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修養-《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2/3)頁
她朋友的目光穿過森林及雄壯的崖岬,輕移到丘陵之間的山石,剎那間光耀閃爍、千古不移的大峽谷照亮了她的心靈,這些美麗的森林與溝溪就成為滾滾紅塵的避難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著驟雨與陽光,乍晴乍雨,她和她的朋友全身濕淋淋的,衣服貼著身體,心里開始有些不快,但是她和她的朋友仍彼此交談著。慢慢地整個心靈被雨水洗凈,冰冰涼涼的雨水輕吻著臉頰,霎時引起從未有過的新鮮快感,而亮麗的陽光也逐漸將衣服曬干,話語飛舞于樹與樹之間,談著談著,靜默來到她和她的朋友之間。
她們用心傾聽著四方的寧靜。當然,森林絕對不是安靜的,在那里有千千萬萬的生物活動著,而大自然張開慈愛的雙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運作聲卻是如此和諧平靜,永遠聽不到刺耳的喧囂。
在這個美麗的下午,大自然用慈母般的雙手熨平她們心靈上的焦慮、緊張,一切都歸于平和。
當她們正陶醉于優美的大自然樂章之中時,一陣急促的樂曲突然刺激著耳膜,那是令人神經繃緊的爵士樂曲。伴隨著音樂,有三個年輕人從樹叢中鉆出,原來是其中一位年輕男孩提著一架收音機。
這些都市中長大的年輕人不經意地用噪音污染了森林,真是大煞風景!不過他們都是善良的青年,并在她和她的朋友身旁圍坐著,快樂地交談。
本想勸三個年輕人關掉那些垃圾音樂,靜靜聆聽大自然的樂曲,但是想到并沒有規勸他們的權利。最后還是任由他們,直到他們離去,消失在森林之中為止。大自然的音樂多美!風兒輕唱著,小鳥甜美地鳴啼……這種從盤古開天以來最古老的音樂絕非人類用吉他與狂吼能制造出來的旋律,而他們竟然白白浪費大好的自然資源,委實令人惋惜。
人的心不安靜,就不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一顆喪失了美的心靈,哪里還有詩意可言呢?法國著名詩人波德萊爾曾說:“只要人們愿意深入自己的內心中心,詢問自己的靈魂,再現那些激起熱情的回憶,就會知道,詩除了自身之外沒有其他目的,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唯有那種單純是為了寫詩的快樂而寫出來的詩才會這樣偉大,這樣高貴,這樣真正的無愧于詩這名稱。”
王陽明正是因為懂得這一點,才能夠坦然面對人生的得意與失意,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在王陽明第一次科舉考試失利后,他就曾利用詩歌來撫慰內心的失落和痛苦。他在家鄉余姚組建了一個龍泉山詩社,詩社成員人數不多,沒有名噪一時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無非就是下棋飲酒,游山玩水。
在創辦詩社的這一段時期,王陽明以詩言志,抒發苦悶,佳句迭出。如:“我愛龍泉寺,山僧頗疏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在龍泉山清秀的環境中,王陽明度過了他人生中最為愜意悠閑的一段時光。可以說,在龍泉山詩社兩年的生活,王陽明拋開了紛繁復雜的世俗,為自己創造了思考和反省的機會,為他今后的官場生涯積蓄了力量。
在龍場那樣艱苦的環境中,王陽明也能一邊種地一邊賦詩為樂:
起草不厭頻,耘禾不厭密。
物理既可玩,化機還默識。
即是參贊功,毋為輕稼穡。
正是帶著詩意的心靈去生活,王陽明才得以在龍場悟道,走出心學的第一步,并最終將心學發揚光大。如果人們像王陽明一樣懂得品味山水之美,也能夠在人間詩意地棲息。
書法之中悟心法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陽明教導自己的弟子們說:“我開始學書法時,只是對著古帖臨摹練習,這樣練來練去,只學得個字形相像,內在的神意卻毫無所得。后來我改變了學習方法,舉筆不再輕易落紙,而是凝神靜慮,先在心中想象要寫之字的形態氣勢,這樣練習久了之后才開始通達書法之道。后來讀到明道先生(即程顥)寫道:‘我寫字的時候很恭敬,并不是要字寫得好,只是這個恭敬的態度就是學習。’既不是要字好,又為什么要去學呢?通過自己學習書法的例子,于是我知道古人不論什么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到心精明透徹了,字自然也就寫得好了。”
人們常評價書法是“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現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在《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一文中,對書法的表現特征作了精要的概括:“所以中國人的這支筆,開始于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了筆跡,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萬象之美。”可以說,書法是心靈的律動、感情的流淌和釋放。書法能使人靜,更讓人思考,確實是修身養性、培養情操、延年益壽的良藥。書法之所以能帶給人們無盡的美感,根源在于它是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之學。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背后的深意:無論學習什么事情,人們都要讓心真正地靜下來,讓所要學習的事物在心中形成一個明確生動的心理圖像,越生動逼真越好,這樣自然就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許多時候,經驗告訴我們:做一件事或學習一樣東西,反復地去做、去練習,重復的次數多了,就能獲得成功。然而,使我們最后獲得成功的,僅僅是重復的次數夠多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如果你沒有用心去練習,重復得再多也不會幫助你獲得成功。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馬爾滋所說的那樣:“學習某種技巧,并不是做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獲得成功,而關鍵在于你的大腦神經能否記住那種成功的經驗。”
在《C羅:挑戰極限》紀錄片中,曾經有一個黑暗中踢球的測試:先由一位足球運動員示范動作——接過他人傳來的足球,在接到足球的那一剎那燈被關閉,球員將依靠自己的直覺將球踢進球門。無論是在接到足球的那一剎那關燈,還是接到足球前的某一剎那關燈,著名足球運動員C羅都能利用身體(足、肩)將球順利送入球門。研究人員對此的解釋是:這是因為C羅在觀看示范球員動作時在心里對動作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和練習,對球速、距離等有較為準確的計算,因而才能在實戰中找到準確的位置將球踢進球門。如果C羅只是單純地模仿他人的動作,就不會有這樣好的結果。
善于在心里反復進行踢球入門練習的全過程,想象著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在腦子里有條不紊地及時判斷處理的種種細節,這或許就是C羅成為世界級超級足球運動員的根本原因。
就像深諳繪畫之道的畫家在作畫時,心凝氣靜,萬慮皆空,意隨心轉,筆隨意動,在常人看來只是寥寥數筆,這一點,那一畫,一幅栩栩如生的翠竹圖便出現在眼前。在旁人看來很難的事,在畫家看來卻極為簡單,只因他不過把早已進入他心胸的竹子用筆勾畫出來而已,這就是所謂的“胸有成竹”。如果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能先在心中反復練習,做到“胸有成竹”,就能達到王陽明所推崇的“致良知”的境界。
兵書中參破人生成敗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龙川县|
涿鹿县|
金寨县|
黄浦区|
祁阳县|
综艺|
周至县|
巴楚县|
浠水县|
霞浦县|
涿鹿县|
祁东县|
龙江县|
隆林|
德州市|
景东|
衢州市|
五华县|
乌兰浩特市|
交城县|
清远市|
西丰县|
黄石市|
宁南县|
平定县|
吉林省|
太谷县|
宝坻区|
汉沽区|
任丘市|
东宁县|
东宁县|
满洲里市|
青岛市|
无棣县|
收藏|
汕头市|
东方市|
大方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