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柳宗元(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第(2/3)頁

    柳宗元被貶永州十年,寫了不少歌頌清官廉吏,反映百姓疾苦的詩文。韋使君名宙,永州刺史。他為官比較清廉,能關心民眾疾苦,順應民情,頗受百姓愛戴,故被尊之為“使君”。《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寫于元和七年(812),是一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佳作,令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同時飽含著作者以民為本、以國為憂的思想情感,給讀者以深沉思考和審美愉悅。

    文章開頭氣勢不凡,有懸?guī)r萬仞之陡峻。寥寥六十幾個字,包含三層意思,轉(zhuǎn)而又轉(zhuǎn),折而復折,妙不勝言。先說“將為穹谷嵁巖淵池于郊邑之中”的萬般艱苦,雖“疲極人力”亦不可得也;次寫倘能因勢賦形,“求天作地生之狀”,最后在這山重水復之時,暗點賢使君一座新堂奇跡般地突現(xiàn)于斯,終于柳暗花明。

    文中用“見公之作,只公之志”表達自己對韋使君的贊揚和期望。韋公能因循自然的地勢取景,讓人想到他要依順當?shù)氐娘L俗來建立教化;韋公能除惡而取美,讓人希望韋公能在今后的治理中除暴安良;韋公能蠲濁而流清,讓人有廢貪立廉的聯(lián)想;韋公能居高望遠,讓人盼望他有安撫眾生的心愿!

    統(tǒng)攬全篇,柳宗元借賓客的贊賀自吐胸中丘壑,寄“福我壽民”之夙愿;假新堂之造作規(guī)諷當朝官吏,蘊家國傾頹之深憂,從而進一步闡明他“官為民役”的政治主張。

    后人評論

    章士釗《柳文指要》卷二:“子厚以善記山水知名,凡山水不經(jīng)子厚渲染則已,一著筆,無不工。歐陽永叔素不喜柳文,獨至此記,輒美其出語崔嵬。”

    永州鐵爐步志

    江之滸,凡舟可縻1而上下者曰步2。永州北郭,有步曰鐵爐步。余乘舟來,居九年,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問之人,曰:“蓋嘗有鍛者居,其人去而爐毀者不知年矣,獨有其號冒而存3。”

    余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步之人曰:“子何獨怪是?今世有負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門大,他不我敵也。’問其位與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猶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其冒于號有以異于茲步者乎?向使有聞茲步之號,而不足釜、锜、錢、镈、刀、者4,懷價而來,能有得其欲乎?則求位與德于彼,其不可得亦猶是也。位存焉而德無有,猶不足大其門,然世且樂為之下。子胡不怪彼而獨怪于是?大者桀冒禹5,紂冒湯6,幽、厲冒文、武7,以傲天下。由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號,以至于敗,為世笑僇8,斯可以甚懼。若求茲步之實,而不得釜、锜、錢、镈、刀、者,則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驚于是,末矣。”

    余以為古有太史9,觀民風,采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嘉其言可采,書以為志。

    【注】

    1縻:拴系。2步:同“埠”,南方多稱碼頭為步。3冒而存:冒充的名號,名不副實地保留了下來。冒,冒充。指徒有其名。4釜、锜(qí奇):都是鐵鍋,兩耳的為釜,三足的為锜。錢、镈(bó博):都是古代的農(nóng)具,錢類似鏟,镈類似鋤。:斧頭。5大者:最突出的造假者。桀,夏代的暴君。禹即夏禹,夏代第一個君主。6紂:即商紂,商代最末一個君主。湯:即商湯,商代第一個君主。7幽:即周幽王。厲:即周厲王。文:即周文王。武:即周武王。8僇(1ù路):侮辱。9太史:古代記載史事、編寫史書的官。相傳周代史官兼采民間詩歌,觀察民間風俗,以知政之得失。

    本文作于元和八年(813),從文中“余乘舟來,居九年”可知。鐵爐步,是當時永州城北瀟水河畔一個船只靠岸的碼頭,因曾有鐵匠在此打造鐵器而得名。

    柳宗元來永州時,鐵匠已“人去爐毀”不知多少年,但鐵爐步之名未改。再加上在社會上還存在著門閥世族的殘余影響,還有人倚仗祖宗的地位權(quán)勢妄自尊大,作威作福,柳宗元便以名不副實的鐵爐步為引子,借題發(fā)揮,對那些無德無位而妄自尊大的世族豪門勢力,并對君主的世襲權(quán)提出質(zhì)疑。

