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六章 人生-《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3/3)頁

    空,是從內心深處擺脫周遭的羈絆,進入心無旁騖的至高境界;是踏上了心靈的解脫之路,使內心感受到的萬物遠遠超過自己視線范圍內的一切。此時的內心,呈現的是一種空無的狀態,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空明之心。空,才能容萬物。運用到生活中,即便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給彼此一定的空間,才能暢所欲言、和平相處。與其用金錢權利、名譽地位將內心滿滿地填充,何不索性全部放下,將心騰空,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脫呢?

    因此,普通人若能拋開雜念,使內心純凈空明,那么,即便才能有高下之分,也同樣可以成為圣人。

    把心學應用到萬事萬物上

    或問:“釋氏亦務養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

    先生曰:“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釋氏卻要盡絕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漸入虛寂去了,與世間若無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有人問:“佛家也務求養心,但它不能用來治理天下,為什么呢?”

    王陽明回答說:“我們儒家提倡養心,但從來都沒有脫離過具體的事物,只是順應天理自然,那就是功夫。而佛家卻要全部斷絕人間事物,把心看作是幻象,慢慢地便進入虛無空寂中去了。他們與世間再沒有什么聯系,因此不能治理天下。”

    心學作為心性儒學,最不同于其他儒學者的,在于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看似與佛學的心法修教十分相似,但佛學只求出世,而心學則是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即儒學所說的“內圣外王”。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平國安邦、著書立說、馳騁騎射,全無中國文人的懦弱單薄。他動靜兼入極致,頓悟深遠,知行合一,于平凡中體現偉大,于入世中明見其出世的心境。由此來看,王陽明的一生嚴格奉行了他自己所提出的“把我們的良知應用到萬事萬物上”的理念,最終將心學發揚光大,使越來越多的人獲得心靈歡欣的智慧。

    曾經有一個縣令長期聽王陽明講學,他卻遺憾地對王陽明說:“先生的學說實在是好,只是我平時要處理的文件繁多,案子復雜,沒有什么時間去深入研究先生的這些學問。”

    王陽明聽了,教導他說:“我什么時候叫你離開你的文件、案子憑空去做學問了?你既然要處理案件,就在處理案件上做學問,這才是真正的‘格物’。比如,你在審理案件時,不能因當事人回答時無禮而發怒,不能因當事人言辭委婉周密而高興,不能因當事人說情而心生厭惡乃至故意懲罰他,不能因當事人哀求就屈意答應他,不能因自己事務繁雜而隨便斷案,不能因別人羅織罪名誹謗陷害而按他們的意愿處治。如果你能認真反省體察克己,唯恐心中有絲毫的偏私而錯判了是非,你就已經是在實踐我所講的‘致良知’了,哪里還需要另外花時間來研究我說的那些學問呢?總之,處理文件、審理案子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如果脫離了具體事物去做學問,反而會落空。”

    由此可見,只要我們不存私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就已經是在“致良知”了。

    有個修鞋匠每天都要經過不同的城鎮,給不同的人修補不同的鞋子。有時候他會遭遇狂風暴雨,阻塞去路;有時候掙不上多少錢,饑腸轆轆。但是他的身影從來沒有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過,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他都會準時地將雙腳踏在這片寬闊的土地上。

    修鞋匠已經修了十幾年的鞋,所經手的鞋有高檔貨,也有廉價貨,有禮貌的顧客也有故意刁難的市井無賴。但是這么多年來,這個修鞋匠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會認認真真地完成他的工作。他以此為樂,生活雖然過得很清貧,但是他依然很快樂。

    每當有人向他談起“嗨,伙計,你用不著這樣,修鞋嘛,能穿就行了,用不著那么認真”等類似的話時。這個修鞋匠總是這樣說:“那樣我無法面對自己,生活也就沒意思了,你說,我怎么能快樂呢?”

