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六章 人生-《王陽明心學(xué)智慧》


    第(2/3)頁

    佛祖笑著搖了搖頭:“你覺察到了生命的短暫,但只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弟子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這時,一個燒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說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吧!”

    佛祖聽后連連點頭。

    故事中各位弟子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有的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夠長久,這樣自己才能享受更多的榮華富貴,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那么多帝王將相苦尋長生之道,但是無論是誰都無法改變生命終究會終結(jié)這一事實;世間的人是有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爭名奪利的事情發(fā)生;而人又是向上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珍惜光陰,從不松懈,卻身心俱疲地生活著。

    生命在呼吸的一瞬間,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死亡是短暫的,人們在活著的過程中要時時更新自我,不眷戀舊我,不追悔往昔。人們只要了解了生命的真諦,生命的長短就不重要了。生命之旅,有時即使短如小花,人們也應(yīng)當(dāng)珍惜這僅有的一次生存的權(quán)利。要想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我們理應(yīng)在有限的時間里,去努力綻放生命的花朵。生死也是人生的一個大學(xué)問,只有一個真正善其身的人,才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才能夠善其死。也正如王陽明所推崇的那樣:只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難以心安,就難以“致良知”。

    一心為善,生死各安天命

    今使之“夭壽不貳”,是猶以夭壽貳其心者也。猶以夭壽貳其心,是其為善之心猶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盡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壽貳其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壽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雖與天為二,然己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

    在王陽明看來,現(xiàn)今要求人不論長壽還是短命始終如一,是由于還有人因為壽命有長有短而心生雜念。因為壽命有長短之分而三心二意,這說明他為善的心還不能始終如一,不能存養(yǎng)自己的良知,更談不上“致良知”。人們應(yīng)不因壽命長短而改變?yōu)樯浦模簿褪钦f,生死夭壽都有定數(shù),我們只需一心向善,修養(yǎng)我們的身心來等待天命的安排,這主要是因為人們還不知道天命。事天雖然尚未與天合而為一,但已經(jīng)知道恭恭敬敬地去承受天命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為善不是指狹隘地做善事,而是指恢復(fù)內(nèi)心純明的心體,即良知。

    然而,大多數(shù)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依舊存有貪生怕死的念頭,以長壽為樂,以短壽為苦,竭盡所能地想延長自己的壽命。也就是說,人們總是過于注重生命的長短,而忽略了生命的過程。其實,人生的意義不在于生命的長短,而在于體驗生命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說,樹根上的小蘑菇壽命不到一個月,因此它不理解一個月的時間是多長;蟬的壽命很短,生于夏天,死于秋末,它們自然不知道一年當(dāng)中有春天和冬天。它們的生命都是短暫的,然而,這些生命即使活了幾秒鐘也覺得自己活了一輩子,因為它們有自己的快樂。人生也是如此,既然我們無法掌握壽命的長短,那么至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讓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變得更快樂。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jīng)》時,一個年逾百歲、鶴發(fā)童顏的老翁到府衙找他。兩人在府衙前相遇,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圍觀。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禮,有些得意地說:“聽說先生博學(xué)多才,老朽有個問題想向您討教。我今年已經(jīng)106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xiàn)在,一直是游手好閑地輕松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房舍屋宇卻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谷;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fēng)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xiàn)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微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愿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dāng)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么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棱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紛紛說要磚頭而不取石頭。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dāng)然是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于人于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

    在老子看來,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有意義與否。而王陽明認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一心為善,保有自己純明的良知。

    也就是說,10年、20年……50年,乃至一生庸庸碌碌、畏畏縮縮而活的人,不如一年、一月乃至一日而活得有意義的人。只要生命曾經(jīng)綻放過光芒,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無關(guān)緊要了。活到一百歲,和只活到30歲、20歲的人,根本上并沒有什么差別。雖然,前者多活了幾十年,后者少活了幾十年,但,這只是人們觀念上的感覺與執(zhí)著,對于認得生命意義、清楚宇宙真諦的人來說,即使存在得短暫也不覺得遺憾。正如王陽明所告誡人們的那樣:“當(dāng)生則生,當(dāng)死則死,斟酌調(diào)停,無非是致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

    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

    珍重江船冒暑行,一宵心話更分明。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久奈世儒橫臆說,競搜物理外人情。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來自渾成。

    王陽明在《次謙之韻》一詩中感嘆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從身外之物中尋求生死的道理,自古以來的帝王將相執(zhí)迷于長生不老藥就是如此。忽略了從自己本身的良知去尋獲生死的真諦,實在是舍本逐末啊。

    而人們之所以害怕死亡,就是因為人們將死亡當(dāng)作一次未知的不可掌握的旅程,說到底,還是人們渴望擁有、害怕失去的欲望在作怪。因此,大多數(shù)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其典型表現(xiàn)。

    莊子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麗姬原本是一個民女,因為皇宮選宮女,她被選中,最后還成了皇后,享盡榮華富貴。她在回想當(dāng)初被選中的情景時說,那時她在家里哭得一塌糊涂,情形悲慘,現(xiàn)在看來反倒覺得當(dāng)初自己是多么荒唐、愚蠢、無知。

    莊子借麗姬的典故來比喻人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人們懼怕死亡就像麗姬當(dāng)初懼怕進宮一樣,既然我們不知道死亡之后會發(fā)生什么,又何必面對死亡而哭泣?

