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第(3/3)頁
由冉溪1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2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者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3。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4,間廁5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又無際。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楠、石楠、楩、櫧、樟、柚6,草則蘭、芷,又有異卉,類合歡而蔓生,7水石。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8眾草,紛紅駭綠9,蓊葧10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飏葳蕤{11},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12}也,出而傳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
1冉溪:瀟水的支流,在永州近郊。2楚、越:指永州一帶。楚,今湖南湖北。越,故稱五嶺之南。3南館高嶂:指袁家渴(hè賀)上游發源處的高山。百家瀨:水名,即今天的百家渡。4渚:水中小洲。5間廁:交錯夾雜。6楠、石楠、楩(pián駢)、櫧(zhū朱):樹名,都是制作器物的好材料。7(jiāoge交革):交錯糾纏貌。8掩苒:指草在風中翻動搖擺。9紛紅駭綠:紅花綠葉皆紛亂搖動,好像吃驚似的。10蓊葧:濃郁。{11}葳蕤:草木茂盛,枝葉下垂貌。{12}不敢專:不敢獨自享受。
元和七年(812)秋天,柳宗元從瀟水西岸的朝陽巖乘小舟逆水而上蕪江,途中經過袁家渴。他發現袁家渴是“永中幽麗奇處”之一,遂作《袁家渴記》。《袁家渴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五篇,是一篇山水游記美文,是作者借山水以自嘆。本文抒發了作者的一種心境,自己的才華無量,卻不受重用,表達的是作者愿意為國家效勞,盡一份自己的力。
本文先從永州的全景全貌著筆,各個方向山水如畫,“皆永中幽麗奇處也”。而后通過賓主之間的對比和映襯,突現出文章所要描寫的主要對象——袁家渴的景物。水有聲,山有色,枝干扶疏,花葉搖曳,參差錯落,色彩斑駁。
作為一篇山水游記,《袁家渴記》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文章中詩情和畫意的和諧統一。柳宗元可謂是寫景高手,描繪景物細致入微,手法巧妙,比喻形象。如“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勃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飏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對樹用搖動,對草用掩苒,對花卉用紛紅駭綠,均是生動細致而傳神,精妙而準確。可謂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皆成文章。
后人評論
孫琮:“讀袁家渴一記,只如一幅小山水,色色畫到。其間寫水,便覺水有聲;寫山,便覺山有色;寫樹,便覺枝干扶疏;寫草,便見花葉搖曳。真是流水飛花,俱成文章也。”
石渠記
自渴1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2。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3,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4,昌蒲被之,青鮮環周5。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魚。又北曲行紆馀6,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7。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8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9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10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注】
1渴:指袁家渴,一條溪水的名字。2民橋其上:百姓在上面建橋。橋,架橋。3咫尺:古代稱八寸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離。倍尺:二尺。4泓(hóng弘):凹石積水而成的水潭。5被:覆蓋。鮮:苔蘚。6紆馀:曲折伸延。紆,彎曲。7箭:小竹。庥:同“休”,休息。8釃(shi詩):分流,疏導(水道)。9累記:接連記述。10蠲(juān涓)渠:清潔石渠。蠲,通“涓”,使清潔。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取材范圍已經十分有限,地理跨度小得不能再小,依然篇篇精致,韻味悠長,這《石渠記》就是一例。這是柳宗元在永州寫的八篇山水游記的第六篇,文章記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達了作者探奇制勝,拓寬胸懷,追求勝景借以抒發胸中積郁之氣的感情。
