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感知篇 第六章 動機與行為--了解行為的背后 在《圣經》第一章創世紀里講到: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式用泥土造了一個人,取名叫亞當,讓他主管一切。 后來上帝覺得他一個人生活不好,于是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讓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里生活,園子里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上帝對亞當和夏娃說園子里的東西隨他們管理,只是一棵分辯善惡樹結的果子不能吃。 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園里過著非常快樂的生活,只是夏娃每每看到那個分辯善惡樹的果子又紅又大,又得人喜愛的樣子,非常想嘗一嘗,但一想到上帝說的話又忍住了。 直到有一天,蛇對夏娃說,其實分辯善惡樹的果子非常之好吃,而且吃了還可以增加智慧。 夏娃經不住誘惑,終于偷吃了一個果子,而且還讓亞當吃了。 吃完后,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做裙子。 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氣,于是將亞當和夏娃趕出了伊甸園。 他們來到大地上,開始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祖先,而且需要勞作才能從地里得吃的。 如果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的祖先,我們不難從他們身上找到人類的心理,比如,他們為什么要偷食禁果? 因為禁果分外香,越是不讓做的事情,越是引起人們的好奇與逆反心理,人們越想做。 什么是動機? 馬路上出現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家都圍在那里看。 有一個人沒擠進去,光聽見圍住的圈里面的人在議論:“真慘,壓成這樣了都。” “可不是嘛,恐怕活不成了。” 他又看不見,只能干著急,一著急就喊:“讓我進去,我是死者的弟弟。” 這一喊真管用,人群中立馬讓出一條路來,他進去一看,地上躺著一只狗。 可見,人們對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并且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做成了某事。 通常一種涉及行為的引起、與維持支配、強度和持續性的心理過程,那種驅動力驅使去做某事時,這種驅動力就是動機了。 動機有哪些種類? 如題所示,動機都有哪些種類呢? 當然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分出來的不一樣。 按動機的起源分,可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按照行為動機的社會價值分,可分為高尚動機和低級動機;按照對動機內容的意識程度來分,可分為意識動機和潛意識動機等等。 由人的自然屬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自然動機;由人的社會屬性、社會需要引起的動機稱為社會動機。 社會動機是人的社會行為的直接原因。 引發動機有什么條件? 電影《槍王之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香港某基金經理關友博在實戰射擊比賽中奪冠,并結識了亞軍、警員莊子維。 后來關友博巧遇搶劫案,他連續開槍擊斃4名劫匪,成為市民眼中的英雄。 而心思縝密的莊子維認為事情并非看到的那么簡單,根據種種線索他對關友博產生了懷疑,將他鎖定為嫌疑對象,并且尋找他殺人的動機與目的。 看過電影《槍王之王》的觀眾,一定記得莊子維為了尋找關友博在搶劫案中殺人的動機,他連夜看犯罪心理學書《犯罪心理與動機》的畫面。 關友博想利用不些不記名的債券洗錢,聯合了好友警員和槍具店老板一起洗錢,但他策劃的搶劫案中,不得已有交通警察的出現,使得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順利。 后來他成功洗錢,別人給的是不能用的連號美元時,他受不了好友槍具店老板的逼迫,又殺死了槍具店老板,最后事情一一敗露,這個搶劫案的幕后策劃人關友博,最終被莊子維設局圍捕。 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引發動機的兩個條件是驅力和誘因,或者簡單地說,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 內在條件就是需要,動機就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只有需要很強烈時,又有滿足的對象存在時,才能引起動機,離開需要的動機也是不存在的。 外在條件,是指能引起個體動機并滿足需要時的外在刺激,也叫誘因。 對照電影《槍王之王》,聰明的你,有沒有分析出關友博的動機了呢? 需要與動機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雖然動機是由一些需要轉化而來的,但是需要和動機是有區別的,需要是人積極性的根源與基礎,而動機是推動人們活動的原因。 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轉化為動機,比方說,魯濱遜漂流在荒島上,很想與人交往,但是荒島上缺乏交往對象,所以這種需要無法轉化為動機。 后來魯濱遜遇到“星期五”之后,就開始教他各種事情,因為他需要有人與他交往,最好這個人還能明白他表達的意思。 所以,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說,需要轉化成動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首先,需要轉化為動機要有適當的條件,有了條件后,才能促使人得到與滿足需要。 其次,需要必須有一定的強度,也就是說有一種強烈的愿望需要得到滿足。 哪些需要必須先得到滿足? 人的一生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需要。 俗話說,生喝拉撒,這些都是生理需要。 我們還需要愛,需要被愛,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成就感等等。 那些,在滿足這些需要的時候,有時間先后的要求嗎? 答案很明確,是有的。 如果你連飯都沒吃飽,你怎么有力氣好好工作,學習,上班呢? 也許你會說,那革命戰士被敵人壓迫得沒飯吃,他們造樣革命。 是的,這是因為革命戰士的需要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要。 這又怎么講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于需要,有他的需要層次理論,由低到高的順序是這樣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這五種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它們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并且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 隨著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 在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 什么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食物、飲用水、睡眠和氧氣中的任一種的極度缺乏都會改變一個人。 如果一個人極度干渴,那么,除了水之外,他對其他任何東西都會毫無興趣,他的一切感官將會只為水而生存;他夢見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覺到的是水,只對水發生感情,只為水而活。 你可以這樣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里的一個山洞,山洞里有滲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夠的干糧,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星期,你活得還比較滋潤。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減少到了平時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對處境感到絕望,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月。 又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泉水完全斷絕了,你沒有辦法,開始干渴地舔舐每一點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終于連水痕也找不到了。 開始你可能試著去挖掘水源,過了兩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夠躺在那里保持水分。 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著了。 這時我們走進你的夢里,發現你處在一個滿是水的世界。 在水中你又是歡呼又是狂飲。 對于此時的你而言,烏托邦就是一個充滿水的地方,生活的意義對你而言就是飲水,其他什么自由、愛、尊重乃至哲學、藝術則通通地不被考慮。 當然這種情況較為極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見的。 在我們通常所接觸到的實際生活中,“我渴了”的意義僅僅是說一個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暫的口渴,這與長期狀態的極度口渴有本質的區別。 什么是安全需要? 一個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對充分的滿足,那么,他就會產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這具體包括安全、穩定、依賴、免受恐嚇、焦躁與混亂的折磨,對體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賴等等。 我們不妨試著觀察兒童,這可以加深對安全需要的理解,因為,相對成人而言,兒童身上人為抑制情感的現象較少,而成年人為了達到一定目的,會裝模作樣地對缺少安全感表現得鎮定自若,不動聲色。 一個普通的孩子面臨一個嶄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難以對付的刺激或情況,常常會引起恐懼的反應。 例如從父母身邊走失,短時間內與父母的分離,陌生的面孔,孩子會依賴于他們的父母以求得安全與保護。 孩子需要一種安穩的程序和節奏,一個可以預見的有秩序的世界。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他的生存環境便是父親的呵護、母親的懷抱。 一個在父母整天吵架謾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滿足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