    “你一定能活得很長壽。”大家都這樣說。

    “謝謝,我的朋友,其實,我也這么認為。”修鞋匠憨憨地笑著。

    這個平凡的修鞋匠就是一個擁有純明良知且懂得將自己的良知應用到萬事萬物上的人,因而他才會風雨無阻地為人們修鞋,認認真真修補每一雙鞋。不為別的,只為了能夠“面對自己”,所以,他是快樂的。

    王陽明又何嘗不是如此,他通過對萬事萬物的體驗而提出了“良知”、“致良知”的修心之說。在良知與致良知上,他更看重后者,認為不講學,圣學不明,因而他也成為當時天下最“多言”的人。他通過講學、研討、撰寫詩文、通信等方式,廣為傳播文化,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也正是因為他把自身的良知應用到萬事萬物上,才得以將心學發揚光大,幫助更多的人尋求心靈的安寧與喜悅。這種引領萬事萬物共同成長的行為,正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只要肯“下學”,自然能夠成功

    問上達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只在‘下學’里。凡圣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只從‘下學’里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個‘上達’的功夫。”

    弟子陸澄向王陽明求教參悟天理的功夫。

    王陽明回答說:“后世儒生教人,才涉及精微之處,便說不應當學參悟天理的功夫,只學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于是將‘上達’和‘下學’分開了。那些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到、嘴巴說得出、心里想得到的,都是‘下學’;而那些不能用眼睛看到、耳朵聽到、嘴巴說出、心里想到的,就是‘上達’。比如說樹木的栽種,都是屬于‘下學’,至于樹木的生長,就是‘上達’,不會被人力干預。所以凡是那些能夠用功學到的、用言語告知的,都只是‘下學’,‘上達’只存在于‘下學’當中。凡是圣人談到的雖然極其精微,但也只是‘下學’而已。學者只需在‘下學’的功夫里用功,自然而然就能達到‘上達’的功夫,而不必要在別的地方去尋‘上達’的功夫。”

    其實,說得簡單一點,“下學”指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小事情,“上達”指的是人們良好的修養。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人們能夠認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能因小成大,修煉出超凡脫俗的個人修養,獲得幸福與成功。

    下面是卡菲瑞先生回憶比爾·蓋茨小時候的事而寫下的文字:

    1965年,我在西雅圖景嶺學校圖書館擔任管理員。一天,有同事推薦一個四年級學生來圖書館幫忙,并說這個孩子聰穎好學。不久,一個瘦小的男孩來了,我先給他講了圖書分類法,然后讓他把已歸還圖書館卻放錯了位的圖書放回原處。小男孩問:“像是當偵探嗎?”我回答:“那當然。”接著,男孩不遺余力地在書架的迷宮中穿來插去,小休時,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錯地方的圖書。第二天他來得更早,而且更不遺余力。干完一天的活后,他正式請求我讓他擔任圖書管理員。又過了兩個星期,他突然邀請我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時,孩子母親告訴我他們要搬家了,到附近一個住宅區。孩子聽說轉校卻擔心起來:“我走了誰來整理那些站錯隊的書呢?”

    我一直記掛著這個孩子。結果沒過多久,他又在我的圖書館門口出現了,并欣喜地告訴我,那邊的圖書館不讓學生干,媽媽把他轉回我們這邊來上學,由他爸爸用車接送。“如果爸爸不帶我,我就走路來。”其實,我當時心里便應該有數,這小家伙決心如此堅定,又能為人著想,則天下無不可為之事。不過,我可沒想到他會成為信息時代的天才、微軟電腦公司大亨,美國巨富——比爾·蓋茨。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比爾·蓋茨在對待圖書館工作這樣的小事上,就已經表現出一種超乎同齡人的責任心,難怪他能在信息時代叱咤風云。

