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拓展篇 第二十七章 心理不適與障礙1 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幾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種具體行為。 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顯得更為重要。” 要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 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并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沖擊。 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擾的。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要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系,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再次要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 最后一點,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處世觀,擁有正常而睿智的思維,避免走入心靈的誤區。 人人都可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嗎? 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松,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和排解心理障礙。 面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并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 雖然我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 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 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 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并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 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臺階;二是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對心理的撼動,它會使人頭腦清醒,心胸開闊;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樂善好施,為子孫造福。 最好學會一門藝術,無論是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還是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產生新的追求,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保護心理寧靜 面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安、焦急煩躁。 手足無措,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的方法,提高應變能力。 最后,要盡量多地設想出獲取它們的可行途徑,并選擇一個最佳方案行動,從而既能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適當變換環境 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于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 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避免心理失衡。 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范。 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對待個人的得失、成功與失敗。 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什么是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又稱精神障礙,是指由各種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調和異常現象,主要反映為一個人在發展和適應上的困難,包括多種適應不良的心理與行為表現。 患有心理障礙的人經常心情憂郁、情緒不穩、缺乏自制、行為失調,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一個人的心理障礙程度可以根據其行為上的偏離程度來判斷: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偏離社會生活規范的程度越大,其障礙程度也就越深。 根據癥狀及其嚴重程度的不同,心理障礙主要分為適應障礙、人格障礙、神經官能癥和精神病等幾種類型。 什么是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個人在社會適應中產生的個體意識到或意識不到的主觀困惑狀態,主要包括三種類型: 心理成長問題,是指個體整個人格系統健康、正常、發展良好,但希望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實現更大目標,達到更高境界。 社會交往問題,是指個人在情緒反應和人格系統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從而導致在與外界接觸和交往過程中遇到障礙和麻煩,不能有效地適應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但其認識能力還是正常的,意識清晰,對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有比較迫切的要求。 心理變態問題,是指個體整個人格系統或某個重要的心理機制發生較為嚴重的病變,導致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的接觸和交流。 心理問題往往較為輕微,一般不影響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可能會給個人帶來一些不愉快的感覺。 而心理障礙往往是指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包括神經癥、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滯、人格變態以及兒童和青少年行為問題、品行障礙。 另外,自殺、酗酒、吸毒等常引起嚴重社會問題的行為問題也屬于心理障礙之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