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面帶欣慰的發出一聲感嘆,劉邦又莫名覺得,心中直涌上一陣不知來由的落寞,以及······ 別扭。 這也不難理解:就算糧食專營一事,確確實實需要九卿級別的重臣把關,也不一定非得是少府。 便說此事,若是劉邦親自決定,就很可能將糧米官營的相關事務,盡數劃入內史的職權范圍。 再加上如今,內史的職權基本都是由‘丞相領內史事’的蕭何主掌,糧米官營一事,便也就該由蕭何去負責。 而劉邦之所以可能會做出這樣的安排,也不過是朝堂之上,唯有丞相蕭何,最值得劉邦信任。 既然蕭何,才是如今漢室名副其實的‘內政第一人’,那作為監國太子的劉盈,又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將糧米專營之事,交到九卿中最羸弱、最‘不靠譜’的少府手中? 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劉邦方才,那段‘莫名’自語的核心內容。 ——少府之事,外朝不可過問! 除去少府,九卿中的其他八位,理論上都屬于丞相府管轄。 至于軍方的大將軍、車騎將軍等頂級將帥,理論上則都由太尉統帥。 ——就連負責天子人生安全的郎中令、負責守衛皇宮的衛尉二人,嚴格意義上的上級,都是丞相,而非天子! 而在漢室整個政治體系當中,有且僅有這么一個特殊個例,可以不鳥整個天下,只專注于天子的差遣。 這個特殊個例,便是少府。 再加上劉盈特地警告少府卿陽城延‘別和丞相蕭何走得太急’,劉盈選擇由少府,來充當糧米專營的第一負責部門,目的也就顯而易見了。 ——借糧米專營一事,撐起少府的架子! 如果不細想,得知劉盈想撐起少府,就連劉邦,都不免會覺得有些奇怪。 但稍一琢磨,明白劉盈的真實意圖之后,劉邦欣慰之余,也就不由感到落寞、別扭起來。 ——作為開國之君,劉邦本人,完全沒有通過制衡、權謀,來把控朝堂的必要! 只要劉邦一聲令下,便是主掌馬政的太仆、主管刑獄的廷尉,乃至于主管禮制、祭祀的奉常,負責宗親內部事務的宗正,都可以在劉邦的驅使下,化身為糧食專營的急先鋒! 沒有人會質疑太仆、廷尉本該負責馬政、刑罰,也沒有人會質疑奉常、宗正不該插手農耕之事。 但作為太子的劉盈,卻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隨意破壞規則、由著性子制定規則的能力。 太子的身份,使得劉盈只能在規則范圍內,適當的做出抉擇。 例如:在少府和內史這兩個和‘糧食’能稍微沾上關系的部門中,選擇其中一個,來負責糧食專營。 而劉盈的選擇,是少府。 是如今一無所有,空有一個‘外朝不可過問’之超然地位的少府。 劉邦非常確定:劉盈之所以會選擇少府,必然是看上了這一點。 如今的少府,也只有‘不受外朝影響’這一個優點,值得被劉盈看重。 而這,也正是劉邦之所以會感到欣慰,同時又莫名落寞、別扭的原因。 ——劉盈讓‘不受外朝影響,只對天子負責’的少府去全權負責糧食官營,難道是為了劉邦? 是為了讓劉邦借著糧米官營,掌握更大的權柄? 很顯然,作為開國之君的劉邦,并不需要借一個小小的少府、一個小小的‘糧米專營’,來為自己本就滔天的權勢,添上一粒毫不起眼的浮沉。 再直白點說:劉盈讓少府負責糧米官營,確實是為了抬高少府的地位,從而間接增強天子手中的權柄。 但不是為了現在的天子,而是為了將來,必定會年幼登基的下一位天子······ “唉······” “罷了罷了······” “得如此遠見,倒也算是社稷之幸······” “又或者,此乃皇后之籌謀?” 暗自安慰自己一番,劉邦片刻之前還略帶欣慰的神情,頓時帶上了一股莫名的滄桑。 而在劉邦身側,陳平也終是字字句句,將‘糧米專營’一事,盡數匯報完畢。 “······凡太子購商賈之倉、米,又欲新興大倉十數之事,臣皆已錄冊,送抵殿外;陛下閑暇之時,自可過目。” “另,太子言:名不正則言不順;盡商賈儲、貨糧之事,還當由陛下親頒詔諭,方不亂君臣之序······” 聽聞陳平此言,劉邦只默然點了點頭,心中郁結也稍緩解了些。 “如此謹慎······” “嗯,當盡為皇后之籌謀!” “嘿,也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