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什么叫權宜之計? 這就是權宜之計。 他并不想刨大明的根基,肥了自己。 但是他不占,別人就會占。 還不如他楊王占了,那應繳稅賦補齊,也好過宣府知府四處求爺爺告奶奶,搞出三七分賬,七成還是人家的戲碼,山外九州民風彪悍,逼急了,他們真的會殺人的。 于謙略顯一些無奈的說道:“衛所軍餉不敷,一切仰給有司,有司又仰給內帑,倘若內帑入不敷出,又當如何?” “這次陛下內帑動用至少兩百萬銀,京師之戰大勝特勝,但是內帑有出無進,終有潰竭之日啊。” “前唐府兵制消,則唐有安史之亂,我大明有軍所潰爛,則有今日閩地民亂、麓川反復。” “陛下的農莊就是解決的法子,鄉野土地歸農莊所有,陛下取一成半核入太倉,稍微算算,算是減了賦。” “這關鍵就是農莊了。” “楊王所言的鎮守、總兵、世家大族、勛臣外戚、縉紳巨賈為何得以侵占,而無人敢言呢?因為他們世受皇恩。” “現在陛下將地還給了百姓,再有人奪他們的地,那陛下降下的可不不是皇恩,而是雷霆之怒了。” 于謙簡單的解釋了下軍所屯田和農莊之間的差異。 “我覺得不穩妥。”楊洪卻搖了搖頭說道:“百姓孱弱,面對僭越之人,必然處于下風,到時候,該隱占隱占,該攤派攤派,沒什么不同。” 于謙作為經年老吏,出任地方二十四年,早就練就了一身圓滑的功夫,楊洪這話,說著說著就落入了于謙的話套里了。 于謙看著門外,滿是感慨的振聲說道:“楊王啊,萬夫一力,天下無敵!”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乃是誠意伯劉基所言。 明初,軍屯衛所法,就是劉基弄的,他奏請執行,而后朱元璋才四處炫耀: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后來劉基因為胡惟庸案被牽扯,改良軍所軍衛法,自此便沒有了下文。 軍屯的廢弛,也立刻愈演愈烈。 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萬萬世沿用,若不能革故鼎新,軍屯之糜爛,就是日后大明天下之糜爛。 這朝堂上爛一點,天下就得爛一片!要是朝堂上全都爛了,大明各地就會揭竿而起了。 劉基作為首先提出軍衛法的人,他能不知道軍衛法的腐爛是必然的嗎? 可惜,他無法再改良了,因為已經被牽扯了。 楊洪深吸了口氣,看了于謙一眼,這種事辦好了,千古流芳。 辦不好,一個奸臣一個昏君,是跑不了了。 陛下動什么不好,非要從土地開始動手呢? 兩人不再討論這法子是否切實可行,相顧無言。 他們都清楚的知道,僭越之人,面對一個百姓的時候,會耀武揚威,隨意凌辱,但是面對一群百姓的時候,反而會畏懼不前,心生驚懼。 眼下的福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