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轍-《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第(2/3)頁
1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歷任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編修等職。哲宗時期新黨執政,貶為涪州別駕,再貶羈管宜州,卒于貶所。2不肖:不才。這里是自謙之辭。3子瞻:蘇轍兄蘇軾的字。4公擇:指黃庭堅舅父李常。李常,字公擇,南康軍建昌(今江西南城)人,歷任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兼侍讀等職,與蘇軾、蘇轍交好。5咫尺之書:代指書信。6左右:古人對對方不直呼其名,而是稱他的左右,以示尊敬。7廢棄:指被廢黜罷官。8阮籍以酒:阮籍,字嗣宗。處在魏晉易代之際,不滿現實,縱酒自放,以求自全。9嵇康以琴:嵇康,三國魏譙郡(今安徽宿縣)人。因不滿司馬氏欲篡魏,終為司馬氏所殺。10啜菽(shū叔):指吃粗糧。菽,豆類的總稱。{11}以時自重:書信中的套語,類似于現在的“冬安”“夏祺”。
本文寫于元豐四年至七年(1081—1084),當時,蘇轍因受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謫到監筠州鹽酒稅。當時,黃庭堅則在知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上,與筠州相距不遠。后來二人書信來往,互相欣賞,相得甚歡,本文就是蘇轍給黃庭堅的回信。黃庭堅的文學主張和政治主張都與蘇軾接近,蘇軾對他極為愛重。黃庭堅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一道被后人稱為“蘇門四學士”。
文章篇幅不長,卻寫得一波三折,跌宕有致。作者先敘述自己由于兄長和朋友的緣故,熟知黃庭堅其人其文,早有結交之心。再寫黃庭堅書先至,令自己心有愧恨。表達了自己愿意與黃結交的意愿,以及對黃安貧樂道的品格的推崇。
開頭就自謙說“轍之不肖”,接著就寫到了自己當下被“廢棄”而遭人“嗤笑”的處境。此時他因受到蘇軾的牽連,被貶謫到筠州做一名監鹽酒稅的小吏,正抱負難舒,沉淪抑郁。就在這個艱難時刻,黃庭堅卻不避風險,“有以取之”而主動與他結交,則其人品與誠意可知。黃庭堅能不畏世俗的壓力,表達自己對蘇轍的欣賞之意,二人真可謂是性情相投、惺惺相惜!
這么一來,那么通信誰在先誰在后,也就沒有什么好計較的了。于是從“恨”到“未足以為恨”,文字轉折自然,水到渠成,同時在情感上也步步貼近,二人之間的關系由朋友遞進為知己,構文十分巧妙。
接著,作者談起自己對黃庭堅的了解,贊賞他以道自重的氣節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為了表達得更真摯,作者從推崇其的品格之高說起,認為黃庭堅超過阮、嵇,可以與顏回媲美。因為其“目不求色,口不求味”,胸中所養“過人遠矣”。
早年蘇軾在《答黃魯直書》中就曾稱贊黃庭堅“超逸絕塵,獨立萬世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游”,同時又指出黃的為人是“必輕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蘇軾所說的黃庭堅借“以自重”的正是蘇轍文中提到的黃庭堅“過人遠矣”的“其中所有”,也即是儒家的“道”。這和蘇轍所提倡的文學主張是相一致的,同時也可看做是蘇轍的自勉之詞。
結尾幾句話,是蘇轍對黃庭堅來信中虛心求教的話的答復。黃庭堅在來信中曾向蘇轍請教,蘇轍的答復是:魯直您如此高格,何須問人?至于“喜與禪僧語”,想來不過是要“以是探其有無”罷了。這樣的答話輕松詼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彼此的敬重。
后人評論
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評蘇轍之文說:“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
武昌1九曲亭記
子瞻2遷于齊安,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陀3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4,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櫪5,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6,好客而喜游。聞子瞻至,幅巾7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8,旁矚溪谷,風云變化,林麓向背9,皆效于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10,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11}終日。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耶?”遂相與營之。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12}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13},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14}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注】
1武昌:今湖北鄂州市。2子瞻:蘇軾的字。3陂陀(bēituó杯駝):山坡,山岡。4浮圖:梵語,亦作佛圖、浮屠,塔的意思。精舍:佛寺。5櫪(lì歷):同“櫟”,即柞(zuo作)樹,落葉喬木,果實叫橡,葉子可喂柞蠶。6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語出《論語》,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們一種稱呼。7幅巾迎笑:表示蘇軾與山中的年輕人關系之融洽。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8陵阜:高山。9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陽背陰。10百圍:是說樹干的粗細。千尺:是指樹的高度。{11}睥睨:側目斜視,有所打算。{12}褰(qiān牽)裳:提起衣服。{13}擷(xie協)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14}要之一飽:重要的是以求吃個飽。
本文作于元豐五年(1082),當時作者貶謫筠州,蘇軾貶謫黃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們都并不消沉。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在三國東吳遺跡的廢九曲亭舊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后,請蘇轍寫亭記。這篇題記便是記述蘇軾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來,闡發蘇軾“適意為悅”的思想情趣,表現出蘇軾的游樂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懷和灑脫風度,其中也寄托著作者自己的意緒。
