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曾 鞏-《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第(1/3)頁

    列女傳目錄序

    劉向所敘《列女傳》,凡八篇,事具1《漢書》向列傳2。而《隋書》3及《崇文總目》4皆稱向《列女傳》十五篇,曹大家5注。以《頌義》考之,蓋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蓋向舊書之亡久矣。嘉祐6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為篇次7,復定其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并藏于館閣。而《隋書》以《頌義》為劉歆8作,與向列傳不合。今驗《頌義》之文,蓋向之自敘。又《藝文志》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亂,古書之在者少矣,而《唐志》錄《列女傳》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無錄,然其書今在。則古書之或有錄而亡,或無錄而在者,亦眾矣,非可惜哉!今校讎9其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繕寫。

    初,漢承秦之敝,風俗已大壞矣,而成帝后宮趙、衛之屬10尤自放。向以謂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大任{11}之娠文王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又以謂古之人胎教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視聽言動者,皆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畏也。顧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聞,蓋為之師傅保姆{12}之助,《詩》《書》圖史之戒,珩璜琚踽{13}之節,威儀動作之度。其教之者雖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嘗不以身化也。故《家人》之義歸于反身{14},《二南》之業本于文王,夫豈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興,能得內助,而不知所以然者,蓋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內則后妃有《關雎》之行,外則群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其推而及遠,則商辛之昏俗,江漢之小國,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謂身修故國家天下治者也。后世自學問之士,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見可法,故競于邪侈,豈獨無相成之道哉!士之茍于自恕,顧利冒恥{15}而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于南向{16}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

    然向號博極群書,而此傳稱《詩?芣苢》{17}《柏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異,蓋不可考。至于《式微》{18}之一篇,又以謂二人之作。豈其所取者博,故不能無失歟?其言象計謀殺舜及舜所以自脫者,頗合于《孟子》。然此《傳》或有之,而《孟子》所不道{19}者,蓋亦不足道也。凡后世諸儒之言經傳者,固多如此,覽者采其有補,而擇其是非可也。故為之敘論以發其端云。

    【注】

    1具:陳述。2《漢書》向列傳:《漢書》的《劉向列傳》。《漢書》,二十四史之一,東漢班固撰,有紀、表、志、傳共百篇。3《隋書》: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徵等撰,八十五卷。4《崇文總目》:書名,宋王堯臣等編撰,六十六卷。5曹大家(gǔ姑):班固妹斑昭,字惠姬,嫁曹世叔。夫亡,漢和帝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大家,古代對女子的尊稱。6嘉祐:宋仁宗年號。{7}集賢校理:官名。全稱集賢殿校理,為校勘書籍之職。蘇頌:字子容,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8劉歆:劉向之子,字子駿,西漢文學家。9校讎(chóu仇):校對。10趙、衛之屬:均為漢成帝妃嬪,恃驕專寵,禍亂朝綱。趙,趙飛燕及其妹妹。衛,衛婕妤。{11}大任:姓任,周文王之母。大,同“太”。{12}保姆:古代君主妻妾中專事撫養子女的人。{13}珩璜琚瑀(henghuángjūyǔ衡黃居禹):均指佩玉。古人常佩帶玉石,佩時分左右,上雙珩,下雙璜,中綴琚瑀下垂于兩璜之間。行走時相觸而成聲,以為趨走之節制。{14}反身:反觀自身,即嚴格要求自己。《易?家人》:“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15}顧利冒恥:見利忘義,不顧羞恥。{16}南向: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帝王之位即坐北朝南。{17}《詩?芣苢(fúyǐ浮以)》:《周南》篇名。《詩序》以為此篇言后妃之美,其聲平和,表示婦人樂有其子。而《列女傳》則謂此篇言婦人嫁于蔡國而其夫有惡疾,其母逼其改嫁,不聽,故作《芣苢》之詩。{18}《式微》:《詩經?邶風》篇名。《詩序》云此詩是黎侯寓于衛,其臣勸以歸而作。{19}不道:不記載,不說。

    《列女傳》,漢代劉向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婦女人物傳記。書中收錄舊史遺文中105名婦女的故事,按她們的德行種類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辨通”“孽嬖”七類,另有《頌義》一篇。其中前六類大致都屬于作者認為值得稱揚和取法的人物,后一類則將先秦史書曾記載過的淫邪以致亡國的婦女,如妲己、褒姒、衛宣姜、魯文姜、驪姬、夏姬等,一一列出,予以批判。

