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與育兒--愛的教育1 有這么一個故事: 在過新年的時候,一位母親領著5歲的女兒去逛當地最豪華的百貨大樓。 她認為小女兒一定會喜歡那里的裝飾、玻璃窗、漂亮的衣服、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那里,不知為什么,她的小女兒就開始輕聲地哭泣,小手拉緊了她的大衣。 “真掃興,你有什么委屈的呢,售貨阿姨是不接待啼哭的孩子的。” 她責怪說。 “噢!也許是孩子的鞋帶沒系好。” 在走廊里,她靠近自己的小女兒,蹲下給她系鞋帶。 這時,她無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這是第一次,她從一個5歲孩子的眼睛里看周圍的世界! 沒有玩具、沒有手鐲、沒有禮物、沒有裝飾華麗的展覽,只有一片混亂的、看不見頂的走廊……人的大腿、屁股、用力的腳,以及其他的龐大物體在亂推亂撞,看上去很可怕。 她立即把孩子領回了家,并發誓再也不把自己認為感興趣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 世界上的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當你在為“我家有子初長成”滿心歡喜的時候,是否也發現他或她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狀況? 不要說孩子變化快,真正的原因僅僅是:你根本就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有的只是不會教孩子的家長。 遠離校園多年的你,今天也該念念書、上上課,了解一下教育孩子的戰略戰術。 如何對孩子表達“愛”? 一個十歲的女孩一腳把自己養的一只小雞踩死了。 因為,她看到母親幫自己給小雞喂食的時候,覺得母親對小雞比對自己更好。 一只小雞,就因為一絲妒忌之心,喪命在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腳下。 這不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事實。 無法否認,小女孩的想法過于偏激,但試想,如果平時這位母親能略微表達一下對女兒的疼愛,也許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 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 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如果經常對孩子說:“我愛你!” “真高興,你是我的寶貝!” 等,以及經常擁抱、撫摸和親吻孩子,會慢慢地給孩子以自信。 孩子們長大后注定要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生存,而自幼就得到親子行為溫暖的人更能對付社會環境的壓力,并避免那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 生活中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親不知道怎樣合理地去愛孩子,甚至溺愛、放任、專橫等等,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對孩子的成長形成許多不利的因素。 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或取得相應的成績,然后再給予孩子與之相適應的愛,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成了“生意”關系。 這種有條件的愛,極大地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需要做出相應的動作,父母才能愛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 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被遺棄與遺忘。 對孩子來說,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包容,這種無條件的愛會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 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信、穩定、自在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樣,人才能勇敢地冒險,不怕艱苦。 怎樣和孩子一塊兒學習? 現在的一些家長,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養家糊口的辛苦,指責孩子泡網吧不學習,一股腦兒地把責任推給社會,而家長自己沉醉在無聊的應酬和消遣里,把學習丟了,缺失了再學習的能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