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大明文魁》
第(2/3)頁
但是……讓李三才入閣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孫承宗問道:“恩師真的青睞于淮督入閣嗎?”
林延潮笑道:“不過拿出來說一說,尚未有所決斷。”
眾人聞言心底都松了一口氣。
但見林延潮呷了一口茶道:“常言道‘入門休問榮枯事,且看容顏便得知’,我今日觀諸公氣色不錯,看來近來頗為得意。”
方從哲等笑道:“這多虧了恩師的提攜,我等方有今日。”
林延潮笑道:“人之境遇就如波濤般時浮時沉,眼下本輔雖身居高位,但何嘗不是如履薄冰。若我有離開官場之日,朝堂之上就要靠諸位維持了。”
聽林延潮這么說,眾人耳朵都豎了起來。
但見林延潮話鋒一轉道:“眼下太子已是正位東宮,那么詹事府就不可空虛,本輔知道以往大家都視詹事府為虛架子,作遷轉之階,但眼下已是不同。”
“本輔已與沈閣老商議過,詹事一職暫時不設,稚繩你以少詹事掌府事,執掌詹事府。”
讓孫承宗以少詹事掌府事,等于一口氣連升數級,成為正四品官員,而且還是東宮講官之首席。
當然這個陣容,還是寒磣了點。
東宮屬官最高階的當然要算,從一品的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接下來是正二品的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三品的太子賓客,不過這些早已淪為虛銜,而不具有實際意義。
真正作為東宮屬官,當論詹事府。
詹事府最高官員為正三品的詹事府詹事。
林延潮,沈一貫揣摩皇帝的意思,作為一名低配‘太子’,詹事這個待遇肯定不能給。
所以才讓孫承宗以少詹事掌府事,掌管起整個詹事府來。
當然詹事府的人員,也是要減配的。
然后葉向高卸任國子監祭酒作為太子講官,至于李廷機則從太子講官出為國子監祭酒。
李廷機是潛邸講官,這身份無論如何是變不了的,出來任官也是擴大人脈。至于葉向高由國子監祭酒改作東宮講官親近太子,鍍一鍍金也是好的。
這些前途安排是林延潮與他們私下一一說的,聞此人人臉色都有喜色。
唯獨李廷機一人面色凝重。
林延潮不由納罕問道:“九我有何顧慮嗎?”
但見李廷機道:“恩師以太學托付學生,學生有些……”
林延潮開始以為李廷機要說些不敢勝任之言,哪知李廷機卻正色道:“眼下國子監陋規積習甚多,若不革除積弊,學生恐怕難以勝任。”
林延潮微微驚訝,自己抬舉他如此美差,李廷機竟說他不愿赴任。
李廷機平日相處都是不露鋒芒,甚好說話的樣子,現在這樣著實出乎林延潮的意料。
林延潮道:“九我素來少有這般,你說說看吧!”
但見李廷機正色道:“學生以為,要革除積弊首要在于擴大名額以羅異才,不再以經學取士為繩,效仿有貞學院一般。”
“其次嚴禁差授以杜請托,同時不許百姓捐粟納監。”
“再次申禁罰錢以一賞罰。”
“再次勤奮課誦以修職業。”
“再次減少差務以尚實學。”
“再次務復查押以警游蕩,按監規:監生于各衙門辦事者,每晚必回監,不許在外宿歇。”
說完林延潮不由對李廷機刮目相看。
當即林延潮笑道:“一切都依你,盡管放手去為之吧!”
“學生多謝恩師!”李廷機得林延潮答允即行離去,臉上情緒波動始終平靜。
下面就是增補閣臣之事。
八月,正是炎暑。
林延潮,沈一貫二人聯名上疏給天子請求增補一二閣臣。
這醞釀已久的事,終于攤在明面上了。
上疏后次日晚上,林延潮值閣,這時候宮里傳諭至內閣。
天子的圣旨上問對于閣臣人選,內閣有無舉薦的。
此時正值禁宮深夜,沈一貫并不在宮里,其實天子這也是問林延潮一個人的主意。
林延潮一面看著圣旨,一面拿著蒲扇扇風尋思良久。
趙志皋走后,林延潮‘當國’數月,將國事處置的井井有條,但即便如此也不是他與天子談條件的時候。
他現在也是宰相,自也能從天子處境體會天子的心思。到了天子這位子最怕就是失控的感覺,所以要把一切緊緊抓在手中。
最后他以密揭回復天子。
而這個回答堪稱林延潮政治生涯的點睛之筆。
因為他舉薦了一個誰料想不到的人。
林延潮的密揭到了天子手中時,他正在擼貓。
眼下趙志皋去位,內閣僅剩林延潮,沈一貫二人。林延潮到底會推舉什么人入閣,對于天子而言也是好奇心滿滿。
這也是關乎天子以后如何用林延潮的問題。
對于君臣間這樣互相猜心思的博弈游戲,嘉靖皇帝是一位高手,當今天子也自認為自己不差。
天子打開林延潮的密揭一看,但見上面只有三個字。
天子看到這個人名后,撫貓的手一松,此舉令懷中的獅貓好奇地看了一眼主人的神情,眨巴眨巴了眼睛。
天子出了一會神,然后重新看向這封密揭,但見這個人名是‘王錫爵’。
王錫爵是前首輔,他回朝后,林延潮就是要退居其下。林延潮不會不明白這一點。但是王錫爵本人又是本朝所有閣臣中,天子最器重的一位。
之前王錫爵因三王并封之事,弄得幾乎名聲敗壞。但今時不同往日,皇長子已是入主東宮。天子對于王錫爵當年給自己背鍋也很感激,很夠意思地在太子冊立后給了王錫爵一道圣旨,上面寫‘冊立朕志久定,但因激阻,故從延緩。知卿忠言至計,尚郁于懷,今已冊立、冠婚并舉,念卿家居,系心良切,特諭知之’。
而今林延潮提及王錫爵入閣,著實令天子心中思緒翻涌,他要如何決斷呢?