石渠之景比之永州山野中別處風物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無非是水、木、石、風等類。但柳宗元卻為讀者繪制了一幅“石渠風光圖。”無論恬靜的民橋,幽然的渠水,昌蒲覆蓋的石潭,上下飄浮的白鰷魚,或是搖曳的樹木、花卉,韻動崖谷的微風以及紆曲緩行的流水,都能緊扣石渠的特色落筆。從石渠的被發現到石渠誘人的景觀,從對石渠的清理打扮到為之寫記的留傳后人的交代,都寫得清晰明麗,妙趣無窮。文章語言流暢,令人百讀而不厭。
文章構思新穎,寫了石渠、石泓和小潭,這三個方面的景物雖然同在一個畫面里,但是它們的特點卻又各不相同。尤其是以似小曲的微觀展示“風韻其心”的魅力,寫泉上的石頭樹木花草和竹子,特別是側重于風聲的描繪上。風搖動著竹樹的梢頭,產生震撼崖谷經久不息的回響,由視覺轉入聽覺,給那些畫圖似的景物,再加上一種詩韻般的音樂美,令人有深幽穆靜及如在目側的身臨其境之感。
此外,柳宗元以渠自喻,融情于景,愛渠及己,推己愛渠,從石渠天然之景,到整治石渠煥發其美,賦予石渠以人格化,不時給讀者以心靈的感應和無窮的藝術享受,在“八記”中堪稱別具一格。
后人評論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文有詩境,是柳州本色。”
石澗記
石渠之事既窮1,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2,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3。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4。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5,響若操琴。揭跣6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7十八九居之。交絡8之流,觸激9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10,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注】
1窮:畢,完成。2土山之陰:土山的北坡。古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3亙(gèn艮)石:接連不斷的石頭。亙,橫貫。兩涯:兩岸,涯,水邊。4若限閫(kǔn捆)奧:用門檻把正屋與內室隔開。限,門檻,這里作動詞用。閫奧,也寫作“壺奧”,指內室深處。閫,內室,閨門。5文:同“紋”,紋彩、花紋。6揭跣(qìxian氣顯)而往:揭,把衣服拎起來。跣,光著腳。7胡床:也稱“交床”“交椅”,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8交絡:交織,形容水波像交織的紋理。9觸激:撞擊,激悅。10翠羽之木:翠羽,翡翠鳥的羽毛,翠綠色,十分美麗。
此文承接《石渠記》,為“永州八記”的第七篇。文章全力傾注,飽蘸彩墨,著重寫澗中石和樹的特色,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鐘情山水的情懷。本篇獨樹一幟的景觀,是古代山水游記中的驕子,與“永州八記”其他篇章一樣,成為永葆魅力的佳作。
柳宗元在《石澗記》中,為我們畫出了獨具特色的石澗風景圖,清新、秀麗、濃郁、厚重。發現石澗之后,連用六個“若”字來形容石澗,“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水平布石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比喻形象生動,比喻之外,又生聯想。這段文字,使石澗的奇妙一下就顯出悠然、清麗、明朗的情味來。
澗以石名,景以石美,此文以層出疊見的比喻,直接描摹出澗石的情狀,與小石潭底之石絕無雷同。還用水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側面描寫澗石的奇特。又連用兩個反問句,抒發了羅床澗中,水流聲響于其下,木石蔭蔽于其上,此樂何極的情趣。
由于采用了多種比喻手段來精確形象地進行描繪,文章文字流暢,游路清晰,廣泛使用對照、比喻、反問、烘托、擬人等修辭手法。所以無論是“亙石為底”的澗底,“流若織文”的水流,還是作者“揭跣而往”的舉動;無論是聲出“床下”的“交絡之流”,還是“均蔭其上”的龍麟之石和“翠羽之木”,都讓人覺得覺得洞天之中又有無窮洞天。末段筆鋒一轉,而“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這兩句話包含著復雜的情緒,既陶醉于美景,又有難言的幽怨。柳宗元為什么能到這么美麗的山水之地?他并不是一個旅行家,而是被貶官至此,擔任閑職,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只能整天寄情山水而已。
后人評論
孫琮:“《石澗記》一篇,另辟一個佳境。真是洞天之中,有無窮洞天;福地之內,有無窮福地。”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1。其上為睥睨2梁3之形,其旁出堡塢4,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5偃仰6,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7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8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9,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10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