    本文雖然短小,而結(jié)構(gòu)明晰,層次井然。啟端一段交代“步”與“鐵爐步”命名的來由,點清“獨有其號冒而存”的事實,為下文發(fā)議論張本。而后緊扣題目大發(fā)議論,由“步之人”的一番訴說爐毀人去而號冒獨存的話,轉(zhuǎn)而發(fā)出一段諷刺世族門閥殘余勢力的議論,仍借“步之人”之口說出。最后結(jié)論說,“求位與德于彼,其不可得亦猶是也”。推斷精確,論說時時與鐵爐步緊相聯(lián)系,處處扣合題目。

    尾段,感嘆古有太史采民風之舉,惜今已不傳。假借“永州鐵爐步”作志,無情地揭露并辛辣諷刺那些“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號”的人,從而有力地抨擊門閥世族殘余勢力和世族特權(quán)思想。

    后人評論

    陳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說?柳宗元文說》:“《永州鐵爐步志》,謂步無冶鐵者,將以空名誤人,然世之冒高門大族以欺人者,其害更大。”

    游黃溪1記

    北之晉,西適豳2,東極吳3,南至楚、越之交4,其間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數(shù),永最善。環(huán)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5,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瀧泉6,東至于黃溪、東屯,其間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數(shù),黃溪最善。

    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祠之上,兩山墻立7,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黃神之上,揭水8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其略9若剖大甕10,側(cè)立千尺{11}。溪水積焉,黛蓄膏渟{12}。來若白虹,沉沉無聲,有魚數(shù)百尾,方來會石下。

    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13},臨峻流{14},若頦頷龂{15}。其下大石雜列,可坐飲食。有鳥赤首烏翼,大如鵠{16},方東向立。

    自是又南數(shù)里,地皆一狀,樹益壯,石益瘦,水鳴皆鏘然。又南一里,至大冥{17}之川。山舒水緩,有土田。始黃神為人時,居其地。

    傳者曰:“黃神王姓,莽之世也{18}。莽既死,神更號黃氏,逃來,擇其深峭者潛焉{19}。”始,莽嘗曰:“余黃、虞之后也。”故號其女曰“黃皇室主”。黃與王聲相邇{20}而又有本,其所以傳言者益驗。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為有道{21},死乃俎豆{22}之,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陰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歸為記,以啟{23}后之好游者。

    【注】

    1黃溪:在湖南零陵地區(qū),源出寧遠北陽明山,西經(jīng)零陵,北合白江水,入湘江;唐代屬永州。2豳(bin賓):古國名,唐邠州,今陜西、甘肅地區(qū),位于永州西北。3吳:古國名,今江蘇省境,位于永州東北。4楚:古國名,今兩湖地區(qū)。越:古國名,今浙東、福建一帶。5浯溪:源出湖南祁陽西南松山,東北向流入湘江。6瀧(shuāng雙)泉:未詳,當在永州。7墻立:像墻壁似的矗立。8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9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輪廓。10剖大甕:剖開了的大陶罐。{11}側(cè)立:傾斜地放著。千尺:潭在山上,喻其高。{12}黛:古代婦女畫眉用的顏料。膏:油脂。渟:水停止不流。這句形容溪水積在潭里,烏光油亮,像貯了一甕畫眉化妝的油膏。{13}石皆巍然:指溪流兩邊的山石都又高又大。{14}峻流:從高而下的急流,即謂黃溪。{15}頦:下巴尖。頷(hàn漢):下巴。龂(yín銀):牙根。:牙床。{16}鵠(hú胡):天鵝。{17}大冥:海一般大。“冥”,同“溟”,海。{18}莽:王莽,字巨君,漢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平帝時擅政篡漢,改國號“新”,世稱“新莽”。世:后嗣。{19}深峭者:深山險崖的地方。潛:潛居藏身。{20}聲相邇:謂語音相近。{21}有道:謂黃神給黃溪居民以太平。{22}俎豆: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案盞,此用作動詞,祭祀。這句是說,黃神死后,黃溪居民就祭祀他。{23}啟:引導。

    本篇游記中作于元和八年(813),是柳宗元最為側(cè)重記述游賞山水景致的作品。當時作者貶永州已八個年頭,抑郁激憤較減,思想深刻,而趨于通達。他雖然壯心不泯,但對再獲任用不抱厚望,以為“自度罪大”,于是心情顯得平和。所以這篇《黃溪游記》所表現(xiàn)的作者形象是探幽賞奇,欣然自適,似無發(fā)揮,而興會心得,怡然自樂。

