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清帝黃臺吉-《織明》
第(1/3)頁
就在宣鎮游擊匡永忠、都司唐先成率領兩營步卒,前往松山堡東南媽媽頭山、小凌河口駐防的第二天,總監軍張若麒也向洪承疇自請,偕馬紹愉等人前往駐守海邊,以保護糧運。
洪承疇自是欣然同意,雖不能就此擺脫他的催戰,但至少也是眼不見心不煩,他還額外撥給張若麒二百精騎,充作為他的隨身護衛。
他在給張若麒送行的時候,還拉著他的手,囑咐著道:“張監軍,風聞虜酋將至,援兵也已陸續開到錦州城下。我軍既已到了此地,如今只能鼓勇向前,不可后退一步。
一旦稍有退縮,則軍心動搖,虜兵再乘機猛攻,我等可就萬難保全,我輩既受皇上知遇之恩,更為國家封疆安危所系,寧可戰死于沙場,決不可死于西市。
今大軍決戰在即,糧道更是干系重大,尤為重要,務望先生努力!”
張若麒此刻信心十足,滿腦子都是建功還朝的畫面,雖然經過這半個來月,雙方互有攻伐,但基本上明軍攻多,而清軍大多時候都是采取守勢。
如此,就使他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韃賊已成強弩之末,驅退韃虜大軍,解錦州之圍,只在旦夕之間。
所以,他也不再一味催戰,而是不斷的給薊遼總督洪承疇鼓氣:“督臣所言極是,屯糧之所,確是干系全軍存亡之所在,本職定必小心看護,絕不容些許閃失。
圍錦韃虜,經前時一戰,銳氣盡失,守多攻少,督臣當率諸位將軍鼓勇而進,一舉解錦州之圍,上報君恩,以慰圣心!”
二人又聊了一會,張若麒便與洪承疇、邱民仰等官告別,在護衛簇擁下奔東南方向的小凌河口而去。
…………
送別總監軍張若麒后,洪承疇在松山西南面督標營大帳中召集諸將軍議,以盡忠報國之言勖勉諸將,要大家密切注意清軍動向,掘壕固守,等候決戰之機。
因前次大戰之后,清軍收縮兵力,專一防守,明軍各將駐地也有所調整。
如山西總兵李輔明駐守小凌河口、媽媽頭山一帶,以守護糧道;山海關總兵馬科所部駐守乳峰山上下;密云總兵唐通所部駐守在松山嶺;薊鎮總兵白廣恩所部駐守毛家溝。
而娘娘廟因距離韃賊石門山上炮陣太近,頻遭韃賊襲擾,與之對轟又頗為不利,明軍便主動撤出,放棄駐守。
神機營前營總兵陳九皋所部兵馬與遼東總兵劉肇基仍是駐在松山城西北,與洪承疇的督標營連成一片。
寧遠總兵吳三桂、前屯總兵王廷臣與東協總兵曹變蛟等三位總兵扎營在松山城北,他們既作為馬科駐守乳峰山的依靠,也監視著石門山上的韃賊,扼守東西石門出口山道。
宣鎮副總兵張誠與大同總兵王樸兩人則領麾下兵馬,在松山城東面駐營,他們監視著黃土嶺上的韃賊,還要擔負支援毛家溝、松山嶺的重任,不可使韃賊沿小凌河南下,襲擾屯糧之所。
明軍十五六萬大軍在松山城外周邊山嶺平地間排布開來,軍容龐大,陣勢恢弘,加上前次大戰之后,與清軍日常小規模對戰中,也多有戰績,正在士氣高昂之時。
雖然,近幾日對面清軍明顯有增援趕到,但想來就算他們舉全國之力,又能有多少兵馬?
若是真有十幾萬韃賊虜騎開來錦州城下,清國又要靠什么來供養?
難不成讓他們和馬騾、牛羊一般,也吃草嚒?
正是在這種形勢和心里狀態下,明朝諸官將的心情都很輕松,并未對此間的戰事表現出過多擔憂。
…………
軍議結束后,薊遼總督洪承疇獨將吳三桂一人叫住,留他在軍帳內問話。
只聽洪承疇對他問道:“長伯將軍,令舅母已經動身回寧遠了么?”
原來,就在前次大戰結束的當天晚上,洪承疇就曾兩次派親信幕僚前去吳三桂營中,勸說左夫人盡速動身回返寧遠,靜候錦州解圍的消息。
因為他心中憂慮,一旦松錦前線與韃虜之決戰不利,左夫人在陣前戰亡,又或是被清兵俘獲了去,困守錦州城中的祖大壽沒有顧戀,怕他會向韃虜獻出錦州城投降。
吳三桂面色恭謹地回道;“家舅母已遵照督臣勸諭,今日一早斌率領奴仆家丁起身,想來此時已該過高橋了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阳县|
郁南县|
福海县|
渝中区|
当涂县|
大关县|
北安市|
牙克石市|
玉林市|
凌源市|
潢川县|
长子县|
广宁县|
鄂温|
崇礼县|
广昌县|
资阳市|
石泉县|
迁安市|
盖州市|
东辽县|
寿阳县|
嘉峪关市|
冀州市|
阳城县|
米林县|
长兴县|
临安市|
苏尼特右旗|
安达市|
庆城县|
改则县|
会同县|
阜南县|
泊头市|
汕头市|
公主岭市|
游戏|
连州市|
磐石市|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