本文的構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實特點,更突出蘇軾的思想性格。蘇軾謫遷黃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從蘇軾好游武昌諸山寫起,特為指出蘇軾在黃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風景好,山里人也好。這是為敘述建亭武昌作了鋪墊,顯出蘇軾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樂。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處勝境,而且“有廢亭焉”,但長久無人治理,冷落荒廢,古木盤踞,重建困難,使蘇軾有心無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場大風刮倒了一棵大樹,創造了重建的條件,蘇軾的心愿得以實現,九曲亭重新建成。
可以說,第一段中,作者描繪了一幅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的山行圖。以簡略的筆墨表現了西山的獨特風光:山峰連綿起伏、峻峭幽深;松櫪滿山遍野、遮天蔽日;佛寺寶剎至清至靜、遠隔塵世;二三子“幅巾應笑,相攜徜徉”。可以說,既是賞景又是風景。自然因人而增勝,人因自然而怡情。
作者具體說明建亭的經過,含蓄地贊美建亭此舉,興廢利眾,符合天意,而蘇軾獲得了最大樂趣。作者之“樂”的內涵,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游山玩水,建亭賞景,有賞心悅目之樂;二是寄情山水,忘卻煩惱,有怡然自適之樂;三是無愧于中,無責于外,有超然灑脫之樂。這就委婉地說明蘇軾建亭的目的是“無愧于中,無責于外”,這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從而凸顯了他光明磊落的品質和超然灑脫的風度。
文章體現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稱“有我之境”。本文兼具汪洋之勢、淡泊之情與秀杰之氣,融景致美、情趣美與理趣美為一體,堪稱美文。比如說文中動詞的妙用,“倚”“蔭”“俯視”“仰瞻”“旁矚”等動詞的運用,既引出了美妙的景致,又使景物之中飽含了人的情趣。“倚”的閑適灑脫,“蔭”的愜意舒適,“俯視”的居高傲氣,“仰瞻”的凝神斂氣,“旁矚”的游目騁懷,“笑”的自信瀟灑,所有景物都為“我”所用,作者的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之中,又使本文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公文鈔》:“情興心思,俱入佳處。”
東軒記
余既以罪1謫監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z其無歸也,許之。歲十二月,乃克支2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3,竹百個,以為宴休之所。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4;暮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則復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以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5。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6尚可自養,而不害于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鹽米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7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斗升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區區8欲磨洗濁污,睎9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彼蓋達者之事,而非學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幸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堵10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思東軒,優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蘇轍記。
【注】
1罪:作者受蘇軾的“烏臺詩案”牽連。2克支:支撐起。3本:株。4尋尺:喻細小之物。自效:愿為別人貢獻自己的力量。5不改其樂:《論語?雍也》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抱關擊柝:守門打更小吏。7劫:約束,阻礙。8區區:誠意,專一。9睎:仰慕,向往。10環堵:四面為墻,內室皆空。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春,在蘇東坡貶謫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的同時,其弟蘇轍因牽連罪被貶往江西筠州(今高安縣)任監鹽酒稅。正遇洪水泛濫,借部使者府開辟“東軒”,作為休息的地方。蘇轍此時政治失意與生活煩亂交織,只好借筆以抒發之。
第一段,記敘開辟“東軒”,“坐市區鬻鹽、沽酒、稅豚魚”的公務繁忙的全天生活,簡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啞然自笑”的無奈心情。一開始,濃墨重涂洪災為害:“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敗刺史府門。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崩^而突出描寫“敝不可處”,“假部使者府以居”,開辟“東軒”:告郡——借居——郡憐——支斜——補缺——辟軒。這一過程,殊屬艱辛。再以點代面,形象描繪作者“坐市區”一天的“筋力疲廢”生活。晝坐、鬻沽、爭尋尺、暮疲、昏睡、旦復出、無能安于東軒、啞然自笑,無奈心態,躍然紙上。從“筠水泛溢”到“敝不可處”,這是天老爺造成的;從“筋力疲廢”到“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這是北宋社會制度造成的。兩者巧妙結合,天災人禍,現象本質,意在言外。
第二段,從東軒的簡陋日子聯想到顏回苦學生活,借顏回“簞食瓢飲”之樂,追求一種“安貧樂道”精神,抒發其政治失意而又急于排遣的曠達心情。起筆引用顏回簞食瓢飲的美談,是最切合作者此時此地的心態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雖不欲仕,然抱關擊柝尚可自養,而不害于學,何至困辱貧窶自苦如此?!比欢F實是殘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無情地敲碎了他的美夢:做一個勤勞于管理鹽米的小官,就是“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縶,自放于道德之場”,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滯留任上。通過親身經歷,作者體會到:顏回“之所以甘心貧賤”,而不肯通過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學”。再從士大夫一面“沉酣勢利”“玉帛子女”“自以為樂”,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實,從容自得,才是真正的樂的反正論證,推斷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賢之樂、“顏氏之?!钡娜松芾?,借以排遣貶謫后的愁苦?!班捣颉币辉~用得適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我”轉到“士”,由個別過渡到一般,順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顏回的安貧樂道,聯想到將來“歸休田里”,抒發了他“追求顏氏之樂”的超然情懷。開頭,追慕顏回老師孔子“高為魯司寇,下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無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實,同時指出,孔子之舉動屬“達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讀書人所能達到的。接著,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歸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堵之室而居之”陶潛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題旨,頌贊顏回“簞食瓢飲”之風,“懷思東軒”,走一條“優游以忘其老”的人生歸途。
