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員的招募還在繼續,哪怕不為了人口,就為了惡心朱家父子,也要可勁的招人。 高句麗這邊能得到消息的基本上都跑去報名了,在肚子與國家之間,高句麗百姓果斷選擇了前者。 西山煤礦從開礦的第一天,號子就沒停下來過,大量的煤炭被身強力壯的男人從地下挖出來,再由老人和孩子粉碎,最后由婦人們一筐一筐從山里背出來。 看似慘無人道,實則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吃上一頓飽飯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不要說礦山這里每天管兩頓飽飯,每餐還有一大塊肥肉。 這樣的日子就算在高句麗也不見得每天都過得上,在礦山開點礦算什么,力氣這東西睡一覺就會自己回來,一天吃兩頓飽飯的日子可不常有。 有了煤炭,李恪的焦炭工坊也順利開工,只不過這里用的工人都是幽州本地人。 能在農閑時節出去打一份工,賺一份工錢補貼家用自然是好的,所以來工坊務工的人并不在少數,許多人甚至還拉家帶口一起來上工,不圖別的,就圖工坊里有識字的先生可以教孩子學些東西。 李恪不是大善人,敗家只是他展示給外人的表現,實際上他打算把幽州打造成一個北方重鎮,一個集礦產、冶煉、制造于一身的重工業城市。 但這一切在外人看來,他就是在敗家,盧龍城里繳獲回來的一千萬貫被他眼都不眨的拿出一百萬貫買了糧食,幽州左近州府的商人都快要瘋了,傾巢而出奔向四面八方,通往幽州的官道上不分晝夜總有運糧的隊伍在趕路。 李恪自然也沒閑著,趁著大王城那邊還沒打起來,他帶著薛仁貴和王若雨回了幽州,并在城外圈了一塊地,集中幽州所有的能工巧匠,利用五天時間打造了一個勉強能用的高爐。 不大,最多也就是日產數千斤鋼鐵的樣子。 但這已經足夠了。 有了高爐,很快便澆筑出數門土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