    文章開頭便出奇,不無夸張,發(fā)人興趣,說天下山水“永最善”,永州山水“黃溪最善”。以比較的手法將永州和黃溪的美景置于全國和全州范圍內(nèi),強調(diào)天下山水以永州最佳,永州山水以黃溪最佳,從而突出黃溪勝景的地位和價值,表明《游黃溪記》的不可或缺。

    接著,作者把讀者帶到黃溪的東屯村,先在黃神祠欣賞黃溪山水全貌,再沿溪上山,一路指點領略奇麗景物,來到黃神當年隱身處。最后,作者理所當然地介紹了黃神來歷和所受敬遇。這樣的寫法,確乎像“以啟后之好游者”,似作導游。但稍加咀嚼,卻有意味。這段概括表述態(tài)度明朗,線索清楚,語詞平實,評價恰如其分。

    然后,文章轉(zhuǎn)入具體寫黃溪的景物。先寫黃溪和黃神祠的方位:“黃溪距州治七十里,由東屯南行六百步,至黃神祠”。然后,調(diào)動筆力,蓄足氣勢,描寫黃溪勝景:“祠之上,兩山墻立,如丹碧之華葉駢植,與山升降。其缺者為崖峭巖窟”。黃溪河兩岸的山像墻壁一樣矗立著。“墻立”一詞生動傳神,突出其陡峭而不可攀越。這“墻”上成排地生長著紅花綠葉,各種樹木,遠遠看去,像是與山一同升降、一同沉浮。這里通過視覺域差的變化寫出山之高峻峭然,化靜為動,以動襯靜,巧妙結(jié)合,或擬人,或夸張,或比喻,貼切自然,恰到好處。“其缺者為崖,峭巖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補寫一句,那些沒有紅花綠葉的地方或是峭崖,或是巖穴。這種補寫,似是多余,其實正是作者獨到之處。試想崖峭無法長樹,其巨塊大石裸露在外,可造成鏡面折光的奇觀,其巖穴無法觀花察葉,可給人以幽深莫測的感受。這種景外之景的充實正是補寫的副產(chǎn)品,是間接描寫產(chǎn)生的效應。

    之后,作者傾注全力描寫初潭:“黃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麗,殆不可狀。其略若剖大甕,側(cè)立千尺。溪水積焉,黛蓄膏渟。來若白虹,沉沉無聲,有魚數(shù)百尾,方來會石下。”從黃神祠往上拎衣涉水八十步,就到了初潭。這里最為秀麗,各種勝景幾乎無法描繪,作者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方位描繪初潭的美景,清新秀麗,如在眼前,表現(xiàn)了作者妙筆生花的藝術功底。初潭寫兩岸的石山突出其峭險危;二潭寫水邊的石頭突出其高大穩(wěn),“巍然”一詞作概括描寫,“臨峻流,若頦頷龂”。此外,作者還通過多種比喻寫石頭之復雜形狀。于是二潭里,巨石,激流,大鳥,相互映襯,依托,氣勢磅礴,形、色、物、景、靜、動交合,有如一幅妙手丹青的詩畫圖,給人以溫馨怡情的享受和精諶別致的藝術熏陶。

    最后,文章轉(zhuǎn)入寫黃神祠,用了兩個段落。第一段寫黃神祠的所在地,第二段寫黃神祠的傳說。它告知讀者,黃神住的地方這樣美,關于黃神的傳說更美。黃神姓王,是王莽的同宗,王莽死后,他便改成姓黃,逃來永州,在深山老林里躲起來。王莽曾說自己是黃帝和虞舜的后代,并稱他的女兒為“黃皇室主”,因“黃”“王”語音相近,又有確鑿證據(jù),后人也就這樣認定了。自從黃神居住到這里后,老百姓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當?shù)匕傩毡阋蛩赖赂呱校鵁o限尊敬他。他死之后,大家都虔誠地敬奉他,并在他死之日祭祀他,年年如此。同時還為他修建了這座祠堂。這則神話傳說故事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完整,富于神秘色彩,為“永最善”的黃溪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黃溪其實很偏僻,并非名山大川,而作者譽為“最善”。寫山,曰“墻立”,曰“駢植”,鑄詞精練,而見陡峭之勢,豐茂之態(tài)。述水,則狀初潭如剖甕高掛,見游魚“來若白虹”想象奇妙,形象生動,水清流急,不言而喻。而這相傳為奸賊王莽的后裔,卻因居住深山而被視為神,吸引人民安居黃溪,得到他們的尊敬,立祠祭祀。可見山水不以偏僻而不善,人不為逆境而無道。相反,偏僻山水可以“最善”逆境中人可以“有道”,有黃溪和黃神為證。

