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曾經在自己的作品《倫理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快樂和憂愁是完全可以互相轉換的。”很多人無法理解,因為快樂和憂愁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情感,怎么可以互相轉換呢?我們不妨通過一個例子來理解。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開店的女兒,一個給人洗衣服,另一個賣傘。不過,老太太整天都是愁眉不展的樣子。原來,遇到晴天的時候,老太太擔心開傘店的女兒的生意不好;遇到陰天的時候,老太太又擔心開洗衣店的女兒的衣服曬不干。有一天,當她把自己的苦惱告訴鄰居的時候,鄰居卻這樣說:“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氣啊!你想想,下雨天的時候,你開傘店的女兒生意好,自然應該高興;晴天的時候,你開洗衣店的女兒的衣服干得快,難道不好嗎?對你來說,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呀!”老太太想一想,感覺確實如此,心情頓時由“陰”轉“晴”,變得整天樂呵呵的。 哲人的睿智雖然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的,但是其中卓越的見解卻是任何一個渴望從憂愁轉向快樂的人可以汲取的養料。快樂和憂愁確實是兩種對立的情感,但只要轉變思維,情感就可以互換。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不良情緒確實是生活中的不利境遇引起的,但也有些不良情緒是人們對事情的真實情況缺乏了解或認識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長起來的。同一事物,由于出發點和認識的不同,心情也不同。由于老太太未能全面合理地認識事物,而是單方面地、悲觀看待問題,結果導致了消極的情緒。若從積極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問題,就能獲得愉快體驗。鄰居或許沒有聽說過斯賓諾莎,但是他勸誡老太太的話和“快樂和憂愁可以互相轉換”的觀點不謀而合。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讓我們憂愁的事情,比如嫌工資少、房租貴,擔心孩子的考試、父母的健康等。在這種負面情緒的陰影下,人們自然郁郁寡歡。其實很多時候,這種憂愁不但沒用,而且時間久了還會導致人精神上的壓抑。此時,我們不妨換一種思維,讓好壞心情互換。 當然,好壞情緒不是想換就換的,關鍵在于思維。關于轉換思維,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把想要的轉化為已經擁有的。比如,不要抱怨你的薪水,而感激自己擁有一份工作;不要擔心孩子的成績,而要為孩子的健康感到欣慰。這樣想,我們就會發現生活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多彩。 曾經有一位創業者被問到如何有勇氣離開紐約一家舒適的公司到新罕布什爾州經營自己的小生意時,對方是這樣回答的:“我希望開始自己的生意,那樣可能會發生的最壞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可能會失敗,甚至會傾家蕩產。如果我傾家蕩產,可能會發生的最壞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將不得不做任何我能夠得到的工作。那樣可能會發生的最壞的事情是什么呢?我又會厭惡這種工作,因為我不喜歡受雇于人。于是,我會再找一條路子經營自己的生意。然后呢?第二次我將會獲得成功,因為我知道如何避免失敗了。” 這位創業者用一系列設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區別只在于我們如何看待事情的發展。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體會幸福的感覺不僅與現實有關,還與自己的期望值緊密相連。如果期望值大于現實值,人們就會失望;反之,則會高興。”確實,在一個固定的現實面前,期望值不同,人的情緒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差異。 錢鐘書在《圍城》里講述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比如手里都拿著一串葡萄,一種人先吃最好的,另一種人則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但是,這兩種人都感受不到快樂。先吃最好的葡萄的人會認為他剩下的葡萄越來越差,而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的那種人則會認為他吃的每一個葡萄都是整串葡萄里最壞的。 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呢?原因在于,第一種人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第二種人則剛好相反。所以,他們都不快樂。 為什么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可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已經吃掉的葡萄相比,都是最好的,為什么不開心呢? 其實,這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誰的生活中都難免會遇到不幸,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積極、樂觀的心態。當你發現自己的生活陷入黑暗時,你需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轉變思維。會轉變思維的人,內心永遠不會黑暗,情緒永遠不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