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鐘針隨著滴答聲移動,準時當當報鳴,神宗龍顏大悅。 可8天后,鐘忽然停止不轉了。 神宗馬上命令太監向利瑪竇問個究竟。 利瑪竇詳細解釋了自鳴鐘的原理和用途,然后給自鳴鐘上了彈簧,重新調整好時間,自鳴鐘又滴答滴答地運轉起來。 神宗覺得身邊不能缺少利瑪竇,于是,他命令利瑪竇留在北京,以備差遣。 這正中利瑪竇下懷,從此他就可以接近皇帝了。 后來,神宗又批準他在北京建教堂。 于是,他就有了公開傳教的機會。 利瑪竇傳教的手法十分高明,他使人相信自己所講的多與孔孟相合,所以他的布教是合于中國傳統的,是上承孔孟的道統的。 利瑪竇來華的目的雖然在于傳教,但他一面把西方先進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知識傳入中國;一面根據自己在中國傳教期間的經歷和見聞,開始用書信的形式向歐洲介紹中國國情,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數學方面,他跟徐光啟的交往不過3年,兩人卻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德最著名的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在地理學方面,他編有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在語言學方面,他寫有《西字奇跡》,用西法之音來注寫中國之音,使向來被人們看作繁難的反切注音法,變成了簡易的東西。 利瑪竇是天主教傳入中國歷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最偉大的先行者。 誰被稱為“布衣王爺”? 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朱載堉從小就勤奮好學,他的舅祖何塘也是個有學問的大臣,懂得音樂、數學與天文歷法。 何塘告老還鄉后,非常賞識朱載堉的天資,就將自己所有學問全部教給了他。 朱載堉15歲時,他父親被皇帝無辜關進鳳陽城囚禁起來,他同情父親,就不再住在王府里,而在關他父親的宮墻外搭個小土屋住了19年。 在這里,他深入研究他喜歡的樂律、數學和歷學,撰寫了大量學術著作。 后來,父親的冤情被昭雪,按規定,朱載堉應該繼承父親的王位。 可他對做王爺沒興趣,連續7次上表請求放棄王位。 明神宗朱翊鈞同意了他的請求,但批準他與兒子一起終身享受世子、世孫的俸祿。 是故,人們都稱他為布衣王爺。 湯顯祖是怎樣堅持戲劇之夢的? 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出生在書香門第。 他5歲時就能作對聯,12歲就會作詩。 他的伯父酷愛戲曲,還從事過戲曲演出,湯顯祖從小也對戲曲產生了興趣。 湯顯祖34歲時才中了進士,他幾次拒絕大官僚們的籠絡,被安排到南京當了個閑官,但他疾惡如仇,常常對時事大發議論。 有一回他向朝廷上書,指責執政者,還牽扯到皇帝,因此被貶到偏遠的地方做了一個縣官。 可湯顯祖并沒有消沉,他把縣城治理得井井有條,后來反對他的人依然要罷他的官,湯顯祖也早就對官場厭倦了,就辭官回到了江西臨川老家,開始了他的戲曲創作歷程。 湯顯祖在臨川城內香楠峰下建造了一座新房子,取名為“玉茗堂”,在這里,湯顯祖一心一意地創作劇本,還親自導演排練。 盡管湯顯祖晚年生活貧困,可他從戲劇創作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樂趣。 湯顯祖流傳下來的戲劇主要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因為這些戲的內容都和夢有關系,又被稱為“臨川四夢”。 “臨川四夢”在明末影響極大,不少戲劇家都學習他的風格,在明末形成了戲劇史上的“臨川派”。 東林黨是怎么形成的? 公元1594年,明神宗朱翊鈞準備立鄭貴妃所生子朱常洵為太子,而吏部侍郎顧憲成依據“無嫡立長”的原則,認為應該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觸犯神宗,被革職還鄉。 顧憲成,無錫人,家鄉有東林書院,原為宋代楊時講道的場所。 被革職后,顧憲成與其弟顧允成將東林書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在這里講學,“每歲一大會,每月一小會”。 當時一些被謫黜的士大夫或世不能容而退居山野者,知道這個消息后,全都來響應歸附。 他們諷議時政,裁量人物。 朝內官員也遙相應和。 東林書院漸成氣候,時人稱為東林黨,顧憲成也被尊稱為“東林先生”。 顧憲成曾言:“字輦轂,志不在君文;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 所以雖然是在書院講學,卻還經常諷議時政。 其后,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等正直君子,被朝廷所黜,亦赴東林相繼講學。 他們自負氣節,與朝廷相抗,這便是東林黨議之始。 明朝是怎么援朝抗日的? 公元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攝政王,豐臣秀吉妄圖先侵占朝鮮,然后征服中國,于是借口朝鮮拒絕攻明,悍然派兵入侵朝鮮。 