    綜上所述,作者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描繪了黃溪初潭、二潭和黃神祠的秀麗的山水風光,為讀者描繪了一幅逼真的黃溪山水圖。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思路清晰,文筆流暢。其技法老到,淺而深,奇而實,得心應手,觸處適源,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卻似信筆寫來,天衣無縫。

    后人評論

    劉大櫆:“山水之佳,必奇峭,必幽冷,子厚得之以文,琢字煉字,無不精工。古無此調(diào),子厚創(chuàng)為之。”(《古文辭藻纂》卷五十二)始得西山宴游記

    自余為僇1人,居是州,恒惴栗2。其隙也,則施施3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4,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5,斫榛莽,焚茅茷6,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7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8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9洼然,若垤10若穴。尺寸千里,攢蹙{11}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12}為類。悠悠乎與顥{13}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14}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注】

    1僇(lù路):罪。2惴栗:憂懼貌。3施(yí移)施:徐行貌。4法華西亭:永州法華寺西之亭,作者于本年所建。5染溪:瀟水支流。6斫(zhuó濁):砍伐。茅茅茷:茅草類。7箕踞:席地而坐,兩腳伸直分開,如簸箕形。8衽(rèn認)席:席子。9岈然:山谷空闊貌。10垤(die碟):螞蟻穴外積土。{11}攢蹙(cù促):簇聚。{12}培(lǒu):小土堆。{13}顥氣:即浩氣,化生萬物的元氣,體現(xiàn)著道。{14}引觴(shāng商):拿起酒杯。

    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馬期間,陸續(xù)寫了八篇山水游記,篇篇清麗可人,被稱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于元和四年(809)。當時柳宗元在法華寺游覽,在眺望中發(fā)現(xiàn)了西山勝景,于是渡過瀟水,登上西山頂峰,飽覽了山巒秀色,體驗了山水的情趣,直至暮色蒼茫,還依依不愿離去。于是便有了這篇中國文學史上開創(chuàng)天人合一散文意境的第一篇散文。

    文章一開始便交代“自余為僇人”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憂愁心緒,并以行蹤為序,用游記筆法描繪了西山美景。

    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毫無目的地“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他“披草而坐,傾壺而醉”,無拘無束地“覺而起,起而歸”。一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極言平日游覽之勝,反襯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接著正面描寫西山。作者采取先遠后近、步步緊逼法,先寫坐法華西亭獲得遠望西山的初步印象——奇異怪特。然后寫“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登上西山最高點。

    西山頂上,作者居高臨下,騁目遠眺,將“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異景象盡收眼底,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浩然之氣;并以生動的比喻、鮮明的色彩,勾勒出群山、天際、高遠闊大的境界。寫出了西山的獨特和游玩的無窮趣味,以及“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物我合一之感和舉杯暢飲“頹然就醉”的放任自由的情態(tài)。

    柳宗元是開創(chuàng)中國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xiàn)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謫、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時期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此外,本文用了許多偶句和排句,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這些句子,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鏗鏘,并且氣韻流暢,人心升華到了與宇宙自然契合的境界,獲得了徹底的自然解放。至于政治迫害的恐懼,世俗命運名利得失的束縛,自是煙消云散。這在結(jié)構(gòu)上也是一種首尾照應,開頭是貶官后“恒惴栗”,結(jié)尾則是西山宴游之后,大自然使他“心凝形釋”,忘掉恐懼。

    后人評論

    林紓《柳文研究法》:“窮形盡相,物無遁情,體物直到精微地步矣。”

    鈷潭記

    鈷潭1在西山西。其始蓋冉水2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其顛委勢峻3,蕩擊益暴,嚙4其涯,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5,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畝馀,有樹環(huán)焉,有泉懸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6游也,一旦款門7來告曰:“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8,既芟9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貿(mào)財10以緩禍。”予樂而如其言。則崇{11}其臺,延{12}其檻{13},行其泉于高者而墜之潭{14},有聲潨然{15}。尤與中秋觀月為宜,于以{16}見天之高,氣之迥{17}。孰使予樂居夷{18}而忘故土者?非茲潭也歟?