    《列女傳》流傳至北宋,已有些許錯訛,本文是曾鞏在史館整理古籍時,特意整理了此書,并寫下了這篇序文,大致作于嘉祐六年到治平四年(1061—1067)期間。主要是論述《列女傳》的版本源流,并沿著原作的主旨加以討論,借題發揮,以表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這篇目錄序,在介紹《列女傳》篇目次第的基礎上,進而以儒家自我修養中所奉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為基礎,充分肯定了《列女傳》的思想價值。

    文章首段概括敘述了《列女傳》的流傳和整理情況,并明確指出作此書的目的是“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者以戒天子”,并反復加以論述。特別敘述周文王的母親大任在妊娠期間的表現,和后世那些淫亂邪惡的后妃相對比,圍繞君主的修養與國家安危的關系充分展開議論,反復稱揚劉向撰述《列女傳》的意圖,將帝王母親、后妃對帝王品德,乃至國家社稷安危的影響,說得深刻透徹。曾鞏認為,后天的教育很重要,但是“內助”的影響更大,它往往會直接決定一個帝王的品格和修養。譬如文王之所以興盛,就是得益于母親的教化。“故內則后妃有《關雎》之行,外則群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再推及遠處,乃至天下大治,都離不開一個“內助”。

    行文至此,曾鞏筆鋒一轉,發出感慨說:“如此人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于南向天下之主哉!”得出自己的論述“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收尾干凈利索,同時總結前文,回歸于劉向著書的本意上。這是全篇議論的著力處,敘述和議論在此升華,緊扣文章的中心:闡述母親的德行與教育,對后來做帝王的子女的影響及作用。

    這篇文章是曾鞏散文風格已經成熟時期的作品,集中地體現出曾鞏散文的特點:儒雅博厚,曲折綿密。李塗在《文章精義》中說此文“平平說去,宜宴不斷,最淡而古”。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和文章的寫法,最能體現出曾鞏散文結構的嚴密和其駕馭文字的能力,得到了后世學者的肯定。

    后人評論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卷四:“子固諸序,并各自為一大段議論,非諸家所能及。而此篇尤深入,近程、朱之旨矣。

    戰國策目錄序

    劉向所定1《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2稱十一篇者闕3。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4,所以大治﹔及其后,謀詐用5,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6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可謂不惑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7。其設心注意8,偷9為一切之計10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11}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12}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后以禁則齊﹔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之言者{13},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14}。至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

    此書有高誘{15}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注】

    1定:編定。2《崇文總目》:書名。宋王堯臣等編撰,六十六卷。3闕:同“缺”。4法度:法律制度。5用:施行。6二帝三王:二帝指堯、舜。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7易合:容易迎合各國國君。8設心注意:居心和用意。設,置。注,措。9偷:茍且,私下里。10一切之計:一時權宜之計。{11}寤:通“悟”,醒悟。{12}正:政治。{13}有為神農之言者:《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許行,戰國時楚人,曾見滕文公,陳述神農的主張,力主君臣同耕、自食其力。孟子在書中記敘了許行的見解,并加以駁斥。神農,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又稱炎帝。{14}著而非之:記載下來并予以批評。著,記載。非,反對。{15}高誘:東漢學者,涿郡(今河北涿縣)人,曾注釋《戰國策》等書。

    劉向所整理的《戰國策》,流傳到宋代,已殘缺不全,并且出現了許多錯訛。曾鞏訪求殘缺,考訂謬誤,將其補充修繕,還寫了這篇序文。本文作于宋仁宗嘉祐后期曾鞏校書史館時,此期間正是曾鞏散文藝術風格成熟階段,本文堪稱是他博厚文風的一篇代表作。

    當時,朝廷上下正因為變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激烈辯論,爭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祖宗法度”。保守派以為祖宗之法不可變更,而力主變法的王安石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不法先王之政,而法先王之意的主張。曾鞏是贊同王安石的看法的,本文便是借評價劉向《戰國策》,闡述了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主張。