1垠(yín銀):邊界。2睥睨(pìnì避逆):城墻上的城垛,亦稱女墻。3(lì麗):棟。4堡塢:小城堡,本文指堡塢狀石頭。5疏數:疏密。6偃仰:俯仰。7造物者:指創造萬物的上帝。8更(gēng耕):經歷、經過。9伎:同“技”,技藝、長處。10儻:同“倘”,假如,或許。
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最后一篇,作于元和七年(812)。小石城山在芝山愚溪之北,現在過東風大橋到朝陽鄉,沿著往北的山路而上,約一華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又名芝山。
作者先著力描繪小石城山的形狀、布局和奇異的景色,然后轉入到議論造物者的有無;后半段借景抒情,用設疑的曲筆批判了天命觀,“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作者以佳勝之地被埋沒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經邦濟世之才卻橫遭斥逐,蟄居蠻荒,英雄無用武之地。
文章段落十分簡單,千萬記敘和描寫,描繪了小石城山的景致;后文議論和抒情,抒發作者面對景物時,引發的聯想和思索。文中著重描繪了小石城山記的五大“奇”景。一是土堡的形狀:其上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二是山洞的深窈: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三是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數偃仰。四是樹竹的奇堅: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
文章跌宕開合,尺幅千里。其中,“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是寫景的名句,運用白描手法,語言簡練,但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寫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發一種感想。字里行間,傾吐了自己橫遭貶謫、壯志難酬的悲憤,也隱隱含有對當時最高統治者昏聵不明的強烈譏刺。“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運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發了個人的身世之嘆和憤懣之情。從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議論中以造物者的有無為話題,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討論造物者的有無,而在于借這個話題,用曲筆表達個人內心的身世之嘆憤懣之情。正如前人所說:“筆筆眼前小景,筆筆天外奇情。”
后人評論
儲欣:“總束永州諸山水記,千古絕調。”(《唐宋文舉要》)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1云欲相師。仆道不篤2,業甚淺近,環顧其中3,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4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5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6,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7,又挈挈而東8,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9。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10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11},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衒怪于群目{12},以召鬧取怒乎?
仆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13}?則固僵仆煩憒{14},愈不可過矣。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15},獨欠為人師耳。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16},將以責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17}言于卿士曰:“某子冠畢。”應之者咸憮然{18}。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19},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鄭尹而快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今之命師者,大類此。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后,誠欲往來言所聞,則仆固愿悉陳中所得者。