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本章節為背景人物科普,請酌情訂閱。 唉~ 這幾天身體出了點問題,腦袋一直昏昏沉沉的,本來不打算繼續寫人物解析了,但寫正文總是很慢。 就拿這片人物解讀調整一下狀態,也算是再捋捋思路。 ····················· 對于上一篇人物解讀,即‘周呂令武侯呂澤’一篇,很多讀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如果呂澤真的有大功于社稷,甚至與韓信的功勞比肩,那為什么沒有被封王? 二、如果呂澤真的手握兵權,且個人軍事素養深厚,又怎么會被劉邦輕而易舉弄死,又或是莫名其妙戰死北墻? 三、為什么就這么這么斷定呂澤是個功勛卓著的外戚大將軍,而不是一個平庸無比,只因血脈身份而被劉邦提拔的大舅子? 經過上一篇人物解析章節,我也發現了大家的疑慮所在,所以在后續的人物解析,以及正文內容中,都會盡量以明確記載的歷史作為依據。 而對這幾個問題,我也同樣有可以拿的出手的依據。 首先,呂澤為什么沒被封王?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劉漢,不是姬周。 與周王室‘有功就能封王’的標準不同,劉漢對于封王,尤其是封諸侯王這一件事,是抱有悲觀態度的。 這一點,我們從劉邦統一天下的進程就可以看出。 先是二世胡亥繼位,天下風云變幻,劉邦、項羽等義軍首領反抗秦的壓迫,最終推翻了秦的‘暴政’。 而在這個‘反秦聯盟’中,各方的追求是不同的。 包括霸王項羽在內的故六國貴族,或者說‘余孽’,其目的是推翻秦王朝的統一政權,使統一的中原天下,重新回到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局面。 這一點,從項羽入關,結束為劉邦私人訂制的鴻門宴,而后大行分封,將天下分為足足十八個諸侯國,以及之后弒義帝楚懷王這兩點,就能夠看出。 也就是說,作為反秦義軍實際意義上的領導者(理論上的領導者為楚懷王),項羽并不想做皇帝,而是想做一個······ 嗯,楚霸王。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項羽,包括那些被項羽敕封的諸侯,其實都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將始皇嬴政好不容易統一的中原,再度四分五裂回了戰國plus時代。 但換個角度,我們也不難看出: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廢除分封制,雖然從歷史、民族的角度上而言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也恰恰是因為這個理念太先進,所以在當時,或許還并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那么,我們回過頭:秦亡之后,天下格局真的是劉-項兩家的‘楚漢爭霸’嗎? 稍翻看一下史書,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并不是如此。 在咸陽腰斬秦三世子嬰后,中原天下,便分成了包括漢王劉邦、楚王項羽在內的足足十八個獨立諸侯國。 而這十八個諸侯國,最終也分成了兩個陣營。 一邊,是身為‘統領滅秦’的楚王項羽,另一邊,則是先入咸陽的漢王劉邦。 自公元前208年秦滅亡,到公元前202年垓下一戰,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這六年的時間里,實際上,并不是劉漢和項楚的1v1男人大戰,而是以這兩人為首的兩個敵對群體,在爭奪些什么。 ——劉邦要爭奪的,是天下,是皇位,是想效仿偶像嬴政,讓天下重新統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