    本文在布局上非常嚴謹。無論是就全篇而論,還是從具體的段落來看,這種特點都十分明顯。文章首先敘述了《戰國策》一書的勘校情況,而后展開議論,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結尾又回歸于《戰國策》注本,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間的議論部分,指出戰國策士是“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曾鞏有著深厚的儒學修養,同時又是一位極為博學的作家,他在文中將所有的論述與儒家的基本理論及以往的歷史事實結合得非常緊密,從而將道理闡發得極為明白。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曾鞏采用了正反對比的手法。先舉出孔于和孟子為例,正面說“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這也是一個衡量的標準。進而舉出戰國策士的行為作為對照,證明這些策士導致殺身亡國的原因是有悖于先王之意,這也與王安石當時的主張是一致的,可見他論述的是戰國策士,而所闡發的,卻是與現實政治密切相關的政治主張。

    后人評論

    王慎中:“此序與《新序目錄序》相類,而此篇為英爽軼宕。”(《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南齊書目錄序

    《南齊書》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1,合五十九篇,梁蕭子顯2撰。始,江淹3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而子顯自表4武帝,別為此書。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敘其篇目曰: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則必得其所托,而后能傳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5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而梼杌嵬瑣奸回兇慝之形6,可幸而掩也。

    嘗試論之。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其言至約,其體至備,以為治天下之具,而為二典7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也?并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粗無不盡也,本末先后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知足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蓋執簡操筆8而隨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兩漢以來,為史者去之遠矣。司馬遷從五帝三王既沒數千載之后,秦火9之馀,因散絕殘脫之經,以及傳記百家之說,區區10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跡、興廢之端,又創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可謂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顛倒而采摭{11}謬亂者,亦豈少哉?是豈可不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

    夫自三代以后,為史者如遷之文,亦不可不謂雋偉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何哉?蓋圣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至于宋、齊、梁、陳、后魏、后周之書,蓋無以議為也。

    子顯之于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繢{12}之變尤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邪!數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13}、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豈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注】

    1紀:亦稱“本紀”,古代史書中的一種體裁,多用以記述帝王的主要事跡或一代的大事。志:古代史書中的一種體裁,記敘典章制度及州縣建制、山川地理的變革情況。列傳:古代史書中的一種體裁,用以記載帝王之外各類歷史人物的事跡。2蕭子顯:字景陽,南蘭陵郡(今江蘇常州)人,官至吏部尚書。著有《南齊書》等。3江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南朝齊、梁時期著名作家。4表:表彰,彰顯。5韙(wěi偉)德:美德。6梼杌(táowù桃誤):古代傳說中的怪獸名。此處比喻惡人。嵬瑣:卑劣猥瑣。奸回:奸詐。兇慝(tè忒):兇惡。形:面目,劣跡。7二典:指《尚書》中記載堯、舜事跡的《堯典》和《舜典》。8執簡操筆:負責文書工作的人。簡,魏、晉以前用來書寫文書、史傳的一種人工削制而成的竹片。9秦火:指秦始皇焚書之舉。10區區:一點一點地。此處引申為辛勤的意思。{11}采摭(zhí直):采集摘取。{12}藻繢(huì會):文采。{13}偷奪傾危:指陰謀篡奪政權、顛覆國家的人。

    本文是曾鞏整理南北朝時梁代蕭子顯所編撰的《南齊書》時寫的一篇序文,作于他在館閣校勘古代典籍時期。《南齊書》是記敘南朝齊一代的史書。南齊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繼劉宋之后建立的一個王朝,立國僅短短的24年。蕭子顯是南齊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因而在書中處處為自己的祖父和家族回護甚至加了許多溢美之辭,因此后人對這部史書便頗多非議。

    曾鞏也表現出對這部史書的不滿,認為它有意篡改歷史,以致一些應該予以頌揚的歷史人物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而一些“偷奪傾危、悖禮反義之人”反而被美化,使其惡行未能暴露于天下;其語言又“刻雕藻績”,即刻意追求華麗。于是他在整理完蕭子顯的這部拙劣的史書之后,便寫了這篇目錄序,來闡述自己對史書與一個史官的看法。

    本文的重點也不在于介紹原書的體例、流傳及整理情況,而是借《南齊書》的得失引發議論,闡述自己的認識,充分表現自己的史學觀。作者明確指出,一部史書是否優秀,取決于它能否“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戒”。既然史書編寫的目的是使后代君臣能以史為鑒,去奸佞、遠小人,推行正確的治國方略,建立清明的政治,那么史家的水平、素質和作史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看來,蕭子顯根本就不具備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所應有的基本素質。

