣州衙門的繳稅證明后,才可繼續北上,若是大明境內商賈,可以直接卸貨,或是前往長江等其他沿海地區卸貨。
但唯獨今天來的人,比較奇怪,非常奇怪。
廣州港的碼頭,自從太始二年,定點開放了廣州港,泉州港,直沽口后,整個廣州港,日益繁盛。
海外藩王為了獲得利潤,建造船只,戰艦,除了圍剿海上的盜寇外,最大的原因還是要和中央朝廷進行貿易。
忙碌的碼頭上,一名工人喊道:“哇,好多船啊,大半年都沒見過這么多船了!”
“是啊,這要多少貨物啊,一會說不定有活干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些廣州衛的民夫們,在廣州港承接著裝卸工作,來往船只的貨物裝船,卸船,都要招募民工。
這也極大的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每年朝廷從廣州裝卸貨物,直接給當地百姓提供了十數萬就業崗位。
這里臨近大海,又是朝廷重點發展的港口城市,自然而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政策優惠,扶持。
當地的百姓,對于海船艦隊,早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畢竟這些年來,朝廷的海軍水師艦隊,已經龐大到遮天蔽日,能覆蓋整個海面的地步。
望著駛向廣州港的船只艦隊,一名工人說道:“你說這么大的船隊,他要裝多少貨物啊。”
“誰知道呢,反正少了四十五貫寶鈔,這活指定不干,朝廷還給四十貫寶鈔一天呢!”一名工友回答道。
“這要是都在廣州卸貨多好,至少能卸半個月,就能給家里丫頭添件新衣裳,到時候也好風風光光的出嫁了!”
“等著吧,馬上就靠岸啊!”
“哎,你看,這上邊怎么打著我們大明的旗號?”突然間,一個眼尖的工人,指著船隊的旗幟開口喊道。
“大明閩王?”
“誰是閩王啊?怎么沒聽說過!”
“靠,閩王不是太祖皇帝的四子,以前的燕王嘛!”
“他不是封在海外了嘛,怎么又回來了?”
“不會是回來打仗的吧!”
“太祖皇帝亡故,這些藩王都沒能返還,為人子不能靈前盡孝,也是難了!”
“可別打仗啊,要是打起來了,我們就遭殃了!”
群工人站在一起,嘰嘰喳喳的說個沒完,所有人都不
想打仗,一旦打起來了,他們辛辛苦苦經營的小家,就要被戰火摧毀了。
更何況,大明朝廷的信譽還是非常好的。
過不多時,船隊靠岸,然而從船隊上下來的人,卻不是朱棣,而是朱高煦,跟在朱高煦的身后,有三百多名護衛。
在港口上,望著一眾表情呆滯的勞工們,朱高煦悶哼一聲道:“少見多怪!”
“你們這里當官的吶,讓他來見我!”朱高煦大喊一聲。
有大型船隊靠岸,這事情自然早早的傳到了廣州市舶司的主官耳中,時任市舶司主官的原江寧縣縣令萬關,急促的趕了過來。
跟在他身旁的,就是他的好搭檔,差點拖死他的趙琛。
二人來到港口碼頭,見到數以百計的船只,心中狐疑道:“打著大明天朝的旗號,你們是什么人?”
“狗官,睜大眼睛看清楚了,認識這個字不?”朱高煦指著旗艦上,那個比明字大旗要矮了十厘米左右的旗幟,開口質問道。
萬關擦了擦眼睛,看著那個閩字,開口道:“閩王?燕王?你是閩王的使者?”萬關哪里見過朱高煦,狐疑的詢問道
“我是閩王的世子,小爺名叫朱高煦,是天雷王殿下的徒孫,這次本世子是奉了閩王的命令,帶領船只貨物,來中央朝廷進貢貿易的!”
“這里是廣州衛吧,你快通知朝廷,就說閩王世子朱高煦在廣州登陸,要求進京朝貢,讓朝廷早點回信。”
朱高煦心氣極高,他乘風破浪,在藍玉走后半年的時間,就帶領船隊出海,一路向著大明的方向走。
只是他的船隊比之朝廷的船只,差的太多了,在路上沒少折騰,好不容易才到了大明。卻是在時間上,慢了藍玉年多。
萬關聞言,躬身道:“閩王世子,失敬失敬。只是世子殿下,為何要在廣州港停靠,廣州港不接受外邦及藩王的貨物停靠,世子還是沿岸北上,到直沽口停靠吧!”
“而且從直沽口通知京師,也會方便許多。不然的話,這一來一回,耽誤世子的時間不說,世子的貨物總不能卸在廣州吧。”
萬關面色平靜朝廷嚴禁海外邦國在除直沽口外任何港口登陸卸貨,繳稅。
南方的港口,只是給民間海上開放的,直沽口才是官方的唯一通道。
也是其他海外邦國及藩王國對大明繳稅朝貢的唯一通道。
“淡水不夠了,本世子需要補充淡水,行個方便吧!”朱高煦對于大明的變化,一無所知,畢竟他都出海五年多了如今返還,大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都收官了。
第二個五年計劃順利啟動。
萬關笑了笑道:“淡水的話,當然可以,不過世子要付錢,不然的話,這些工人怕是不愿意給世子殿下干活!”
既然是靠近海港,自然是有淡水售賣的,這叫營銷,強制營銷,所有出海商船,都需要大量的淡水資源。
而他們自己準備的,能準備多少?最后還是要工人去弄,這也讓人看見了商機,在廣州港不遠處,弄了個巨大的,這也讓人看見了商機,
蓄水池,以供應出海商船飲用。
朱高煦道:“要多少錢?”