數日之后,天子于增補閣臣之事一字不提。
此頗為出乎林延潮意料,難道選個閣臣也要如國本那樣來給三請五請不成。
此時朝鮮已平,議和達成。
因倭酋豐臣秀吉病死,其子繼任為關白。豐臣秀吉死去留下五大老輔政,其子年幼無力主政,為免明軍窺視并乘勝伐倭,倭國上表向明朝稱臣。
倭國稱臣之事,傳到明朝。
朝野上下欣喜非常,倭國作為不征之國,當年太祖成祖對其也是無可奈何,而今卻向大明稱臣,這可謂是曠世武功。
天子龍顏大悅,連兵部安排的獻俘大典也免了,將倭人俘虜盡數放歸其國。
天子當即給石星加少傅加太子太傅,以獎賞他在平朝之戰中運籌帷幄之功。
石星也是自信爆棚,朝野上下也將他視為如楊一清,楊博一樣的名臣。
在另一邊明軍在播州連戰連捷,團團包圍楊應龍的老巢海龍囤。
楊應龍見明軍勢大插翅難逃,于是決定與其愛妾周氏,何氏一起自殺,結果卻為其子楊朝棟,其弟楊兆龍死命救下。
楊應龍與其子其弟抱頭痛哭,其子言明朝天子未必會趕盡殺絕,不如出城投降勉強一試。
楊應龍答允然后率全部人開城向明軍投降。
總督李化龍聞之連夜派人騎快馬向天子告捷。
天子聞訊后,于宮室猶如奔馬般疾走了半個時辰,然后下旨給林延潮問他治播方略。
林延潮是這樣回復,楊氏一家起于唐干符中,楊端應募,長子孫焉。歷宋、元皆授世官。本朝因之。楊氏一家在播州日久深得人心,必須全部移至京師,不過念起投降可網開一面,只誅首惡,余者可放一條生路,徒遼東戍邊,以示圣主寬宏之恩德。
至于播地分為二,其中一地歸四川曰遵義,屬貴州則曰平越。
同時對兩地進行改土歸流,然后締結人心,同時派官員安撫安氏。
天子雖覺得林延潮此舉太過寬厚,但因安氏仍是明朝心腹大患,所以一切依林延潮意見。
隨即天子又下旨給林延潮言,平播功大,乃平定一國,開強展土,奇勛懋績,賞內無一,當封侯伯世爵……不盡宣揚,何以顯忠勞之臣,血戰之將傳行天下后世?先生每可體朕意,詳擬改票來有。
林延潮體從天子之意,當即將劉綎封為伯爵,雖說流爵不是世爵,但仍作為獎勵武人進取之意。
天子見林延潮尊旨辦事很高興,要是其他文臣肯定為武將不可輕易封爵搬出一大堆借口。
這也是林延潮的本意,李如松,劉綎,麻貴等明軍將領,對林延潮這位不歧視武將的閣臣都是心存感激。
九月楊應龍以及從犯兩千余人盡獻俘闕下,天子再度登上午門城樓,接受了林延潮為首的百官朝賀。
天子志得意滿,高興非常,并于城樓上頒布了平播大詔。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茍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播州小賊楊應龍……
……于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午門城樓下的百官萬民聞此無不激動,隨后楊應龍被拖至燈市口處斬,其余從犯兩千余人皆帶枷繞城一繞,然后發配遼東。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泗阳县|
阿巴嘎旗|
孟津县|
南安市|
精河县|
长泰县|
什邡市|
眉山市|
河北区|
赣州市|
玉溪市|
名山县|
康乐县|
固原市|
洛川县|
右玉县|
游戏|
北川|
会理县|
迭部县|
黎平县|
湖北省|
美姑县|
桓仁|
名山县|
永春县|
维西|
五指山市|
桐城市|
图木舒克市|
靖宇县|
龙口市|
镇坪县|
伊川县|
赤峰市|
贡嘎县|
海盐县|
子洲县|
舟曲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