    曾鞏在綜論歷代史家、史書優劣得失的基礎上,義正辭嚴地說,一個優秀的史家應該具備四個基本的條件:“明”“道”“智”“文”,即識見、思想、才智和文采。“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但作者卻沒有由此而直接轉入對蕭子顯和《南齊書》的批判,而是進而舉出歷史上優秀的史書和優秀的史家為具體的事例。他舉出《尚書》中的《堯典》《舜典》作為例證,認為這些儒家經典的作者才具備這樣四個條件。

    而歷代以來,并非所有的“任政者”都是圣哲賢士,“執簡操筆”的史官也非都是“圣人之徒”,史書出現謬誤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所托不得其人”,所以即使連《史記》也有許多“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顛倒而采摭謬亂”之處,這是因為司馬遷也不具備上述四個條件,才會有這樣的失誤。

    現在看來,雖然他對《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的評價顯然有失偏頗,但曾鞏所提出“良史”的四個條件,應該說是非常有道理的,因而也得到后世學者的充分肯定。

    從文章結構上來說,本文承續了曾鞏一向的綿密周匝的文風,值得細細品讀。開頭借對蕭子顯的《南齊書》進行批評,來展開關于良史標準的討論,以極簡略的筆墨介紹《南齊書》的篇目,然后立即指出,南齊短短24年的歷史,“江淹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說明蕭子顯《南齊書》的編撰背景和意圖,目的是由事及議,引出全篇議論。而后展開議論,提出史書編撰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鑒,是有益于國家社稷的觀點,并分析史書失實的原因是“所托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殊功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而禱杌嵬瑣奸回兇慝之形,可幸而掩也”。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作為“良史”的標準,同時也文章末尾對其作者進行批評的伏筆。可謂是入木三分,氣勢磅礴,環環相扣,一氣呵成。

    后人評論

    張伯行:“南豐推本唐、虞二典,抉摘史家謬亂,而結之以明夫治天下之道,直為執簡操筆者痛下針砭。”(《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十四)贈黎安二生序

    趙郡1蘇軾,余之同年友2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予,稱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攜其文亦數千言,辱以顧予。讀其文,誠閎3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4,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將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5。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于里人。”

    余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6止于笑乎?然則若余之于生,將何言哉?謂余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7。遂書以贈二生,并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注】

    1趙郡:今河北省趙縣。北宋末年升為慶源府。蘇軾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遠祖是趙州欒城人,所以蘇軾除署“眉山蘇軾”外,又稱“趙郡蘇軾”。2同年友:古時稱同榜考取功名者為同年。3閎:宏大。4司法參軍:官名,置于各州,掌議法斷刑。5迂闊:迂遠而不切實際。6庸詎:也作“庸遽”,豈、難道的意思。7擇而取之:指在古文與時文、道與世俗之間的選擇。

    這是一篇應黎生之求而寫的贈序,寫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他們從四川拿著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于曾鞏,也是“以文會友”之意。不久,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行前,應兩人的邀請,曾鞏寫了這篇十分著名的文章。

    宋初百余年間,文風猶沿晚唐五代頹習,夸聲色、講偶對、空洞卑弱的“時文”泛濫一時。雖然以陽修為首的人篤行儒道,極大地扭轉了文壇風氣。但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古文與時文一直在反復激烈斗爭。蜀士黎、安二生學習古文,被鄉人笑為迂闊。曾鞏便借贈序的機會,反擊世俗對古文運動的指責,向有志于古文的黎、安二生表示贊賞,并自謂“迂闊”,且以“迂”為善,表現了作者對“道”的不渝的忠誠。

    首段介紹、黎、安二生,稱贊他們的文學才華。介紹黎、安二生,卻并不立即下筆,卻先寫蘇軾,再寫蘇軾來信贊二生,然后寫其人其文,旨在以文壇大師烘托黎安二生,突出二生文才。后才寫黎、安二生先后攜文拜訪自己,贊賞他們的文“閎壯雋偉,善反復馳騁,窮盡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最后再以蘇軾“善知人”作結,表面贊賞蘇軾,實是是迂徐曲折地夸贊黎、安二生。

    本文還運用了正話反說的手法,前文極力鋪陳藻飾黎安二生文才,正是為了說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正話反說,文曲意直。黎、安二生請曾鞏為之辯駁。曾鞏并沒有正面為之辯駁,而是抓住“迂闊”二字生發出許多議論,從而揭露了世俗的謬誤。此段文字雖然簡短,卻顯示出內在的鋒芒。