    【注】

    1鈷(gǔmǔ古母)潭:一個形狀像熨斗的潭。在今湖南零陵縣。2冉水:即冉溪,又稱愚溪。3顛委勢峻:溪水自上而下,水勢峻急。4嚙(niè涅):侵蝕。5輪:車輪般的漩渦。6亟:多次。7款門:敲門。8私券:私人借據(jù)。委積:累積。9芟:鋤草,開荒。10貿(mào)財:換錢。{11}崇:加高。{12}延:加長。{13}檻:欄桿。{14}墜之潭:使之墜入潭中。{15}潨(cóng從)然:小水匯入大水時發(fā)出的聲音。{16}于以:于此,在這里。{17}迥:遼遠。這里指氣清才望得遠。{18}居夷:住在夷人地區(qū)。

    鈷潭,位于今永州市芝山區(qū)柳子街旁的愚溪之中。《鈷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二篇。通過對鈷潭美景的描寫,揭露了當時徭役沉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狀。

    鈷潭是由冉水匯成的,作者于是先從冉水著筆:“其始蓋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作者以飛動的筆勢寫出了湍急的溪水景象,表現(xiàn)了溪水因落差過大而迸發(fā)出的巨大沖擊力,而后進一步寫出了溪水“流沫成輪”的又一性情,生動地描畫出旋渦濺沫卷雪、旋轉(zhuǎn)如飛的奇景。

    冉水由“奔注”而遇阻,而“屈折”,而“蕩擊”,而“嚙”食,直至沖出個水潭來。這是一種充滿了力度、骨氣凜凜的壯觀之景。由此看到,柳宗元筆下的永州山水是流動變幻的,神秘瑰瑋的,并且是有著強悍生命力的。這似乎與作者頑強執(zhí)著、自信自強的意愿相合,其精神不禁為之一振,長時間被壓抑的內(nèi)在不屈與傲岸的情緒得到了宣泄。

    潭水在激昂之后,歸于平靜。“其清而平者且十畝馀,有樹環(huán)焉,有泉懸焉”,一副安寧疏朗,深婉幽美的樣子,寄托了作者悲憤而不哀怨的心情。在柳宗元筆下,永州山水完全是為“我”而獨有的。其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動靜遠近等等,都是或興發(fā)感慨,或寄寓哲理的抒情載體。

    后人評論

    徐幼錚:“結(jié)語哀怨之音,反用一樂字托出,在諸記中,尤令人淚隨聲下。”(《唐宋文舉要》甲編卷四)鈷潭西小丘記

    得西山后八日,尋1山口西北道2二百步,又得鈷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3。梁之上有丘焉4,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5,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相累而下者6,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7。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8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9。”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10。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11}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12}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13}。不匝旬{14}而得異地者二,雖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15},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nóng)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16}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于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注】

    1尋:通“循”,沿著。2道:這里是行走的意思。3湍:急流。浚(jùn俊):深水。魚梁:用石砌成的攔截水流、中開缺口以便捕魚的堰。4焉:用于句中,表示語氣停頓一下。5偃蹇(jian減):高聳而有氣勢。6嵚(qin親)然:石頭高峻的樣子。相累,相互重疊,彼此擠壓。7沖然:向上或向前的樣子。角列:爭取排到前面去。一說,像獸角那樣排列。羆(pí皮):人熊。8籠:等于說籠罩,包羅。9貨:賣,出售。不售:賣不出去。10憐:愛惜。售之:買進它。這里的“售”是買的意思。{11}刈(yì易):割。{12}熙熙然:和悅的樣子。{13}清泠(líng靈):形容景色清涼明澈。(yíng營):象聲詞,形容水回旋的聲音。{14}匝旬:滿十天。匝,周。旬,十天為一旬。{15}勝:指優(yōu)美的景色。灃(fēng豐):水名。鎬:地名。灃、鎬、鄠、杜,都是在當時京都長安附近的豪門貴族聚居的地方。{16}連歲:多年,接連幾年。

    本文是著名的“永州八記”第三篇。西小丘,鈷潭西的一個不知名的小山(今在柳子街至永州市人民醫(yī)院后面的公路下側(cè))。柳宗元以工巧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鈷潭上小丘的美景,通過景色的描繪,抒發(fā)了自己身懷奇才異能卻因橫遭貶逐而不得施展的郁抑心情。

    文章起始,敘述發(fā)現(xiàn)小丘經(jīng)過,并集中突出地寫山上石頭之美,這里有柳宗元特殊的審美情趣。他把無知的、靜止的石頭寫得有動態(tài)、有生氣,如同一組刻畫生動的、凝瞬間動態(tài)于靜止之中的雕塑群,形神兼?zhèn)洹?