第四段,交代作記時間,增強了“記”的真實感。通過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敘,借題發揮,成功地刻畫了一位地位雖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貶官形象。
本文從洪水的自然為害之景,寫東軒的居處破敗之狀,從供職的自效、忙碌之姿,寫到日夜精疲、啞笑之態,自然、順理、融情、扣題。再從簡陋的東軒生活,聯想到顏回的“簞食瓢飲”,從而追求“顏氏之福”“顏氏之樂”,即“安貧樂道”精神,追求“歸休田里”,走陶淵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曠達的人生道路。這是作者此時此地官場失意、心煩意亂而又欲求擺脫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寫“東軒記”所深蘊的人生哲理內涵。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蘇文忠公文鈔》:“入宋調,而其文風自佳?!?
黃州快哉亭記
江出西陵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漢沔2,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3,濤瀾洶涌,風云開闔4。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5,周瑜、陸遜之所馳騖6,其風流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7于蘭臺之宮,有風颯8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雄雌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于世,使其中9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10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11},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注】
1西陵:西陵峽,長江三峽之一。2沔(mian免):漢水的北源。漢沔即漢水。3一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4開闔:開合。5睥睨:側目窺視,此處指希圖占有。6陸遜:東吳大將,曾大破劉備于夷陵。馳騖(wù霧):追逐,馳騁。7宋玉、景差:戰國時楚國辭賦家,后于屈原。8颯(sà薩):形容風聲。9中:指內心。10會計:謂掌管征收賦稅錢谷的工作。{11}蓬戶甕牖(yǒu有):極言房屋之卑陋。牖,窗戶。
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張夢得、蘇軾都被貶至黃州。張夢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蘇軾命名為“快哉亭”,蘇轍作《黃州快哉亭記》。當時蘇轍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至筠州(今江西高安縣)任監巡鹽酒稅,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但他不以貶謫為懷,惟適自安。本文因其高超的藝術技巧,歷來被人推崇備至,公認是一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緊密結合并融為一體的好文章。
作者在本文中暢言“快哉”二字,不僅因為快哉亭所處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曠神怡,而且因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傷性”,則無論處于什么環境,都足以“稱快世俗”。他從自己、其兄和建亭之人三人的遭遇說開去,由此及彼,由小見大,提出“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的曠達人生態度。文章清新開闊,氣勢奔逸,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于一爐,借用典故并加以發揮,把快意之情寫得淋漓盡致。
文章結構簡單,十分通暢。文章在開頭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命名由來、并為后文安排伏筆之后,在第二段著力描寫快哉亭附近的足以令人快意的景物。在寫景時,或就目之所見,或就思之所及,融時空于一體,變化多端,開闔自如。在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的來歷發表議論,說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邊景物的優劣,也不在遇與不遇的不同。這樣既贊揚了張夢得,又抒發了自己不以貶謫為懷、隨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寫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這篇文章由寫景敘事入手,而后轉入議論。條理清晰,結構嚴謹,過渡自然,不露痕跡。寫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實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敘事,能于簡要之中插入閑情,磊落跌宕,分外遠致。作者借物抒懷,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遠離塵世、自尋其樂,而在以曠達之情來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們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無往不自得。此外也應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氣。
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還在于它的議論。文章就同樣的“風”,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覺殊異的事實,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的結論。立論正確,論證有力,結論無可辯駁,令人信服。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平塘县|
安福县|
蛟河市|
民县|
庆安县|
连山|
徐闻县|
苏尼特左旗|
桃园市|
临邑县|
伊宁市|
双城市|
武陟县|
岳阳市|
鄂托克前旗|
驻马店市|
西乡县|
承德市|
抚顺县|
鸡西市|
龙江县|
德清县|
托克托县|
任丘市|
福海县|
深州市|
桓仁|
灵台县|
遂昌县|
特克斯县|
北京市|
临洮县|
盱眙县|
吐鲁番市|
宜昌市|
泗洪县|
南投县|
义马市|
通道|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