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三章 讀書-《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2/3)頁

    弟子陸澄問道:“知識沒有長進,該怎么辦?”

    王陽明回答說:“做學問首先要有一個根基,然后從根基上下功夫,循序漸進。道家學說用嬰兒作比,說得很精辟。嬰兒在母親的肚子里還未成形時只是一團氣,什么知識都沒有。待他出生后,方能夠啼哭,而后能夠笑,然后認識父母兄弟,既而可以站立、行走、能拿能背,最后世上的各種事情都會做了。這是因為嬰兒的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越來越有力氣,頭腦也越來越聰明。嬰兒并非出生便具備了各種能力,所以要有個根基。”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中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最終能夠獲得圣人的學問。

    從前,紀昌去拜箭法高手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讓他練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織布,練就圓睜眼睛,一點也不眨。飛衛讓他練習把小東西看成大東西,紀昌練到把頭發上的小虱子看成車輪,飛衛這才教他射箭,從此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如果飛衛對初學箭術的紀昌大講特講射箭的理論知識,而不是讓他從練習瞄準開始,循序漸進地教學,飛衛將很難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做到循序漸進,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大目標分化成許多小目標,這樣達到目標就會變得簡單快樂得多。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所說:“人要有生活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憑智慧戰勝對手。”而這個“智慧”是什么,山田本一沒有解釋。

    十年后,人們才從山田本一的自傳中找到“智慧”的答案:“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多千米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多千米外終點線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千米時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第一個標志……第二個標志……第三個標志……正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山田本一成為了冠軍。

    這種簡單的方法被許多成功人士采用,美國著名作家賽瓦里德說過:“當我打算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一旦確定了書的主題和框架,我便不再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節、下一頁甚至下一段怎么寫。在六個月中,除了一段一段開始外,我沒想過其他方法,結果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無論是讀書做學問,還是經營生活、工作,人們都不要畏懼過于遙遠的目標,而要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個又一個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標,循序漸進,終究能實現自己的大目標。這正是王陽明所說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所長進”的道理。

    掌握知識并不等于擁有智慧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圣人,以為圣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圣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著功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鉆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比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煅煉成色,求無愧于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復有金矣。

    王陽明認為,大多數人難以成為圣人,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注重在知識、才能上努力學習做圣人,認為圣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自己只需要把圣人的知識、才能全部學會就行了,哪里知道做圣人的根本在于讓心合乎天理。他們不從天理上下功夫,而是費盡精力鉆研書本、考尋名物、推理形跡。這樣,知識越淵博的人私欲越是滋長;才能越高,天理反而越被遮蔽。這就像看見別人擁有萬鎰的純金,自己只妄想在分量上趕超別人,把錫、鉛、銅、鐵等雜質都摻雜到金子里去,卻不肯冶煉自己的成色。雖然增加了分量,成色卻更加低下,到最后有的就不是真金了。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掌握知識并不等于擁有智慧,而沒有智慧,是成不了圣人的,也難以擺脫內心的煩惱和痛苦。

    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曾說:“就一個人的學問和修養來說,他必須是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人,如果僅讀了一些經典著作,掌握了一些文獻資料,懂得一些概念或范疇,而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種人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這種人也不是生活所需要的。

    哲學家、數學家坐船渡河。數學家問正在用力劃槳的船夫:“你懂數學嗎?”船夫搖搖頭,數學家不無遺憾地說:“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過了一會,哲學家問:“那么你懂哲學嗎?”“不懂。”船夫還是搖搖頭。哲學家感慨地說:“那你只剩下一半生命了。”

    這時,一陣狂風吹來,打翻了小船。哲學家、數學家和船夫都落到水里,精通水性的船夫問哲學家和數學家:“你們會游泳嗎?”

    兩人大叫:“不,不會!”

    船夫深深嘆息道:“那么你們將失去全部的生命!”

    哲學家和數學家都是人們所認為的具有很多知識的學者,但是在面臨生活中的突發狀況時,他們的知識并不能幫助他們保全性命,或者說無法幫助他們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也許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哲學家,但我們并不一定是個具有創造力的哲學家,并不一定能接受新事物,不能對新鮮、新奇的事物做出敏感和及時的反應。但是智慧不同,智慧的力量是無限的,真正的智慧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各種難題。所以我們說,一個有知識的人并不一定擁有智慧。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積累很多關于某些事情以及很多事物的大量知識,但是要按照學到的知識去明智地行動,則是很難的。學校傳授人們有關行為、宇宙、科學和各種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但是這些教育機構很少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在講臺上或實驗室里夸夸其談的專家,并不一定懂得如何處理生活問題。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有人認為人類只有通過積累大量知識和信息才能進化。但事實卻完全相反,人類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積累了大量如何殺人及破壞的知識,戰爭的武器越來越先進和高端,正是那些知識在不斷擴大各個地方的戰場,阻止我們結束所有的戰爭。同樣,有關環保的知識也沒能阻止我們殺害動物、掠奪資源和破壞地球。這些事實都一再地提醒我們:掌握知識并不等于擁有智慧。但只要你能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知識就可以轉變為智慧,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是王陽明所推崇的“致良知”之道。

    拋棄虛浮的文辭,追求經典的實質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青龙| 五峰| 东安县| 仙桃市| 古丈县| 启东市| 冀州市| 皮山县| 肇州县| 斗六市| 平邑县| 同德县| 铜陵市| 汉源县| 开原市| 太湖县| 宁安市| 灌云县| 通化县| 武强县| 太保市| 塔城市| 刚察县| 诸城市| 万安县| 溧水县| 南陵县| 汤原县| 安国市| 泽普县| 桂林市| 通化县| 色达县| 乐平市| 南投市| 广昌县| 凯里市| 洮南市| 安吉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