    第一段寫小丘的基本情況。文章首先介紹發(fā)現(xiàn)小丘的時間及小丘的方位。小丘在水流急而深處的一道魚梁上。接著寫小丘的景物,僅用“生竹樹”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點放在寫山石的奇特上。小丘上的山石突起似怒、姿態(tài)傲慢,背負著泥土奮力從地下冒出來,爭相做出各種奇形怪狀,多得幾乎數(shù)不清。“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這些石頭經(jīng)他這樣一描寫,好像身受壓抑而不馴服,傲岸不群,與世抗爭,奔突著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活力。這也可看做正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寫照。

    第二段寫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帶給自己的享受。山石如此奇異,而且小丘不足一畝,可以像裝在籠子里一樣整個占有它。作者自然萌生購買的念頭。這樣就引出“唐氏之棄地,貨而不售”、價“止四百”的話。明寫的是小丘的遭遇,實際上暗含著作者自身的遭遇。

    一句“所以賀茲丘之遭也”,樂中寫憂,高興之余頓處凄涼,名為小丘,實為作者自己而已。作者空有一身才華,由于環(huán)境的原因,卻無法得到朝廷的賞識,這種寫法為托物言志。

    最后,小丘經(jīng)過整理之后面目一新,“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邀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高山、浮云、溪流、鳥獸本皆無情之物,但此時在作者眼中,它們都一起興高采烈地來到這小丘之下,向作者獻巧呈技。此時此刻一切都顯得那么美好,山水、云天、鳥獸,無不千嬌百媚,姿態(tài)橫生。這種境界,與其說是永州自然山水的展現(xiàn),不如說是作者內(nèi)心的表現(xiàn)。

    本文生動地表現(xiàn)了柳宗元陶醉于山水之間,尋求精神寄托的一面。這篇山水游記,把自然山水與作者的主觀感受融為一體,所寫的是作者心靈、審美情趣所镕鑄創(chuàng)造的自然美,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意味。

    后人評論

    劉大櫆:“前寫小丘之勝,后寫棄擲之感,轉(zhuǎn)折獨見幽憐。”(《唐宋文舉要》)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1為嶼,為嵁2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3然不動;俶爾4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5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右6,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1。

    【注】

    1坻(chí池):水中高地。2嵁(kān堪):不平坦的山巖。3佁(chì翅):癡呆的樣子。4俶(chù觸)爾:靈動的樣子。5斗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6吳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唐憲宗元和初年進士,因罪被貶永州,與柳宗元交好。龔右:有版本作龔古,生平不詳。

    本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于唐憲宗元和年(806),后人又稱為《小石潭記》。文章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美妙景色,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情,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文章一開頭,便引導人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huán)”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huán)相互撞擊時發(fā)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柳宗元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nèi)ヮI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此后,作者便開始工筆描繪,景物刻畫細膩、逼真。“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堪”“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tài)。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tài)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wǎng),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尤其是對潭中游魚的描繪,雖只寥寥幾句,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其生動傳神的筆觸、繪聲繪影的手法,令人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主要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來進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犬牙相錯,凸凹不平。

    緊接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huán)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huán)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令人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極富藝術感染力。

    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聽到悅耳的水聲,看到美麗的小石潭,欣賞著美麗的魚兒,作者感到快樂,暫時忘掉了煩惱失意,然而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畢竟快樂是暫時的,而凄愴是長久的。面對這種原始的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轉(zhuǎn)變。

    后人評論

    沈德潛《唐宋八大家古文讀本》:“記潭中魚數(shù)語,動定俱妙。后全在不盡,故意境彌深。”

    袁家渴記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昌吉市| 大埔县| 昭平县| 济源市| 句容市| 岱山县| 舒兰市| 福贡县| 鹤壁市| 阿鲁科尔沁旗| 沛县| 同心县| 金寨县| 奉节县| 淮安市| 高州市| 红桥区| 余干县| 思茅市| 健康| 富阳市| 郑州市| 龙州县| 莱芜市| 鄢陵县| 临沂市| 福安市| 溧阳市| 商河县| 正镶白旗| 葫芦岛市| 永清县| 随州市| 平谷区| 棋牌| 安化县| 嫩江县| 密云县| 淮阳县|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