“那就看世子殿下要多少水了,一個木桶,算上人工運過來,要三十貫寶鈔!”萬關笑了笑,指著不遠處的一個木桶說道。
“來一萬桶。本世子很急,別耽誤時間,今天晚上之前本世子就要出海北上了!”
朱高煦直接開口說了一句,旋即吩咐一邊的侍衛去船上取錢,畢竟當年他們離京的時候,朝廷給了不少寶鈔。
萬關笑著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突然間,朱高煦目光一凝,狐疑的看著萬關道:“你剛才說,要去直沽口,直沽口不是在泰安嘛,朝廷遷都了?”
直到這個時候,朱高煦才緩過神來,直沽口這個名字,沒人能比他在熟悉了,小時候可沒少去那邊玩。
萬關躬身道:“已經遷都四年了,現在是太始五年正月初,世子若是趕得上,還能在泰安府過一下上元節!”
萬關說完,轉身道:“按照禮節,外臣是不能同世子多說的,世子見諒,本官還有要事纏身,便先退下了!”
言語間,萬關根本不給朱高煦拒絕的機會和理由,直接轉身離開了廣州港。
還以為來這么大的船隊,有錢賺了呢,沒成想竟然是海外藩王的朝貢船隊。
這就讓萬關傷透了心。
朱高煦呆愣的站在原地,猶豫不決道:“朝廷遷都了,太始四年?難道說......”只是瞬間,朱高煦的腳步略顯蹌,向后退了幾步。
朝廷遷都,這不是標志著,老皇帝朱元璋已經死了嗎?
心中似乎還有一點期盼,朱高煦抓了一個民夫詢問道:“應天的老皇帝,官府有什么消息嗎?”
“應天的老皇帝?世子說的是南京的太祖皇帝吧,太祖皇帝在太始四年三月初一,已經在南京乾清宮駕崩了。”
“如今算算,都快一年的時間了!”
那民夫漫不經心的說著,朱元璋都死了快一年了,朱高煦聞言,微微一怔,從懷里掏出了一封信,拿在手里看著
上邊寫著:“父皇親啟。”
這是朱棣給朱元璋寫的慰問信,現在老皇帝死了,這封信,也就沒人能看了,他的任務,竟然還沒開始,就被腰斬了。
“怎么會這樣,怎么會這樣。一年,我為什么那么笨啊。”朱高煦狠狠的抽了自己一巴掌,好在一旁的侍衛連忙拉住了朱高煦,攙扶著朱高煦回到了船上。
按照市舶司的規矩,外邦補給,是不允許登岸的。
眾船夫看著朱高煦的樣子,疑惑道:“這世子不會是失心瘋了吧!”
太始五年,正月初八。
繁茂的泰安府街道上,走馬觀花般的,人頭攢攢,擁擠在南北東西兩條中軸線干道上,因為外城還未修建好的緣故,只有內城擠滿了人。
張燈結彩。
無數的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歡呼雀躍,共度新節。
上元節,又稱之為燈節,北方素有吃元宵的習慣,又被稱為元宵節。
又有上元十夜燈的稱謂。
明太祖洪武年間,上元節沐休三日,民間過節五日,至太始三年重訂,上元節沐休十日,民間以掛燈十日。
視為大明除除夕新年節日之外,最大的一個幾個節日。
太始三年重訂,標注了每年大大小小的節日,嚴格規定了沐休日期,民間的百姓對于過節的感覺就是歡快,人多,開心,終究不用為肚子發愁。
而官員們盼著過節,就如同盼著太祖皇帝早死一樣,雖然他們心里不說,但每個人都有這個想法。
雖說方世玉親政,但那個老皇帝若是聽說哪里出現貪官污吏了,任何人都護不得,也沒人敢護。
每逢節日,動輒沐休十五日,十日,三日,五日,給足了官員的休息時間。
重訂的沐休日中,臘月二十一起,至正月十八,為除夕沐休期,地方府衙,可不理政務,可推遲案件審理。
而方世玉也在其中將各級政務分成了三級,急需處理的事情,務必處理,不可懈怠。
當然,方世玉不是什么慈善君主,奈何時間趕得太巧了,除夕年節是肯定要沐休放假的,然而朱元璋自稱吳王的第二年,正月初四,設祭于紫金山,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改元洪武。
吳王二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正月初四作為大明的建國日,在方世玉最初的印象中,是要建立起節假日,讓天下百姓永遠記住這一天。
奈何,他前臨除夕,后有上元,最終一口氣將除夕,建國,上元,三節連在一起,從臘月二十一,沐休至正月十八。
其后,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各沐休五日。
乃至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也被方世玉提名為沐休日。
為大明帝國的夫妻節日。
而今天,無論文武百官,亦或是升斗小民,整個泰安府早已聚滿了人,來自朝鮮的使者,暹羅,占婆,東察哈臺,韃靼,瓦剌。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宜城市|
息烽县|
安西县|
镇安县|
元阳县|
都江堰市|
泸州市|
桃园县|
桦甸市|
财经|
泰和县|
房产|
丹凤县|
呼伦贝尔市|
潮州市|
蒲江县|
红河县|
北碚区|
大田县|
琼结县|
民和|
嵩明县|
黑龙江省|
扶绥县|
临夏市|
鞍山市|
崇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珲春市|
天峨县|
延津县|
瑞安市|
阜平县|
五寨县|
丹阳市|
庐江县|
嵊州市|
敖汉旗|
凤城市|
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