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實力的角度考慮,特區大學絕不是一個理想的對象。 畢竟特區大學直到現在才成立了一年多點的時間,連招生都還處于試招生階段,師資力量學術水平如何,可想而知。 但楊明還是選擇了特區大學。 之所以這么選擇的原因非常簡單,一是距離近,二是這種剛剛成立的大學雖說師資力量薄弱,無法立即為他所用,但同時帶來的好處是可塑性強…… 打個簡單的比方。 比如那些久負盛名的大學,幾乎全都有自己擅長的科目或者專業,并且也都愿意在這方面進行深耕,很難說為了某筆經費就調整主攻方向。 而如特區大學這種剛剛成立的大學就不一樣了…… 一切都是百廢待興,只要自己肯出錢,并且能在學成之后,給相關專業的學子們一個合適的工作崗位,楊明相信將特區大學打造成專為自己而成立的人才儲備庫,都絕非完全沒有個能。 事實也的確如楊明所料。 雖說在現在的特區大學內,有不少的同學早已忘了曾經拼了老命也要考上大學的初衷,成天不是四處流竄發傳單貼小抄,就是口若懸河的的將什么要自游,爭仁權掛在嘴邊,似乎離了這兩樣東西,他們都活不成了似的…… 但教職工們所關心的,更多的卻還是主攻方向,學術定位等等的東西。 畢竟這些東西不但關系著學校的未來,更關系著相關專業人員未來的工資收入,職稱評定等等。 事關個體核心利益,誰又會不據理力爭? 也是因此,每次校長張瑋開會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那就肯定免不了一場唇槍舌劍。 “咱們特區大學毗鄰香河,面向世界,乃是對外的窗口!” “這么優越的地理和政治條件,要咱們不主攻外語專業,爭取成為國內對外人才的搖籃,轉而發展其它專業,那不等于是克己之長,應敵之短么?” “光想著對外對外,你也不想想要咱們真將外語專業定為主攻方向,那咱們就必須花大力氣聘請外教——可現在不說咱們學校,就連國家在外匯方面都極其緊張,請外教的錢從哪兒來?你給啊?” “所以要我說,我覺得咱們學校應該將文學定為主攻方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