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復所在的三人夜不收小隊,三個人的情報都送到興和所,王復并不是唯一一個回到興和所,帶回軍報的人。 驛卒們用最快的速度,將情報送去了集寧,這座過去圍不過十里的小城,正在急速的擴建著。 欣克敬帶著大明的太醫乘坐車駕,向著興和所而去,王復所在的三人夜不收小隊,全都負傷了,其中王復傷得最重。 情報伴隨著驛卒的馬蹄,送到了官山,而急促的奔跑聲,正響徹了整個官山議事臺,此時的大軍正在準備調動,準備著向河套進軍。 整個前軍指揮都司非常的忙碌,他們要移到歸化城,在歸化城開始新的征程。 石亨和于謙正在點檢物資準備前往歸化城,展開對河套的進攻,但是突然收到了急報。 石亨拿起了手中的情報,一拍桌子,對著于謙說道:“也先帶領大軍到了開平衛之外,他們在曼陀羅山下集結,已經有半月有余!” “意圖在大軍移營之后,再次攻占集寧,斷我軍后路!” “來得好!” 石亨認真的看著堪輿圖,看了許久說道:“于少保,我決定,四武團營和四勇團營,維持原有計劃,負責迂回的四威團營,防守集寧地區。” 石亨的這個決定,并不冒險,而且非常的穩妥,既保證了大明的進攻節奏,又保證了大明對新辟之地的統治。 攻守之間,絕對不是絕對的,在戰斗過程中,進退有據,才是一個大將之風。 但是這個決定,受苦的是誰? 是那些剛剛有了自己新家的集寧百姓。 他們剛剛用雙手創造了自己的新家,開墾了土地,他們剛剛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但是這些希望,伴隨著瓦剌人進攻,都將化為一團泡影。 要知道,集寧地區,可沒有那么多的營堡,給他們提供保護。 堅壁清野之后,他們進入集寧城內,等到瓦剌人退的時候,他們的新家、他們的田畝,又變成了滿目瘡痍。 但是對于十二團營、對于大明而言,他們依舊是生民。 不負責任? 那是瓦剌人不負責任。 政治勝利,從來不是無限責任制的,大明軍隊沒有義務為了這些生民,耽誤自己的戰略規劃。 這一點,大皇帝在和于謙討論的時候,就曾經說過很多次。 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利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護自己的家園,這也是生民教化的一部分。 于謙認真想了想說道:“那這樣吧,我留在集寧,為你穩定后方的陣線,保證大軍進退有據。” 于謙留在集寧,不僅僅是要保證大明的軍事勝利和政治勝利的果實,更多的是做一個托底,防止大明軍隊被兩面包夾,最終陷入絕境。 他看著堪輿圖,滿是笑意的說道:“不得不承認,也先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統帥,他進軍威脅我部后方,形成了包夾之勢。” “如果沒有京師之戰的戰敗,我相信,他會成為草原上新一代的雄主。” “但是他敗了。” 防御戰,于謙向來不是很畏懼,而且還是手下敗將的也先。 “這樣吧,我給也先太師,下封戰書,激怒他前來攻打集寧,你們在河套地區,速戰速決。”于謙信心十足的說道。 他不是個將領,但是他不是不會打仗,他很擅長打防御戰,而且還都是舊部,劉安、孫鏜等人。 四威團營經過了二十個月枕戈待旦的訓練,其戰力,也早就有了突飛猛進。 他可不相信也先有天火地陷海嘯這些天象幫忙,那是大皇帝在棋盤上的特權。 石亨點頭認同了于謙的安排。 石亨和于謙兩個人水火不容,卻可以在戰場上配合默契,可以放心的把后背交給彼此。 他們從不是敵人,但更不是朋友,他們是大明的武清侯和少保,他們在為國盡忠。 兩人分道揚鑣,石亨帶領四武團營和四勇團營,向預定戰場而去,而四威團營將從宣府轉戰至集寧地區。 于謙積極組織防御,散出去了一些掌令官,準備遷民等諸多事宜,一旦也先從應昌府的曼陀羅山南下,于謙就會讓百姓入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