吾子茍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敢也決矣。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何如也。今書來,言者皆大過,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烺烺{20},務彩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遠矣。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21}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22}。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23}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馀以告焉。茍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白。
【注】
1辱書:自謙的說法,承蒙對方寫書信來。2仆道不篤:我的道德修養還不深厚。3環顧其中:衡量胸中各個方面。4自卜:自己估量。卜:揣度。5抗顏:態度嚴正不屈。6指目牽引:在背后指指點點,表輕視或蔑視。7炊不暇熟:飯還沒有來得及煮熟,夸張的說法。8挈挈(qiè切):匆忙急迫的樣子。東:由長安東去洛陽。9過言:言過其實。10逾:越過。{11}蒼黃:同“倉皇”,驚慌失措的樣子。噬:咬。{12}衒怪于群目:指行為突出而招人注目。衒(xuàn炫):炫爛。{13}呶(náo撓)呶:喧嘩不止的樣子。咈(fú扶):干擾。騷:擾亂。{14}僵仆:形容處境困頓。煩憒:煩惱昏亂。{15}望外:意料之外。齒舌:口舌,指被人議論。{16}冠禮:古時男子年滿二十,即舉行加冠儀式。{17}薦笏:把笏板插在衣帶上。薦:插。笏:古代臣下朝見皇上時所執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可記事。{18}咸:都。憮然:茫然若失的樣子。{19}京兆尹:官名。是京城所在的州的最高行政長官。怫(fú扶)然:發怒的樣子。{20}炳炳烺(lang朗)烺:明亮美好。{21}矜(jin):自高自大。{22}偃:停滯。蹇:不通順。{23}轂(gǔ谷)梁氏:即《春秋谷梁傳》,“春秋三傳”之一。
韋中立,是唐代譚州刺史韋彪之孫,年少好學。元和十四年(819)進士及第,曾經從長安奔赴永州,向柳宗元求教作文章之道,返京后又寫信給柳宗元虔誠地要求拜師。《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是柳宗元寫給韋中立的回信。
書信的篇幅較長,總的來說談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論師道,一個是論寫作,由此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是柳宗元針對韋中立拜師的要求,明確答復說自己“不敢為人師”。接著舉了兩個例子,陳述不敢,也不愿為人師的理由。“以召鬧取怒乎?召鬧取怒:招惹人們的喧鬧和惱怒。”與前文庸蜀之犬吠日,嶺南之犬見雪吠噬相呼應,由彼及此,感慨系之,不僅贊美了韓愈提倡師道的勇敢精神,斥責了那些群怪聚罵反對從師的人,同時也表達了自己不敢為師的苦衷和怕連累后學的心情。以上連設二喻,進一步說明自己不敢為人師的原因。最后落筆到“命師”,點明上文舉例旨意。舉孫子行冠禮之事與為人師類比,說明凡做別人不做的事都會遭到嘲笑攻擊,以此見師之不可為。
后一部分則比較系統地闡明了自己的寫作觀點和文學的社會功用。比如作文時在內容表達上要既“奧”又“明”,即內容必須深刻透辟,含蓄不露,而表達起來則又鮮明具體,意義明朗,不晦澀艱奧。這就必須有“抑”有“揚”。前者主要指主題和題材的加工錘練,思想不斷深化;后者是指表達方法的明白曉暢,一目了然。在文學的社會功用上,強調“文以明道”;在寫作態度和方法上,主張嚴肅認真,精益求精;重視學習歷史遺產,借鑒前人的創作經驗。
在闡述過程中,柳宗元或嬉笑怒罵,或循循誘導,介紹了他的治學與寫作經驗,所提建議皆出自自己切身體會,著重闡明的是“文以明道”的主張,強調寫文章不能片面追求詞藻、聲韻等形式上的華麗動聽,而應該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端正寫作態度,絕不能掉以輕心。同時,還要加強寫作技巧的鍛煉,廣泛參考前代文學家的成功經驗。
文章末尾的幾句,表示自己愿意相互交往,商討學習為文之道,避師之名而就師之實,并再次委婉地表達了拒絕“欲相師”的意愿。同時,再次告訴韋中立:“取其實而去其名”,既是為文的要求,也是做人的準則;既與文章的開頭互相照應,又是點睛之筆,令人回味無窮。
后人評論
朱宗洛《古文一隅》:“此文雖反復馳騁,曲折頓挫,極文章之勝。”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馀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1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2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樂朝夕,唯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3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4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5,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6,