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鹽引的價值,是送到邊鎮的糧草和南方鹽場的鹽,雙重勞動決定了它的價值,但是一旦朝廷超發,鹽引就失去了,送到邊鎮糧草這一價值。 那鹽引的價值自然立刻暴跌。 鹽引作為貨幣的時候,交換價值暴跌,使用價值的漲幅,并不足以彌補交換價值的暴跌,鹽引自然是越來越不值錢。 越不值錢,朝廷就越是濫發,最后鹽引制度徹底崩壞。 大明的欠賬也就越多,崇禎看著老祖宗們欠下的兩百年的賬,只能嗚呼哀哉。 而銀兩在當下大明,是沒有使用價值,卻有極大交換價值,而且十分穩定的貨幣。更沒辦法超發。 朱祁鈺不愿意讓鹽引充當貨幣,但是在未來可見的很長一段時間,鹽引和銀幣都會作為實質上的貨幣,在市面上大肆流通。 而兵仗局的工坊,造幣的速度,就決定了大明是否可以長治久安。 寶源局是怎么廢掉的,寶源局的主事王炳富為何整日里無所事事? 要是讓寶源局一年鑄30億枚銅錢,王炳富現在一定不會那么胖,忙得他暈頭轉向! 而此時的兵仗局工坊非常的忙碌。 朱祁鈺信步走在兵仗局內,所有人都是形色匆匆,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取銀兩稱重,熔煉銀、銅、錫,壓成銀條,做成胎餅軋邊,再印上輪廓文章,再次稱重裝箱。 現在兵仗局接了三百五十萬兩白銀的大訂單,這三百五十萬兩白銀的大訂單,首先是陛下的兩百萬兩,然后是戶部的一百五十萬兩,共計會產生四百五十萬枚大明銀幣。 而工期為一年。 如果要折合的話,大約相當于90億枚銅錢,流入大明的市場。 這是何等的忙碌? 工匠三班倒日夜不休,才有可能做得完。但是這是緩解大明貨幣壓力的最好辦法。 兵仗局有四臺個超大的萬兩天平,精度到一毫,也就是0.001兩。 兵仗局共有二十八坩堝爐,每一爐每次可熔銀、銅、錫三百斤。 而制作模具胚,最開始的圖案,是朱祁鈺親手畫的,為陽文正字,再翻刻為陰文原模、二次模、工作模、油土浮雕、石膏打型,最終成為白銅型,上人力螺旋壓力機,刻白銅定型。 人力螺旋壓力機,乃是兵仗局當初制備勛章的一大利器。 而銀料和銅錫融合之后,過滾機,成為固定厚度的銀條,隨后過鏇車切割胚餅,胚餅滾光邊,在退火之后,上壓印機銅模壓印。 壓印機同樣為人力螺旋壓力機,不過這臺更大,而且用上了齒輪,由十六個人推動。 壓印結束之后,還有專人稱重,確定重量,合格之后,才會放到箱子里,一枚一枚擺好。 每十枚銀幣為一摞,系紅繩掛所有流程工匠名號,送于太倉和內承運庫太監檢查。 朱祁鈺拿起了一枚銀幣,花紋極其精美,因為加錫銅也足夠的堅固耐磨,正因為嚴格的把關,朱祁鈺才放心推動自己的新貨幣政策。 貨幣不精美,等于不鑄幣。 韃清在光緒年間大肆鑄造銀幣,意圖再給韃清續幾十年,它的丁未雙龍銀幣一枚37克,九成銀,但是購買力依舊不如27克的含銀九成的西班牙鷹洋銀幣。 就是因為西班牙銀元更加精美,假的極少。 光緒銀幣卻是銀多,但不精美,無法防偽,造假極多。 朱祁鈺的這枚銀幣之上,除了有他自己親筆題字和勾畫的麥穗之外,還有幾個小的防偽標志,比如正面印花上的一小圈邊界。 輪廓文章,四個字,道盡了鑄幣上的學問。 只是到此,朱祁鈺依舊有些擔憂。 勢要豪強之家,他不怕,打不了大家擺開陣仗,練一練。 但是平厘七錢,價值一兩,會被百姓們認可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