公元1592年,日軍在釜山登陸;五月,占領王京(首爾),攻陷開城、平壤,侵占朝鮮大片土地。 隨著日軍向朝鮮北部入侵,中國邊境受到嚴重威脅。 這時,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 明神宗朱翊鈞深知豐臣秀吉的意圖是中國,出兵救朝鮮就是保自己,決定立即派兵援朝。 但由于不了解敵情,明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師前往朝鮮,結果幾乎全軍覆滅。 十二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為經略,調陜西總兵李如松為東征都督,增派4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援助朝鮮。 中朝軍民并肩作戰,先后收復平壤、開城,但于收復王京時受挫。 次年四月,日軍退到釜山。 豐臣秀吉不甘心失敗,便假意與明朝議和,以誘使明朝撤兵。 和談拖了三年,日本提出的無理要求被朝鮮和明朝拒絕,和議最后破裂。 公元1597年夏,豐臣秀吉又派軍從水陸兩路進犯朝鮮。 次年七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鮮。 這時,由于連年征戰,日本國內怨聲載道,豐臣秀吉在滿腔懊喪中病死;十一月,明朝援朝水師副總兵鄧子龍、朝鮮統制李舜臣率中朝水軍在釜山南海大破日軍,擊沉敵艦數百艘,全殲日本海軍。 鄧子龍、李舜臣戰死;十二月,日本陸軍完全孤立,倉皇逃竄回國,中國明朝政府援朝抗日戰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努爾哈赤是怎樣建立后金的? 努爾哈赤在葬了他的祖父、父親之后,于公元1583年以父、祖遺甲13副起兵,逐漸統一建州各部,表面上對明朝極為恭順,實際暗自擴張勢力。 后來,努爾哈赤擊敗海西女真葉赫、哈達等九部3萬聯軍,統一了海西女真扈倫四部和東海女真的大部分。 在文化建設上,努爾哈赤令額爾德尼和噶蓋用蒙文字母標注滿語語音,創制了滿文。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開創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由女真人的牛錄制擴充而來。 1牛錄為300人,25牛錄為一固山,首領稱“固山額真”(漢譯“都統”)。 每一固山有自己顏色的旗幟,當時滿洲軍共有4個固山,分紅、黃、藍、白4種顏色的旗幟。 公元1615年,滿洲軍建制擴大,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個固山,共有8個固山,6萬人。 “固山”即滿語“旗”的意思,8固山建立,亦稱“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則高居八旗主之上,為八旗的首領。 公元1608年,努爾哈赤停止向明政府朝貢。 公元1616年,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在八旗貴族擁護下,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改元天命,公然反叛明朝。 為了與金朝區別開來,史稱“后金”。 明朝后期發生了哪三宗疑案? 明朝后期,圍繞著皇帝寶座的爭奪發生了3個疑案。 這3個案子分別發生在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3個皇帝在位期間,3個疑案就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 神宗的長子朱常洛是他和一個姓王的宮女生的。 后來,他把這個王姓宮女封為恭妃,但他不喜歡王恭妃,當然也就連帶著不喜歡大兒子朱常洛了。 他最寵愛的是鄭妃,而鄭妃生的三兒子朱常洵也因此受到他的偏愛。 所以,朱常洛20歲才被立為太子。 公元1615年,發生了一件怪事。 一個中年漢子手拿一根木棍,跌跌撞撞打入太子的慈慶宮。 這個漢子見人就打,一直往里闖,眼看就要進入太子的房間,幸虧門衛報警及時,大批衛士將這個中年漢子捆綁起來,押在牢里。 闖太子宮,這還了得,而且還手拿兇器。 神宗十分重視,立即命令刑部官員嚴刑拷問,這個漢子熬刑不過,只得招供:“我真名叫張五兒,是無業游民。 這次闖慈慶宮不是我自己要干,是龐保、劉成兩位公公讓我干的,并說事后給我重賞。” 張五兒的供詞送到神宗那里,他知道龐保和劉成都是鄭妃宮里的太監,顯然此事定與鄭妃有關。 神宗寵愛鄭妃,沒忍心處分她。 第二天上朝,神宗在百官面前說:“我立長子常洛為太子是古今公理。 現在卻有人想謀害太子,我堅決不允許。” 接著他就把張五兒、龐保、劉成三個人都殺了。 這就是“梃擊案”,“梃”是棍棒的意思。 光宗朱常洛繼位時也快40歲了,只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死了。 他這么早死,還得從“紅丸案”這個迷案說起。 一天晚上,光宗忽然肚子疼,頭痛。 一個名叫李可灼的官員手捧紅丸進獻皇帝,稱這是祖傳秘方,百病皆除。 光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吃下去再說。 第二天,光宗果然精神倍增,紅光滿面。 他十分高興,不僅大大稱贊李可灼的忠心,并讓他再獻一顆。 