    吉祥上師曾說:“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從簡單的事情做起,不愿意做小事的人,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而生活中,總有人覺得自己可以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那些細瑣小事不應該去理會,而且連替自己開脫的理由也顯得理直氣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是,這些人似乎忘記了一點,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很多叱咤風云的人物,都是從簡單小事開始做起的。而他們與我們所不同的只是面對小事的態度,在他們看來,他們所做的事并非小事,而是修養心性、獲取人生幸福的大事,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的人生大事。

    點亮心燈

    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快樂處。”

    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閑有個訣竅。”

    曰:“請問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若不靠著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缺。”

    正德十五年(1520年),弟子陳九川再次見到了王陽明,問:“最近我致良知的功夫雖然能夠掌握一些關鍵地方,但仍舊很難找到一個穩當快樂的所在。”

    王陽明回答說:“你應到心上去尋找天理,這便是所謂的‘理障’。這里邊有一個訣竅。”

    陳九川又問:“是什么訣竅?”

    王陽明回答說:“只是一個‘致知’。”

    陳九川又問:“怎么去致呢?”

    王陽明回答說:“你心里的那一點良知,便是你自己的準則。你的意念所在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對它一絲一毫都隱瞞不得。你只需不去欺騙良知,切切實實地順從良知去做。善便存養,惡便去除,這樣何等穩當快樂!這就是‘格物’的真正秘訣、‘致知’的實在功夫。如果不憑借這些真機,如何去‘格物’?我也是近幾年才清楚明白地體會到這些。剛開始,我還懷疑,僅憑良知恐怕會有不足,但精細地看,就會發現并沒有什么缺陷。”

    一個人有多大的靈性,在于他的心靈具有多大的靈性。生活中的每一次滄海桑田,每一次悲歡離合,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悟。如果我們的心是暖的,那么眼前出現的一切都是燦爛的陽光、晶瑩的露珠、五彩繽紛的落英和隨風飄散的白云,一切都變得那么愜意和甜美,無論生活有多么清苦和艱辛,都會感受到天堂般的快樂。心若冷了,再熾熱的烈火也無法給我們帶來一絲的溫暖,我們的眼中也充斥著無邊的黑暗、冰封的雪谷、殘花敗絮的凄涼。

    因此,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懂得珍視、呵護自己的心靈,才能保持個人的真善。??

    有一位小尼姑去見師父,悲哀地對師父說:“師父!我已經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云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鐘,經讀得多了,心中的執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么辦啊?”?師父對她說:“點一盞燈,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體悟了!”

    幾十年之后,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庵中點了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這所萬燈庵的住持就是當年的那位小尼姑,她雖然年事已高,并擁有上百個徒弟,但是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每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燈越亮,影子越顯;燈越多,影子也越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去世,自己也將不久于人世。

    后來,她圓寂了。據說就在圓寂前她終于體悟到了禪理的機要。?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禪房里悟道。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如同燈再亮,卻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那就是,點亮一盞心靈之燈。

    點亮心燈,人生才能溫暖光明,由心燈發出的光,才不會留下自己的影子。不管身外多么黑暗,只要你的心是光明的,黑暗就侵蝕不了你的心。不要被別人的言語誘惑,圍繞著你的心去生活,就能綻放你自己的生命色彩,實現你生命的圓滿和美麗。?“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世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這是宋代禪僧茶陵郁的一首悟道詩,他說的那顆明珠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他自己的心靈。正如王陽明所認為的那樣:一個人只有點亮自己的心燈,踏踏實實地根據心來行事,才能穩穩當當地享受快樂。hf();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峡江县| 郴州市| 松潘县| 宁津县| 绥滨县| 建始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井陉县| 灵山县| 综艺| 泌阳县| 万全县| 聊城市| 梁平县| 鄯善县| 嘉峪关市| 弋阳县| 凤庆县| 房山区| 连云港市| 彭山县| 西乌| 厦门市| 驻马店市| 邻水| 都安| 新龙县| 简阳市| 南阳市| 长岛县| 安康市| 新竹县| 新平| 通海县| 温宿县| 长葛市| 肥城市| 西丰县| 和田市|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