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7,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8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9,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10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11}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12},發策決科者,授予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13}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古者,列國有災,同位者皆相吊;許不吊災,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14}之養,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
足下前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十幅乃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城時頗異。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宗元白。
【注】
1吊:慰問。2泯(mǐn皿):凈,全部的樣子。3赫烈:火勢猛烈。4滫瀡(xiǔsuǐ朽髓):米漿,淘米。5群小之慍(yùn韻):眾多小人的怨恨。6誕漫:放縱。7小學:我國古代統稱文學、訓詁、音韻學為小學。8素譽:清白的名聲。9黔:黑色。此處指燒黑。赭:紅褐色,此處指燒成紅土。10祝融、回祿:火神。相:幫助。{11}宥(you佑):相助。{12}喙(huì會):鳥嘴。{13}蓄縮:害怕外界的譏笑或言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14}顏曾:顏淵、曾參,都能安貧樂道,奉養至親。
此文寫于唐元和三年(808),當時柳宗元被貶為柳州刺史。他的朋友王參元家中失火,財產蕩然無存,按常理,他必是極盡哀傷嘆婉之辭,而猶不能盡朋友的心意之一二。但柳宗元非但不安慰,反而去祝賀。這看起來似乎是有悖于常理,其實正是作者從奇處立論,別具匠心。
提出這么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以后,柳宗元開始將原因娓娓道來。從“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到“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再到“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的假設,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終得出結論:“家有積貨”本是通往官場功名的繩梯,但在王參元卻是一種負累。錢財的余積沒有給他帶來古代士人夢寐以求的仕途得意,反而使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難以實現。
文章開篇,先交代自己從朋友楊敬之處得到王家失火的消息,作者描寫了自己聽到消息時的思想情緒的變化,“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始”“中”“終”,從時間的角度,反映了作者對“失火”一事的認識過程;“駭”“疑”“喜”,則形象地交代了思考的結果,簡潔地概括了為什么要把“安慰”改為“慶賀”的原因。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綱領。
接下來就從“始駭”“中疑”“終喜”三個方面,分三個層次一一進行了說明。王參元家里經歷了一場火災,連日常生活用品也被燒得一干二凈,一個“唯恬安無事是望”的人遭此一劫,確實讓人感到很是不幸,讓人駭然,柳宗元起初也是這樣的反應,這是人之常情,是一種自然反應。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接著分析“中疑”的原因。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唯有歷經困難,才能真正領會生命的真諦。第三層,天火可以“黔其廬,赭其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因而作者才轉而為“喜”。
由此看來,柳宗元祝賀的其實并不是王參元家失火,而是祝賀王參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華,他的“賀”就是“吊”,是對王參元的寬慰和祝福。柳宗元大喜而賀的原因是天火滌蕩,顯白不污。即天火可以毀掉掉房屋和物資,但是天火不能燒盡王參的志向和才華。同時勸勉友人效仿顏回和曾參安貧樂道,那么“祝賀”這個觀點就可以成立。
從中也可以看出,柳宗元勸慰朋友的同時,一方面借機批判了當時社會賄賂公行,猜忌橫行,俗見混亂,積毀銷骨的不合理現象;一方面表達自己對像王參元一樣懷才不遇之士的深切同情。
后人評論
蔡鑄《蔡氏古文評注補正全集》:“文首立三柱,以下分疏,此作文之篇法也。”
與友人論為文書
古今號文章為難,足下1知其所以難乎?非謂比興之不足2,恢拓3之不遠,鉆礪4之不工,頗颣5之不除也。得6之為難,知之7愈難耳。
