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慈不掌兵-《織明》
第(1/3)頁
各級大小軍將作為勇毅軍的核心骨干力量,自然不容忽視。
張誠之所以提出設立軍銜制,就是為了保證將官們的待遇,同時強化他們的忠誠度與榮譽感,以使他們長久保持奮勇爭先的激情。
雖然,現在就勇毅軍中創立軍銜制達成了一致意見,得到麾下各官將的大力支持,但關于軍銜制又該如何與各級軍將相對應,以及今后晉升軍銜的基本要求與條件,還需要徹底敲定下來,以便于在勇毅軍完全推行開來。
不過,在談論軍銜制的具體事務之前,張誠又提出了一個令大家驚異的決定。
他要在勇毅軍中設立一系列的副職,就如各營都有主將、副將之分一般,張誠為千總、把總、百總、隊總,甚至是甲長都設立了副職。
具體內容就是各部皆設千總一員,副千總兩員;各司設把總一員、副把總兩員;各局設百總一員、副百總兩員;而其下的隊和甲則與之不同,只是各設一名正副職。
張誠的這個想法其實源于他的靈機一動,就在大年過后,他陪伴家人在赤城山上泡溫泉時,偶爾想起后世有一支軍隊,就實行過“幽靈師”這一舉措。
就是在每一個師級戰斗單位里,從營級往上的各軍職,都設兩個副職。
如此一來的好處有兩點,其一就是可以通過這一方式,為自己鍛煉培養大批合格的軍官,要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
其二,就是當戰事焦灼且激烈之時,前線陣亡必然會很大,而這時若要組建新的戰斗部隊,最短缺的就是基層戰斗指揮官。
至于最基層執行員的甲長和隊總,完全可以從表現優異的上士中提拔任用,但作為一級指揮員的百總、把總,尤其是千總官,則不能如此草率,必須要選拔合適的人才行。
而且,如此一來還有隱藏的好處,就是一旦永寧伯張誠認為時機成熟,想要擴軍之時,只需招募合格兵士即可,各級軍官都是現成的了。
真到了那一天,完全可以一營變兩營,甚至迅速變成三個營人馬出來,也不是不可能!
在張誠的記憶中,曾經就有那么一場世界大戰,其中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就是越打越多,無論前線戰場上的傷亡多大,都能迅速拉起新的戰斗部隊,前仆后繼地奔赴戰斗前線。
克隆大師,用這個詞來形容張誠的設想很貼切,可這個時代的人們完全無法理解“克隆”二字的含義,所以張誠便給自己這個想法起了另外一個名字“幽靈部隊”!
幽靈,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固定的形體,一般人僅憑肉眼幾乎完全看不到的物體或人,它們都一副似有似無的樣貌,完全躲避在陰暗角落里。
這一舉措若在勇毅軍中完全施行開來,那么張誠就等于同時擁有至少十二營的兵馬實力,而且發揮到極限的話,他甚至能夠直接組建起十八營的主力戰兵。
當然,關于擴軍一事,張誠只字未提,參與軍議的一眾心腹們也都有意回避這個話題,但大家心中都是十分清楚,這一舉措背后暗藏著什么樣的巨大威力。
…………
而今,永寧伯與麾下核心官將經過幾輪的詳議之后,各級將官的對應軍銜已經基本確立下來。
首先是尉官銜,武都尉向下對甲長,向上則對應副隊總一職;騎都尉分別對應隊總和副百總一職;羽林尉則下對百總,向上可對應至副把總一職。
在張誠的設想中,軍銜制相對于職官制來講,既要獨立又要對等,且還要體現出自己的靈活性,歸納成一句話就是——職官制是死的,而軍銜制是活的!
正是基于這個原則,在制定軍銜與職官對應關系時,只設定了一個基本的對應體系規則,既上下限制度。
就如尉官銜原則上只對應隊總、百總這一職官,但是其又向下覆蓋了甲長這一級別職官,向上也涵蓋了把總這一級別,使得尉官銜的上下限有所擴大,如此便大大地增加了其適用性。
這里重點說明一下甲長與副甲長,原本對應的是上士軍銜,因為甲長可以說是勇毅軍中最基礎的軍官,平日與戰士們接觸最多,如此設計也是為了提升戰士們的進取心與積極性。
而甲長一職,雖然在原則上是由上士中選任,但若在甲長任上表現優異,也可以提升其為武都尉的軍銜,這就避免了隊總沒有空缺,甲長就不能升職的問題。
同理,尉官銜中最高一級的羽林尉,其上限也是最高可以對應到副把總一級,目的也是為了激發尉官銜諸將的積極進取之心,若是能力特別突出的羽林尉,甚至還可以提任把總。
其次就是校官銜,其在原則上對應的是把總、千總。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骅市|
东乌珠穆沁旗|
子洲县|
石泉县|
宿松县|
涿鹿县|
万山特区|
巢湖市|
新平|
金乡县|
娱乐|
玉田县|
谷城县|
湄潭县|
怀安县|
宁国市|
犍为县|
乐都县|
锡林浩特市|
乐山市|
马山县|
淮滨县|
西平县|
景德镇市|
永新县|
沛县|
武汉市|
北宁市|
宁武县|
旬邑县|
壤塘县|
弋阳县|
正定县|
云南省|
江西省|
环江|
剑川县|
海伦市|
道真|
霍山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