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譚派作為華夏傳承最久的老生流派,也可以說是現在所有老生流派的鼻祖。 從傳承上看,譚派的七代傳承讓人敬佩。 畢竟只要學戲的人都知道,這個經歷是多么的痛苦。 當年學戲是沒有辦法,大多數人都是被迫去學戲,為了有口飯吃。 練功的時候,挨打是家常便飯。 當時不光是戲曲,就算是你去任何一個職業學徒,都是要簽訂生死文書的。 也就是說,學徒,就跟賣身一樣,就算是師父失手把你打死了,也是活該。 可想而知,當年學徒的殘酷。 所以,很多名家,乃至于那些流派的創始人,他們的后代很少有唱戲的。 就是因為太苦了,人家現在已經掙到錢了,有身份了,為什么還要讓孩子受這份苦。 除非是孩子酷愛戲曲,否則的話,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走這條路的。 所以說,譚門七代傳承,是多么的珍貴。 這是一種精神。 所以說,譚派在京劇界非常的受人尊敬,因為他們就是京劇的活化石,是京劇界的一桿大旗。 至于還有沒有第八代譚派嫡傳,目前還不得而知,畢竟譚政巖的兒子還小,還不知道今后會怎么樣。 今天的譚政巖,作為武生的代表,當然是要出演他們譚派最著名的《定軍山》片段了。 雖然現在的譚派被歸到了老生行當中,但是最早的時候,譚鑫培先生是以武生應工,后來轉為了文武老生。 文也能唱,武也能打,當年的老生演員,除非是身體狀況不行,否則的話,都是文武帶打的!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 “天助黃忠成功勞……” “站立在營門三軍叫……” “大小兒郎聽根苗……” “頭通鼓,戰飯造……” “二通鼓,緊戰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個個俱有賞……” “退后項上吃一刀……” “三軍與爺歸營號——” “到明天午時三刻要成功勞——” 譚政巖的嗓音條件,算是譚門七代中最弱的了,但是今天,不知道為什么,他感覺自己的狀態出奇的好。 嗓子痛快,這一段幾乎都能倒著唱下來的《定軍山》,讓譚政巖演繹的恰到好處。 臺下前面圓桌旁,譚圓壽和譚笑曾對視了一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譚政巖今年已經四十歲了,但是一直以來,他都會被同行和媒體拿出來跟自己的祖父和曾祖父相提并論。 這么多年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讓這個譚門第七代無數次的想要放棄京劇這條路,但是在祖父和爺爺的鼓勵下,譚政巖還是咬著牙,沒有一天放松過,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站在他側前方的林桐,也是不由的微微頷首。 這一次,特地將譚政巖安排在最后一個,也是想要讓他挑一次大梁,沒想到譚政巖竟然突破了自己,真是太棒了! 當然,作為春晚的京劇,最后必須要來一次大合唱,雖然林桐不以為然,但是這也是京劇的老傳統了。 十三位京劇名家從各自的臺子上走下來,到了舞臺的前方,分別站好。 這次的站位,在排練的時候,也糾結了很長時間,到底誰站中間,誰站兩邊。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c位那可是很重要的。 最后,朱慧師先生還是被請到最中間。 武生譚政巖和老旦袁慧分列他的兩側,接下來是花臉孟璐和小生李洪圖。 四位旦角和四位老生分別站在兩側。 這種站位的方式,跟過去以生旦為主的潮流正好相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