    最后一段說理敘事更為曲折。作者先自顧而笑,再言自己的迂比二生更甚。進而分析自己和二生的迂,從而得出結論說,黎安二生的“小迂”是為“文”之迂,是文風問題;自己的“大迂”是為人之迂,是“道”的問題。作者以“迂”為善,表現決不附和頹傾的世風,對“道”的不渝的忠誠,及我行我素、無所畏懼、勇于躬行直道的可貴精神。

    文末以“使生持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于笑乎”來回復黎生“將解惑于里人”的請求。行文至此,似在回絕黎生解惑的請求。但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接下來作者才轉入正題,分析迂的善與不善,把選擇的主動權交給黎、安二生,讓他們自己選擇,看似沒有回答黎、安二生的疑問,但文中滿含期待的語氣,實際是以一種含蓄和緩的方式勸勉二生堅守儒道,不要顧忌世俗的嘲笑。正話反說,欲揚先抑,用譏世之詞為二生和自己作了有力的辯護。

    后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一:“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則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闊二宇,曲曲引二生入道。”

    送王希序

    鞏慶歷三年遇潛之1于江西。始其色接吾目,已2其言接吾耳,久其行3接吾心,不見其非。吾愛也,從之游。四年間,鞏于江西,三至焉。與之上滕王閣4,泛東湖,酌跑馬泉。最數游而久乃去者,大梵寺秋屏閣,閣之下百步為龍沙,沙之涯為章水,水之西涯橫出為西山,皆江西之勝處也。江西之州中,凡游觀之可望者,多西山之見。見西山最正且盡者,唯此閣而已。使覽登之美窮于此,樂乎?莫與為樂也。況龍沙、章水、水涯之陸陵、人家園林之屬5于山者,莫不見,可見者不特西山而已,其為樂可勝道邪?故吾與潛之游其間,雖數且久不厭也。其計于心曰:奚獨吾游之不厭也,將奉吾親,托吾家于是州,而游于是,以歡吾親之心而自慰焉。未能自致也,獨其情旦而作,夜而息,無頃6焉忘也。病不游者期月矣,而潛之又遽去7,其能不憮然8邪?

    潛之之將去,以書來曰:子能不言于吾行邪?使吾道潛之之美也,豈潛之相望意也!使以言相鐫切9邪?視吾言不足進也。視可進者,莫若道素與游之樂而惜其去,亦情之所不克己10也,故云爾。嗟乎!潛之之去而之京師,人知其將光顯也。光顯者之心,于山水或薄,其異日肯尚從吾游于此乎?其豈使吾獨也乎?六年八月日序。

    【注】

    1潛之:指王希,字潛之。2已:已而,隨后。3行:品行,操守。4滕王閣:唐永徽四年(653)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時建。與下文東湖、馬跑泉、大梵寺秋屏閣等,均為南昌名勝。5屬(zhǔ主):連接。6無頃:沒有一刻。7遽去:突然就離去。遽,驟然。8憮然:形容悵然失意的樣子。9鐫切:情意懇摯地勸誡。鐫,鑿、刻。切,責備。此處均為引申義。10情之所不克己:情不自禁。克己,約束、克制自己。

    本文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曾鞏正在臨川求學,為了送朋友王希赴京而寫下這篇贈序。文章回憶了兩人從相識到結交的經過,描繪了一同游覽的蹤跡和在游覽中所獲得的樂趣,字里行間顯示出兩人間深厚的友情,委婉地表達出希望王希在仕途“光顯”之后,不要淡漠了和自己之間的這份友誼。

    本文工筆描繪,刻畫細膩。先描繪臨川的美景,從滕王閣、東湖,到跑馬泉,都是江西的美景。“大梵寺秋屏閣,閣之下百步為龍沙,沙之涯為章水,水之西涯橫出為西山,皆江西之勝處也。”短短的幾句話,就概括性地敘述了他們的游歷所見。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鼎市| 竹北市| 永顺县| 寿光市| 武邑县| 遵义县| 鹤岗市| 榆中县| 益阳市| 隆化县| 什邡市| 吴桥县| 安顺市| 仲巴县| 繁昌县| 大方县| 西畴县| 河曲县| 改则县| 香港 | 赣州市| 永安市| 新津县| 库车县| 综艺| 原平市| 天镇县| 正安县| 濮阳市| 鄢陵县| 阳曲县| 兴海县| 湄潭县| 津市市| 信阳市| 南靖县| 吉水县| 观塘区| 南雄市| 营口市| 扶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