茍或得其高朗8,探其深賾9,雖有蕪敗10,則為日月之蝕也,大圭{11}之瑕也,曷足傷其明、黜其寶哉{12}?且自孔氏以來,茲道大闡{13}。家修人勵{14},刓精竭慮者{15},幾{16}千年矣。其間耗費簡札{17},役用心神者,其可數乎{18}?登文章之箓,波及后代,越不過數十人耳{19}!其馀誰不欲爭裂綺繡,互攀日月,高視于萬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20}?率皆縱臾{21}而不克,躑躅{22}而不進,力蹙{23}勢窮,吞志{24}而沒。故曰得之為難。
嗟乎!道之顯晦,幸不幸系焉;談之辯訥{25},升降{26}系焉;鑒之頗正,好惡系焉;交之廣狹,屈伸系焉。則彼卓然自得以奮其間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榮古虐今者,比肩迭跡。大抵生則不遇,死而垂聲者眾焉。揚雄{27}沒而《法言》大興,馬遷生而《史記》未振。彼之二才,且猶若是,況乎未甚聞著者哉!固有文不傳于后祀,聲遂絕于天下{28}者矣。故曰知之愈難。
而為文之士,亦多漁獵前作,戕賊文史{29},抉其意,抽其華,置齒牙間{30},遇事蜂起,金聲玉耀,誑聾瞽之人,徼一時之聲{31}。雖終淪棄,而其奪朱亂雅,為害已甚。是其所以難也。
間聞{32}足下欲觀仆文章,退發囊笥{33},編其蕪穢,心悸氣動,交于胸中,未知孰勝,故久滯而不往也。今往{34}仆所著賦、頌、碑、碣、文、記、議、論、書、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為一通,想令治書蒼頭吟諷之也。擊轅拊缶{35},必有所擇,顧鑒視其何如耳,還以一字示褒貶焉。
【注】
1足下:敬詞。相當于“您”。2非謂:不是說。比興:比是比喻,興指起興,是古代詩歌創作中的兩種表現方法。3恢拓:開拓,擴展。4鉆礪(lì厲):深入研究磨煉。5颣(lèi類):缺點,毛病。6得:心得,獨到的見解。7知之:指文章能被別人理解。8茍或:如果,假如。高朗:指高明的見解。9賾(ze責):幽深難見,深奧。10蕪敗:雜亂。{11}圭(gui歸):玉器。{12}曷足:怎么能。黜(chù觸):降低,貶抑。{13}孔氏:指孔子。茲道:指為文之道。闡(chan產):顯明,發揚。{14}家修:家家都學習。人勵:人人都相互勉勵。{15}刓(wán玩)精:削損精力。{16}幾:將近。{17}簡札:古時書寫用的材料。簡,即竹簡。札,木簡之薄小者,亦作書寫之用。{18}其可數乎:難道可以數得清嗎?{19}箓(lù路):簿籍,冊子。波及:影響到。{20}綺(qǐ起)繡:原指有文彩的絲織品,這里引申為華麗的文采。雄峙(zhì志):稱雄聳立。{21}縱臾:即“從容”,一舉一動的意思。{22}躑躅(zhízhú侄竹):在原地徘徊不前。{23}蹙(cù促):窘困,疲乏。{24}吞志: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25}談:言論。辯:善于巧言論爭。訥:語言遲鈍,不善講話。{26}升降:指升官降職。{27}揚雄: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28}聲遂絕于天下:名聲就在世上湮沒不聞。{29}漁:侵奪。漁獵前作,意為剽竊前人的作品。戕(qiāng槍)賊:損害,割裂。{30}置齒牙間:指放在嘴巴上炫耀。{31}誑(kuáng狂):欺騙。徼(jiao絞):獲得意外的利益。{32}間聞:近來聽說。{33}囊笥(sì四):口袋和竹箱,指裝文稿的東西。{34}今往:現在送來。{35}拊(fǔ府):拍打。缶(fǒu否):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形狀似大肚子小口的瓦罐。作者用拊缶以比喻自己粗糙的作品。
《與友人論為文書》是柳宗元和自己永州的朋友,論述自己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重要著作。他結合切身經驗,苦口婆心,提出了“得之難,知之愈難”的看法。而后剖析其原因是剽竊和模仿之風比較盛行,藉此批評了盲目崇古的作文之法,提出自己的文學主張,這與他倡導的古文運動如出一轍。
文章采用標準的總分總形式,文首提出結論,文中論證造成“得之難,知之愈難”的原因,論述嚴謹,脈絡清晰。對“榮古虐今者,比肩疊跡”的狀況表示憤慨,指出當代好文學家不少,“若皆為之不已,則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他還認為,“得之難,知之愈難”,原因是“鑒之頗正、好惡系焉”。鑒賞文章,不應該帶有個人的情緒。它們和個人的喜好沒有很大的關系。而那些“卓然自得以奮其間志”,就是具有獨到見解的文學家很難被人理解。
在時人多剽竊前人作品,曲解文史經典,斷章取義,抽取前人文章的精華,嘩眾取寵的情況下,柳宗元的這篇文章獨樹一幟,指出沒有端正的態度,就會“雖終淪棄,而其奪朱亂雅,為害已甚”。現身說法的同時,展示了柳宗元追求進步文學的無畏的勇氣和獨立的人格。這些說法對于后世作文影響深遠,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后人評論
金圣嘆《批才子古文》:“此為恣意恣筆之文。恣意恣筆之文,最忌直,今看其筆筆中間皆作一折。后賢若欲學其恣,必學其折也。”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州市|
且末县|
郧西县|
三门县|
二手房|
蓝山县|
凉城县|
从化市|
湟中县|
灵丘县|
海阳市|
巫溪县|
海淀区|
长乐市|
平远县|
榆社县|
镇康县|
孝义市|
东山县|
兴仁县|
桐城市|
十堰市|
青岛市|
开原市|
保德县|
锡林郭勒盟|
民权县|
武宁县|
皋兰县|
连南|
汾西县|
厦门市|
芷江|
西昌市|
寿宁县|
青海省|
临颍县|
临猗县|
错那县|
浦江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