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每一次通讀,都是一次成長,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活著》的作家余華就曾經提到過自己對于魯迅先生,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看法。 余華曾經提起過,以前自己這一輩子最討厭的作家就是魯迅。 原因自然也很簡單,都是在小時候被逼著看魯迅, 認為先生的文章沉悶,無聊透頂,一直要讀, 一直不明白他到底在寫什么, 還總被要求全文背誦。 有一次余華被先生的著作絆倒了,摔了一跤,就罵了一句:“他媽的, 都過時了,還要出來捉弄人!” 后來他讀書畢業,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但就是沒有讀過先生的一個字,知道他自己也成為了一個作家。 成為作家之后,有的文學評論家說他的作品有先生那味了,余華還十分不高興,覺得別人是在貶低他的作品。 時間來到一九九六年,當時有一個導演想要把先生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就找到了余華,讓他幫忙策劃一下如何改編。 余華原本是想著拒絕的,畢竟自己也不喜歡先生, 但實在是壓不住對面給的太多了,那個時候余華也缺錢用, 就一口答應了下來。 收錢辦事, 余華當即就在書店里買了一套先生的作品集, 晚上開始在燈光下閱讀這些他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 讀的第一篇就是先生的《狂人日記》。 這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要不,趙家的狗為何看了我一眼?” 當時余華就被嚇了一跳, 心想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物精神失常了。 余華本身就是一個作家,他心里清楚得很,有些作者就是想讓筆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費力寫了幾萬個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后面余華讀到《孔乙己》的時候,時間已經很晚了,當時他直接給那個導演打了個電話,說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往后余華去挪威演講的時候,對聽眾表達了自己對于魯迅的看法,說了這樣一句話:“當一個作家成為了一個詞匯以后,其實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演講結束之后,一位教授走過來對余華說道:“你小時候對魯迅的討厭,和我小時候對易卜生的討厭一模一樣。” 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對于魯迅的評價更加直言不諱,就一句話:“如果我能寫出《阿q正傳》,我寧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許多著名作家,對于先生,那都是帶有著相當大的敬意的。 一來是先生作品之中體現出來的東西,實在是太令人震撼。 二來也是文人之間彼此的佩服和惺惺相惜。 因此,當一則這個選題出來的時候,給大家帶來的不僅僅是震驚,還有許許多多的質疑。 現在世界上分析先生的人其實很多很多,許多專家學者就愛分析這個分析那個,也算是變相的蹭一蹭熱度。 因此,先生如今不說是光光的,也可以說是被分析的體無完膚了。 雖然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讀過這些分析的作品,但對于節目而言,還是有所期待。 易澤會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靠近這一位似乎不大平易近人的家伙。 沒有人能夠猜到,節目的形式,歷來都是變化多端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于謙的熱度尚且還未曾平息下來,網絡上依舊有許多人還沉浸在上一期的節目之中。 杭州于謙祠,游客量與日俱增。 隨著時間的流逝,前來游玩祭拜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附近的人來得快,走得也快。 而距離稍遠一些的,許多人也下定了決心,要親自到于謙墓前祭拜一番。 甚至許多國外的游客,也蜂擁而入。 有些情感,是可以跨越民族的界限,做到一起共情的。 忠誠,不論是在什么地方,不論是什么民族,都是極其重視的品德。 為了保護于謙祠不會因為過多的游客量,而導致出現某些損壞,工作人員也對每天的游客量進行了一定的限制。 這放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人們更喜歡游玩山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次看到,都會讓人為之驚嘆。 但對于包含有深厚傳統文化的東西,大多是保持敬意,而后保持距離。 誠然,在觀賞性上,自然山水相較于名人故居而言,更具有震撼力。 而且帶著小孩子出游的父母,目的也主要是為了玩樂而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