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每天都在形成著各種各樣的印象,可這些印象往往并不能反映客觀事實。為什么呢?是因為一些交往心理效應和心理定律的作用。了解這些心理效應和定律是有意義的:利用這些效應的積極作用,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利于我們留給他人好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第1節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 “首因”也可以說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們交往印象的形成起著決定作用。 初次見面時,對方的表情、體態、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等形成了我們對對方的第一印象?,F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他人的日后看法。因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于人的出發點。 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留給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比如衣著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等; 其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此必須鍛煉和提高言談技能、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第2節近因效應 ——最新的認識會掩蓋了以往的評價 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重要,而隨著雙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近因效應是相對于首因效應而言的,是指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的、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的評價,也稱為“新穎效應”。 比如,你的一個平凡的老鄰居突然做了官,你就會一掃其平凡的印象,對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你的一個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來就只記得他的壞處,完全忘了當初的好處……這一切都是近因效應的影響。 近因效應給了我們改變形象、彌補過錯、重新來過的機會。例如,兩個朋友因故“冷戰”一段時間后,一方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第3節暈輪效應 ——為什么會“以偏概全”、“愛屋及烏”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評價他人的時候,常喜歡從其某一點特征出發來得出或好或壞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因此有時也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錯誤,影響理性人際關系的確立。話說回來,暈輪效應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這或許是有利的一面。 為了防備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評價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暈輪效應的有利面,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應采用先入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優點、掩飾缺點,以留給他人盡量完美的印象。 第4節刻板效應 ——北方人一定會性情豪爽、膽大正直嗎 我們在評判他人時,往往喜歡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而很容易認為他具有這一類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這就是刻板效應。比如,北方人常被認為性情豪爽、膽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認為聰明伶俐、隨機應變;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所謂“無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認為是白發蒼蒼、文質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應在人際交往中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積極作用在于它簡化了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某類人的特征時,就比較容易推斷這類人中的個體的特征,盡管有時候有所偏頗;消極作用,常使人以點代面、固執待人,使人產生認識上的錯覺,比如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等就是刻板效應下的產物。 第5節定勢效應 ——為什么總會用“老眼光”看“新問題” 定勢效應也稱心理定勢效應。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 或許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于是他觀察鄰居的兒子的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后來農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丟失的斧頭,再看鄰居的兒子,怎么也不像一個賊了。這個農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勢效應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常使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固定化。比如,與老年人交往,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過時落伍;與年輕人交往,又會認為他們“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男性交往,往往會覺得他們粗手粗腳、大大咧咧;與女性交往,則會覺得她們柔柔弱弱、心細如針;與一向誠實的人交往,我們會覺得他始終不會說謊;碰到了曾經圓滑過的人,我們定會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勢效應的負面影響,我們就應該注意克服,看待別人要“與時俱進”,要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精神。 第6節投射效應 ——為什么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效應,就是“以己論人”,常常以為別人與自己具有同樣的愛好、個性等,常常以為別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 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懷疑引起的對別人人格的歪曲?!耙孕∪酥亩染又埂本褪峭渡湫牡湫蛯懻?。當別人的想法或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從而認為別人是錯的。喜歡嫉妒的人常常認為每個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嚴于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 第7節自我暴露定律 ——自我暴露有時是給人好感的前提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當對方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但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總體來說,一個人對他人的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初次見面時待人接物的習慣所決定的,這稱為社交性。社交能力強的人擅于閑談,但談話中未必會涉及根本問題。第二個方面是由一個人是否愿意將自己的本意、內心展現給他人所決定的,這稱為自我展示性。 這兩種類型的開放性通常是完全獨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趣地與你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家長里短,可是從來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而你一旦將話題引入略帶私密性的問題時,他就會插科打諢,或是一言以敝之??梢姡粋€健談的人,也可能對自身的敏感問題,有相當強的抵觸心理。相反,有一些人雖不擅言辭,卻總希望能向對方袒露心聲,反而很快能和別人拉近距離。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里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當自己處于明處,對方處于暗處,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白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對方:首先信任你,其次想和你達到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子拉近你們的距離。