當晚,光宗吃完第二顆紅丸后,卻一命嗚呼了。 誰也搞不清皇帝怎么會忽然暴病死去,這個神秘的“紅丸案”也就成為了千古之謎。 光宗一死,他16歲的兒子朱由校登上皇位,這就是熹宗。 熹宗登基不久,又發生了著名的“移宮案”。 這個“移宮案”是由光宗原來四個選侍之一李選侍引起的。 光宗正妃郭妃病死,沒有正宮皇后。 熹宗登基,這個李選侍就想當太后。 她在乾明宮中哭哭啼啼拖著小皇帝,一定要小皇帝封她為太后。 乾明宮是皇帝的寢宮,李選侍依仗自己是先皇妃子,賴在乾明宮中不走,這該怎么辦呢? 熹宗身邊有個太監叫王安,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明宮。” 熹宗沉思一陣,說:“好,朕馬上下詔。 這件事由你去辦,辦好了朕有重賞。” 圣旨的威力果然巨大,李選侍只好灰溜溜搬出乾明宮,回到宮女住的地方,再也沒出頭之日了。 這就是明史上的“移宮案”。 誰被稱為“木匠皇帝”? 光宗朱常洛即位后,不關心兒子學業。 大臣們勸他給太子朱由校找個老師,他卻說不著急,過兩天再說。 結果,還沒過幾天,他就死了,朱由校當了皇帝,是為明熹宗。 熹宗讀書不多,卻有一門好手藝,那就是做木工,而且堪稱天才。 當時工匠們造出來的床都極為笨重,要十幾個人才能搬動,樣式也極普通。 熹宗就親自設計圖樣,動手鋸木釘板,立刻就做出一張新床。 這床極其精巧,床架上鏤刻著各種花紋,床板還能折疊,便于移動攜帶,連那些老工匠都贊嘆不已。 誰被稱為世界溶洞學的鼻祖?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被譽為世界溶洞學鼻祖。 從22歲起,徐霞客手提竹杖,頭戴峨冠出游,歷其終生,34年間未曾輟步,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徐霞客到處考察山川河流,溶洞地貌,風土人情,寫下了幾百萬字的游記。 經后人將其存世部分整理成書,成為中國古典地貌學、也是世界溶洞學的名著--《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考察了中國大西南的一百多個洞穴,做了詳細考察記錄。 以其對廣西桂林普陀山西側的七星巖的考察為例,其所記各項數據雖是目測步量,卻與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以科學儀器測量的結果大體相符。 同時,他對溶洞、石筍、鐘乳形成原因的解釋,也是與近代科學相一致的。 其科學態度可見一斑。 徐霞客在溶巖學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水文研究上也有重大成就。 徐霞客著有《江源考》,對自古以來長江導源于四川岷山的說法提出疑問,并論證說長江的源流來自于金沙江,而其流程不會比黃河短。 與當代對長江科學考察的數據基本一致。 皇太極為建清做了哪些準備? 努爾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極勢力最強,被擁立為汗,改元天聰。 政權沿襲原來的原始軍事民主制,由皇太極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共同主持軍政大事。 皇太極改易族名為滿洲,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削弱貝勒權力;設立文館及內三院;重用漢官、漢將及漢族文人;設立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編制和滿洲八旗相同,直接聽命于汗,擴大了兵源,增強了戰斗力;重新編莊;加強法制。 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后,后金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經濟逐漸繁榮,政治日益安定。 皇太極地位日尊,遂于公元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 明末農民起義為什么愈演愈烈? 公元1627年,陜西白水縣農民王二率領數百農民殺死知縣張斗耀,揭開了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陜北巡撫得報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聞,起義隊伍乘機迅速擴大,起義風暴很快就席卷陜北和陜中。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掛等紛紛起兵響應;張獻忠在陜西米脂十八寨起義,自稱“八大王”;李自成也殺死貪官造了反,在陜西安塞人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中當“闖將”。 起義軍的主要成分是貧苦農民,也有失業的驛卒、嘩變的士兵和手工業工人等。 斗爭的烈火迅速蔓延到甘肅、山西。 公元1635年,明朝派陜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山東巡撫朱大典兩面夾攻起義軍。 在洪承疇血腥鎮壓了陜西起義軍后,明廷即調兵前往山西,圍剿起義軍。 山西各部義軍以詐降沖破明軍包圍,進入河南西部地區。 斗爭的實踐教育了起義軍,他們深深感到,只有聯合作戰才有力量。 