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請先讓我去和張良再切磋幾回,若是能得到此人的幫助,族長無疑是如虎添翼。有了此人的情報,我想族長一定能更有把握的占領邯鄲以及諸城。” 趙歇卻異常憤怒,他看著這玉璽,恨不得將其摔碎。 “等?還要我等多久?如今秦二世大行分封,燕國已經是秦國贏氏之物,再無復起的可能,至于齊國,被一分為四,分別占領鎮(zhèn)壓,田氏這幫小人,除非狗急跳墻,否則是絕不會主動起義。” “至于魏國,秦二世在魏楚之地駐扎了三十萬水軍,實力強大。魏國和楚國倒是相鄰,可以共謀為事。但我趙國,最靠近虎狼之秦,且腹地之處,遍布秦國精銳。一旦起事,齊國自顧不暇,怎么會來援助我。至于楚魏,我看魏國也是看楚國的臉色行事,更加不會前來援助我趙國。” “至于韓國——” 趙歇說著,冷哼一氣。 “韓國雖然是在我趙國被滅之后才被秦國吞并,但是韓國早就一步步被秦國蠶食,如今韓人還有幾人記得自己是韓人。張良此人雖有復國之心,但是我只能可惜他生錯了地方,他若是愿意為我趙國出力,那便為我幕僚,我會禮遇他。但他一心為了韓國游走。如今他韓國王室盡數(shù)無后,他想要復起韓國,怕是得從旁姓找起。” “韓國早就衰落,一直在秦、楚、趙三國之間游走。我三國卻也都不肯滅掉韓國,只是因為韓國為我們三國之間的屏障。韓國一旦滅亡,趙魏楚都會暴露在秦國的眼皮子低下。” “如今這韓國更是不堪,更不會對我趙國有益。我們趙國,如今只能自己為自己圖謀。” 說著,趙歇對著張耳和陳馀道: “二位都原出自魏國,我今日說這些話,也無意讓二位難堪,只是時局如此,容不得我趙歇依賴他人。” “如今秦二世繼位,大肆宣陽鼓吹仁政,減免賦稅以贏取人心,如今又大肆驅逐假幣劣幣,推行圓形方孔錢于市上通行,百姓受其利,已經有許多人背著我對趙國諸地郡守縣令獻殷勤。久而久之,他們必定不肯再聽我的話。” “非但如此,秦二世下令大肆焚燒林木開墾荒地,此舉更是讓不少流民賊寇落了秦國戶籍,另辟他處居住。” “事到如今,我們已見到二世的手段,若是還不能加以回擊,這天下就徹底被秦國吞入腹中了。” “我若是再不動手,等著聯(lián)合其他人的力量,便是眼睜睜看著趙人陷入二世的陷阱,忘記自己的國家。” 趙歇對此感到非常憂慮。 他雖然有成王之心,但是這驅動這成王之心形成的卻是復國之愿。 “我等趙人,原本與秦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當初秦國發(fā)動長平之戰(zhàn),屠殺我趙國四十萬將士,使得我趙國滿城批白掛素,這樣血海深仇尚且未報,如今我找人卻把這回事都忘在了腦后似的。” “我趙歇若是不站出來帶領大家起事,我趙國將不再是丟了城池,而是徹底趙國將徹底滅亡在我趙人心中。” 趙歇這一番話,倒是教張耳和陳馀大受震動,兩人心中都騰起一股激情。 這兩人雖然都是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能成為像張儀那樣的人物,心中并無國家觀念,但是今日也被趙歇這番言辭給深深的打動了。 “趙族長有此心,難怪趙族族人都甘愿為趙族族長出力。張耳佩服。” 陳馀亦然作揖表示佩服。 “雖然族長決意盡快起事,但是如今二世即將駕臨,又有張良前來邯鄲,但是不明白他的動機,族長打算如何呢?” 趙歇只道: “二世既然敢來我趙國邯鄲,那我趙歇就讓他有來無回!” 陳馀聽了,只覺得自己身體里熱血滾燙起來。 “不知族長接下來作何打算?” 趙歇看向張耳,卻問: “我打算來個甕中捉鱉,二世既然要閱兵,邯鄲城可絕不是好地方。秦國的大軍一般都駐扎在藍田,是為藍田精銳。此次駐扎在我趙國的,正是藍田精銳。這批精銳本來是由蒙恬統(tǒng)領,如今換了董翳統(tǒng)領。” “這董翳,出自兵家,深諳兵法,是昔日攻打我趙國的一員悍將。如今他帶兵駐守趙地,其駐軍地方我已經打探到了。距離我邯鄲城非常遠,在上黨之地。” “原本我擔心我等拿下邯鄲城,會被秦軍很快撲滅,但是現(xiàn)在我不會有這樣的擔心了。” “二世此番閱兵,想必是在秦軍駐地在渠所駐守在我邯鄲邊界上的,不過一萬人。二世既然前來,所帶人馬也不會超過萬人。一旦他入城,我到時便發(fā)兵。到時候,神不知鬼不覺。我們便可以擒住秦二世,到時候,讓其退兵,而我們也可威脅二世讓其退兵。” “到時候,我趙國必定得以重立。” 張耳聽了,未說好,也未說不好。 “如此,太過冒險了。難道真的不能等一等了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