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們外表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不知怎么總能有人來幫助他們,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于說場面話,做表面功夫,交的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但是卻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實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覺地感到對方對自己是出于需要、還是出于情感而來往。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對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對食物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情感紐帶下結成的關系,要比暫時的利益關系更加牢固。 實際上,人和人情感上多少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愿意向對方適度袒露,總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總能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系。對于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應該至少讓一個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實的自己。這樣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實現自我價值所必需的。 當然,“自我暴露”不足雖然不好,過度也是不好的??偸窍騽e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作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出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們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于不安全。 第8節互惠定律 ——得到別人的好處后,會感到有回報的義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種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后,去抓俘虜回來審訊。 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想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參戰雙方都有這方面的特種兵,經常派去抓一個敵軍的士兵,帶回來審訊。 有一個德軍特種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戰壕中。 一個落單的士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繳了械。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面包。這時,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遞給對面突然而降的敵人。這也許是他一生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國兵忽然被這個舉動打動了,并導致了他奇特的行為——他沒有俘虜這個敵軍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雖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會大發雷霆。 這個德國兵為什么這么容易就被一塊面包打動呢?人的心理其實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種心理,就是得到別人的好處或好意后,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德國兵從對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塊面包,或者他根本沒有要那個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對他的一種善意,即使這善意中包含著一種懇求。但這畢竟是一種善意,是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的,在一瞬間打動了他。他在心里覺得,無論如何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當俘虜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定律”的影響。這種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行為準則。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圣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卻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其實他們都不認識他??! 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自動就回贈了一張。也許他們想,可能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了,或者這個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給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要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這個實驗雖小,卻證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當從別人那里得到好處,我們總覺得應該回報對方。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或者給他送禮品,或請他吃飯。如果別人記住了我們的生日,并送我們禮品,我們對他也會這么做。 中國古代講究禮尚往來,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現。這似乎是人類行為不成文的規則。 一個人向朋友請教一件事,兩人聚會吃飯,那么賬單就理所當然應由請教人的這個人付,因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讓對方付,就很不得體。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間,你求別人辦事,如果沒有及時地回報,下一次又求人家,就顯得不太自然。因為人家會懷疑你是否有回報的意識,是否感激他對你的付出?及時地回報,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圖報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繼續交往。如果不及時回報,會給你帶來一些麻煩。你一直欠著這個情,如果對方突然有一件事反過來求你,而你又覺得不太好辦的話,就很難拒絕了。俗話說:“受人一飯,聽人使喚。”可以說,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債。 當然,在關系很親密的朋友之間,就不一定要馬上回報,那樣可能反而顯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報,可選擇適當的時機,再回報。 朋友間維護友誼遵循著互惠定律,愛情也是如此。世上沒有絕對無私奉獻的愛情,不像歌里和詩里表現的那樣。愛情也是講求互惠互利的,雙方需要保持一個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嚴重打破,就可能導致關系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坐蹺蹺板一樣,要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吃虧、不肯讓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遲早要被別人討厭和疏遠。 第9節相似定律 ——我們會因為對方和我們相似而喜歡對方 古時候鐘子期和伯牙的友誼非常有名。鐘子期有出神入化的琴技,而只有伯牙才能聽出他琴技的高妙,于是鐘子期和伯牙成為最知己的朋友。后來鐘子期在政治斗爭中被殺,伯牙非常傷心,終生不再彈琴了,因為已經沒有人能夠聽懂了,何況這還會勾起他對鐘子期的懷念和傷感。 鐘子期、伯牙之所以有超乎尋常的友情,就是因為他們有個相似的特點——對音樂的高超的鑒賞力。因為無人能取代鐘子期,所以他在伯牙心中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有個成語叫“臭味相投”,還有個俗語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都是人們對和自己相似的人容易看著順眼,容易成為朋友。相反,如果志趣不投,人和人就不容易成為朋友;即使本來是朋友,發現志趣各異,也會變成陌路。古時候“割席斷交”的故事,就和鐘子期、伯牙的故事正好相反。 管寧和華歆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讀書。有一次,他們倆一塊兒在地里鋤草,管寧碰到了一塊黃金,但是他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么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苯又?,就繼續鋤草。 華歆聽說撿到金子了,忙跑過來,激動的拿在手里看,顯出貪婪之色。管寧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該貪圖不義之財。”華歆不贊同他,也不好意思說什么。 又有一次,他們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夾雜著人們看熱鬧的聲音。他們走到窗前一看,是一位達官顯貴從這里經過。他的隊伍衣著華麗,威風凜凜。 管寧看完了,就回到原處繼續讀書。華歆卻完全被這種張揚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書也不讀了,跑到街上去看個仔細。 管寧看到華歆的行為很失望。等華歆回來后,管寧拿出刀子把他們共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所謂“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志向不同,就像兩股道上跑的車,怎么也走不到一塊去。