    清朝順治皇帝曾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未出生當(dāng)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誰嗎?唯有慢慢長大后才清楚地意識到這個“我”的存在,等往生閉上眼后,請問自己又是誰??在佛家看來,死去的只是人的軀殼,真正的生命則是綿延不斷的。人有生老病死,所以“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這便是佛教對于生死的看法。?

    佛陀的弟子總是問佛陀:“佛死了都到哪里去了呢?”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但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被提出來,于是佛陀對弟子說:“拿一支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哪里去了。”?弟子急忙拿來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后拿來靠近我,讓我看見蠟燭的光。”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的面前,還用手遮掩著,生怕火被風(fēng)吹滅,但佛陀訓(xùn)斥弟子說:“為什么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接著佛陀就吹滅了蠟燭說:“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哪里去了?它的火焰到哪里去了?”弟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說不出來。?佛陀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滅一樣道理,佛死了,他也消滅了。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

    佛陀的用意在于告誡世人:死亡就是死亡,想那么多做什么呢?

    在此,我們不由得想到德國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的著名論斷——向死而生。對于一個生命群體來說,它的死,是為了更好地新生。就像新陳代謝,舊的、老的死去,換來新的、進步的誕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死不是無謂的,而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死,是為了更好地新生的死。

    關(guān)于死亡、存在和重生,中國歷史中有太多這樣的傳說,比如鳳凰涅槃,不死鳥等;在戰(zhàn)場上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歸楚”這幾句形容的就是項羽早年的英雄事跡。

    盡管涅槃和重生只是一種傳說,但是從哲學(xué)意義上來講,生就是向死而生,死就是向生而死。一個生命死了,但是很快就有另一個生命來到世間,生生死死,綿綿不絕,恰如“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你如果用一種超脫、達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死亡,把死亡當(dāng)作一次再生的機會,人生不過重來一回,就能減輕生的壓力,活得逍遙自在。當(dāng)你明白了這點,你就做到了王陽明所說的“從根本求生死”,也就對生死無所畏懼了。

    空靈而不糊涂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王陽明認為,讓心空靈而不糊涂,各種道理存于心中,萬事萬物就會呈現(xiàn)出來。這其實是說,在人的本心之外沒有什么天理,離開了人的本心,也就沒有事物。

    佛家常勸誡世人:要想讓心靈充盈歡樂,首先要讓心靈清明空靈,拂拭心上的積塵,不為外物所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拋卻人生的煩惱和苦痛,方能悟得空空大道,獲知歡樂幸福的人生境界。

    無論是王陽明的“空”,還是佛家的“空”,都不是一無所有的虛空,而是包含了極其深刻的意義,即王陽明所說的讓心空靈而不糊涂。一方面,“空”是指萬事萬物都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因此,要求我們達到一種無我——消除個人私欲的境界;而另一方面,“空”也是“不空”,無論是儒家圣人還是佛學(xué)大師都講究點化世人、普度眾生,因此,它是一份救世的事業(yè)。由此來看,“空”的意義在于讓我們以無我的精神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業(yè)。

    對于“空”的意義,有人作了更形象的比喻:“空”是“0”,0本身什么都沒有,但若將0放在1的后面,則成為“10”;若將0放在10的后面,則成為“100”;放在100的后面,則成為“1000”……可以無限地增加。由此可知,一個“0”,你說它沒有用,它卻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空”好似什么都沒有,其實,它存在于宇宙世間,并且能包含萬物。

    佛陀在靈山會上,出示手中的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說說看,這顆摩尼珠是什么顏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說是青、黃、紅、白等不同的色澤。

    佛陀將摩尼珠收回,張開空空的手掌,又問:“那現(xiàn)在我手中的這顆摩尼珠又是什么顏色?”

    四方天王異口同聲說:“世尊,您現(xiàn)在手中一無所有,哪有什么摩尼珠呢?”

    佛陀于是說:“我拿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辨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么顛倒啊!”?

    佛陀的手中雖然空無一物,但就像蘇軾的詩句所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正因為“空無”,所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佛陀感嘆世人“顛倒”,因為世人只執(zhí)著于“有”,而不知道“空”的無窮妙用;世人總是被外在的、有形的東西所迷惑,而看不見內(nèi)在的、無形的本性和生活,而那才是最寶貴的明珠。

    有人說:“空是佛教的X光。”其實,這句話應(yīng)該改為“空是人生的X光”,因為宇宙世間的任何一樣?xùn)|西,都要經(jīng)過“空”加以透視,然后才能體認它的本相。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游戏| 闵行区| 罗平县| 嘉禾县| 苏尼特左旗| 宾阳县| 东城区| 内丘县| 福鼎市| 临颍县| 孝昌县| 渑池县| 莱芜市| 汝州市| 秭归县| 岳阳市| 绍兴县| 青田县| 正镶白旗| 嘉兴市| 东丰县| 昭苏县| 兴义市| 萝北县| 尼勒克县| 宝鸡市| 尉犁县| 揭阳市| 海林市| 眉山市| 绍兴市| 英德市| 囊谦县| 华蓥市| 南和县| 宿迁市| 贵阳市| 双辽市| 泰和县| 富川|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