于是,共13家72營起義軍會師于河南滎陽,在一起共商對敵之策。 李自成提出聯合作戰、分兵出擊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公元1636年,農民起義的杰出領袖高迎祥不幸被俘,英勇就義。 起義軍把“闖王”這個英雄稱號推讓給屢建戰功、聲望很高的李自成。 從此,李自成作了“闖王”,領導著起義軍繼續和明朝作戰,成為中國史上一位杰出的農民領袖。 宋應星為什么被稱為“中國的狄德羅”? 宋應星,字長庚,南昌府奉新縣(在今江西)人。 自幼酷愛科技。 29歲時,與胞兄同科中舉。 后來,5次進京應試,卻不得中。 這五次從江南到河北的數萬里行程,他獲得了原先在書本上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大量工農科學技術知識。 他雖未能得中朝廷的進士,卻為他成為中國科技史的權威打下了基礎。 宋應星49歲時出任江西省分宜縣教諭,后又任福建汀州推官、南京亳州知府等職。 在教諭三年任期內,宋應星利用授課余暇,對古典科學進行了系統總結,寫下了《天工開物》,這年宋應星方才51歲。 公元1637年,其巨著剛剛寫完,就在友人幫助下雕版付印了。 這年是明崇禎十年,故《天工開物》的初版又叫崇禎版。 后來,歷史上對宋應星在51歲后的事跡就記之甚少了。 《天工開物》共分18卷,內容浩瀚,包括谷麥豆麻的栽培與加工,蠶絲棉苧的紡織與染色,制鹽、制糖、榨油、鑄銅、冶煉、開礦以及制作磚瓦、陶瓷、器具、車船、石灰、硫磺、白礬、兵器、火藥、紙、蠟等各種生產技藝。 書中對各種產品從原料到加工的全部工序、方法等都有較詳細的說明。 書中還繪有123幅精美的插圖,所繪插圖結構準確、比例恰當,立體感很強。 依其圖樣與數據,即可將所繪的各種機械、設備重新制造出來。 其中所繪提花機、鉆井設備、軋甘蔗機、大型澆鑄和錘鍛千斤錨、階梯式瓷窯、玉石加工磨床等都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圖錄,在科學史上有很高的價值。 《天工開物》不僅注重總結傳統的科學技術,對當朝的新技術也注意研究。 比如其中就記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鋅技術。 該書的這一記述早已引起歐美化學家的注意,凡化學文獻論述到金屬鋅的最初冶煉時,通常都要提及《天工開物》。 “沖冠一怒為紅顏”講的是誰? “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與吳三桂和陳圓圓有關。 公元1644年年初,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已逼近北京,明廷詔令吳三桂與薊鎮總兵唐通率兵入衛京師。 三月十一,大順軍進抵居庸關,唐通投降。 這時,吳三桂率遼東明軍進關,鎮守山海關一帶。 李自成于是命唐通率本部兵馬,帶著銀兩和財物,到山海關去招降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 吳三桂和高第均接受投降。 唐通接管山海關防務,吳三桂帶領部眾向北京進發,準備朝見李自成,接受新的任命。 但走到河北玉田時,吳三桂聽說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而他最寵愛的陳圓圓也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搶走,于是怒發沖冠,率部直奔山海關,向唐通發動突然襲擊,奪占了山海關。 鄭成功為什么能收復臺灣? 公元1661年三月,為長期抗擊清軍打算,鄭成功率軍隊2.5萬人、戰船數百艘,由原荷蘭翻譯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臺灣海峽,次日抵達澎湖。 四月初,鄭成功先以4000余人搶占鹿耳門港(今臺南安平港北)南側之北線尾島;自率主力萬余人通過大海灣,直插赤嵌城(在今臺南市內)北之禾寮港,迅即在臺灣本島登陸。 鄭成功首先指揮將士包圍了赤嵌城,并切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兩處守軍的聯絡。 荷軍總督揆一幾次增援,都被殲滅。 黔驢技窮之下,揆一派出使者到鄭成功的大營來議和,答應給鄭成功大量犒軍物資和白銀,鄭成功嚴詞拒絕,并鄭重重申: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你們必須無條件歸還,決不允許再討價還價。 公元1662年年初,在鄭成功的多次圍攻和對來增援的荷蘭軍沉重的打擊下,揆一頑抗待援的希望徹底破滅,被迫繳械,并在投降書上簽了字。 至此,被奴役了38年的臺灣島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此后,鄭成功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改赤嵌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改臺灣城為安平鎮。 下屯墾令,組織部眾墾荒屯糧,整頓法紀,促進了臺灣當地政治與經濟的發展。 當年六月,年僅39歲的一代抗清名將鄭成功病卒臺灣。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