所以真是沒有必要在一起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人生觀、宗教信仰、對社會時事看法比較一致的人,更容易談得來,感情融洽。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歷和相同經歷的人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世態度、追求目標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那么人為什么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呢? 首先,人們與和自己持有相似觀點的人交往時,能夠得到對方的肯定,彼此之間發生爭辯的機會較少,比較容易有安全感。 比如,有兩個素不相識的酒鬼因喝醉了酒,同在一輛電車中睡著了。他們一直坐到郊外的終點站。當時又沒有返程電車,于是這兩個醉鬼之間同病相憐,產生了友情,一起尋找出租汽車,車費兩人對半負擔。他們愉快地聊著,踏上了歸途。這兩個酒鬼也許不被別人理解,可是他們之間卻同病相憐,惺惺相惜,或者說臭味相投。 其次,相似的人容易組成一個群體。人們試圖通過建立相似性的群體,以增強對外界反應的能力,保證反應的正確性。人在一個與自己相似的團體中活動,阻力會比較小,活動更容易進行。 第10節互補定律 ——我們會喜歡與自己形成互補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僅特征相似的人會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間差異較大的人,也能夠建立較為親密的關系。在需要、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特長和思想觀念等方面,如果存在差異,而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又正好成為互補關系,就可以產生相互吸引的關系。這證明人不僅有認同的需要,也有從對方獲的自己所缺乏的東西的需要。 那么互補和相似定律是否矛盾呢?它們并不矛盾,因為差異并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補?;パa性的前提是,交往雙方都得到滿足。如果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么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夠產生互補,甚至還產生厭惡和排斥。比如高雅和庸俗、莊重和輕浮、真誠和虛偽等等,這些就只能造成“道不同者不相為謀”。 或者說,形成相似的那些條件,往往是大的方面,比如人生觀、做人處世原則、人生追求等等。這些如果不同,就難以理解,不容易吸引。而形成互補的,往往是相對較小的方面,比較具體的特征。就像人們常說的:“該相似的地方相似,該互補的地方互補。” 互補—般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滿足另一方的某種需要,或者彌補某種短處,那么前者就會對后者產生吸引力。如能力強、有某種特長、思維活躍的人,對能力差、無特長、思維遲緩的人來說,就具有吸引力;依賴性特別強的人愿意和獨立的人在一起;脾氣暴躁的人和脾氣溫和的人能夠成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從型的人能夠結為秦晉之好。試想,如果兩個都是支配性的人結為夫妻,那家中還能有太平嗎? 互補的另一種情況是:因為別人的某一特點滿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對他的喜歡程度。比如,一個看重學歷的人,自己又沒有拿高學歷的機會,會很看重高學歷的朋友等等。 任何人都與生俱來地具有一些缺點,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我們往往在尋求生活伴侶和事業伙伴時,注意尋找能彌補自己缺點的人。比如,小張是一個好與人爭辯道理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個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張之所以喜歡她,是因為她能夠讓小張從容地依照自己的步調行事,不和他較真,讓他很安心。 在事業的合作上,尋找和自己互補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比爾·蓋茨原來自己經營微軟公司,時間長了,逐漸發現自己在管理方面能力的某種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興趣是在軟件開發上,所以逐漸感到分身乏術,力不從心,工作興趣也下降了。他逐漸認識到管理方面需要有專門的人才來為他打理,后來就找到了大學時的同學鮑爾默。而鮑爾默恰恰是個管理方面的天才。他熱情萬丈,善于影響別人,善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對于比爾·蓋茨來說煩瑣乏味的管理工作,對于他來說則樂趣無窮。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補關系,強強聯合,締造了輝煌的成功。 第11節相互吸引定律 ——我們通常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 人大概都有一些自戀,也就是喜歡自己。這個世界上,你最愛的人是誰?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自己。人們都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自己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這種情況一點也不奇怪,符合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比如,如果別人喜歡我們,就比較容易贏得我們的喜歡,而不管他客觀上是怎樣的人。當然,我們說的是大多數人的情況,而不是所有人。 看看你身邊的人,你想過你喜歡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嗎?你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漂亮?還是因為他們聰明?或者是因為他們有社會地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通常喜歡的人,是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他們不一定很漂亮,很聰明,或者很有社會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我們,我們也就很喜歡他們。這個規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呢?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一想起他們,就會想起和他們交往時所擁有的快樂,自然就有了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是對自己的肯定、賞識,表明自己對他人或者對社會是有價值的。 有這樣一句話:“什么是好人?——對我好的就是好人?!逼鋵嵾@種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人們大多是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周圍的人的。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這個心理定律贏得別人的好感。那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就表現出喜歡對方的樣子。比如推銷員,他每天要面對許多從未謀面的人,他也許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須表現出對對方的喜歡,這是為了讓對方也喜歡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說,這個規律在社交場合很具有實用價值。這是贏得別人好感的捷徑。你可以經常表現出對別人的興趣,這就表明對對方有好感,就很容易贏得對方同樣的情感回報。 為什么說這條定律是來源于人的自戀心理呢?因為當人們發現一個人喜歡自己,不管對方客觀情況是怎樣,是否具有讓自己喜歡的特點,也會無條件地喜歡對方。人們大概是想象,既然對方喜歡自己,那么一定是他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認可自己的為人和某些特點,那么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同樣喜歡對方呢? 這種心理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也和人們的自信缺乏有關。 一個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較強,較為自信,那么別人表示出來的對他的喜歡和贊揚,對他的影響就不是很大,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對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而那些具有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歡那些給他們否定性評價的人,因為他們極不自信,所以特別需要別人的肯定,特別看重別人表達的對自己的喜歡。 在實際生活中,嚴格地講,沒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數人都特別需要別人對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面喜歡開始的。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男孩并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使這個女孩久而久之,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某個并不喜歡我們的人,相反,我們不喜歡的人有時卻很喜歡我們。我們只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況下,人有一種很強的傾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第12節皮格馬利翁定律 ——熱切期望的事總會發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