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二章 行孝-《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2/3)頁

    王陽明回答說:“保養好你的身體,愛惜你的生命;端正你對父母的感情,不要辱沒了父母對你的期望;盡心盡責地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不要有得失之心;平心靜氣地生活,心不要為外物所左右,這樣你就能避免陷入不孝的處境。”

    在王陽明看來,家貧親老而不為祿仕,固然不得為孝,但欲求祿仕以成疾,使父母傷心悲苦,牽腸掛肚,這又怎么談得上孝呢?由此可見,為人子女者在生活上不讓父母擔憂,不讓父母傷心悲苦,這是對行孝最起碼的要求。

    孟武伯向孔子討教關于孝的含義。孔子答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由于疾病不受人控制,因此子女如果能常常以謹慎持身,使父母只憂慮子女的疾病,而沒有別的東西可憂慮,這就是孝。然而現實社會中,有些人能自理自立,卻還是讓父母整天為了他擔驚受怕,這便是不孝。

    在一個關著一些死刑犯的牢房里,死刑犯們聚在一起看書閑聊。?一名犯人指著書中的珠寶說:“我母親沒有一件像樣的首飾,如果她戴上這些首飾一定會很高興。”?另一名犯人指著書中的房屋說:“我家的房子又破又舊,每逢下雨就漏,我的母親如果有這么一間漂亮的房子她該多高興啊。”?第三個犯人指著書中的汽車說:“我真想給母親買一輛車子,以后她來看我的時候就不用走那么遠的路了。”?書最后傳到一個犯人的手中,他拿著看了很長時間,看著上面的珠寶、房子、汽車……他沉思了許久后,流著淚說:“我們從一出生就讓母親操心勞神,直到長大了,本該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卻由于我們的錯誤,讓母親更加為我們操勞。我們都是母親牽掛的根源,更是母親幸福的寄托。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連著母親的心,我們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母親的付出,不是為了得到珠寶、別墅、小汽車這些物質上的回報,因為在她們心里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自己的兒子是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如果我們的母親有一個好兒子就好了!”?這時,所有的人都低下了頭。

    對父母最好的回報不是珠寶、汽車、別墅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有一個“好”兒子,除了疾病,他們不必為兒女的衣、食、住、行等其他方面擔憂。

    俗語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無論兒女有多大,都永遠是父母心中的牽掛。子女離家的時候,父母心里總是充滿擔心與牽掛,分別總是令他們黯然神傷。他們會擔心子女在外面是否吃飽穿暖,是否會受人欺負,是否會誤入歧途等,因此才有了這句“父母唯其疾之憂”。然而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因此,王陽明才會告誡人們:行孝,首先要使父母無憂。

    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期望

    夫孝子之于親,固有不必捧觴戲彩以為壽,不必柔滑旨甘以為養,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攜以為勞者。非子之心謂不必如是也,子之心愿如是,而親以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后吾之心始樂也。子必為是不為彼以拂其情,而曰“吾以為孝”,其得為養志乎?孝莫大乎養志。

    王陽明認為,對父母真正的孝順,不單單是安排酒宴、歌舞來為父母大肆祝壽,也不單單是費盡心思為父母準備美味可口的食物,更不單單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扶持父母行走。真正的孝順不是子女能夠奉養父母,而是要遵循父母的意愿,盡心盡力地滿足父母的期望。正如王陽明所說:“孝莫大乎養志。”

    王陽明在《書黃夢星卷》中記載:

    潮州處士黃保仰慕王陽明的學問,但鑒于自己年紀大了,不能遠行,便讓自己的兒子黃夢星遠行千里來到越地向王陽明求學。黃夢星在王陽明處學習幾個月后,就會請假回家去看望自己的父親,在家陪伴父親一兩個月后再回來繼續求學,然后學習幾個月后再回家看望父親。黃夢星就這樣在相隔數千里的潮越兩地來回奔波,十分辛苦。

    王陽明對此感到很不解,就詢問黃夢星。黃夢星回答說:“我的父親是一個仰慕圣賢之道的人,他偶然從同鄉的薛、楊兩位先生那里聽說了先生的學問博大高深,于是便對我說:‘我老了,并不期望你考中功名去做官,你如果能夠像薛、楊兩位先生那樣向陽明先生求得圣賢的學問,我即便是每天喝粥飲水過清貧的日子,死后無錢買棺材只能直接入土下葬,也十分滿足了。’就這樣,我不遠千里來向先生求學。我每次回家后,總是希望能多些時間陪伴父親,但父親連一個月也不讓待夠,總是在我到家十多日后,就給我準備了行囊和路費,催著我趕緊出發。我哭著想要留下來,父親卻責備我說:‘你以為這樣是在孝順我嗎?如果你不能像鴻鵠一樣在廣闊的天地飛翔,只是想做在父母羽翼保護下的雛鳥,只能使我感到痛心啊。’我既想留在父親身邊盡孝,又不敢違背父命,因而只能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

    王陽明聽了之后大為感動,說:“黃處士是多么賢明的父親啊,黃夢星是多么孝順的兒子啊。能夠遵從父親的意愿,滿足父親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孝順啊。”

    在王陽明看來,不違背父母意愿的養志之孝,是遠遠高于養親之身的養體之孝的。這才是盡心盡力滿足父母需求的表現。

    而天下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期望,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從養志為孝的角度來說,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能夠成賢成圣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正如《書張思欽卷》中記載的那樣:“三原張思欽將葬其親,南走數千里而請守仁銘。守仁對他說:請人銘,無非是為圖親有不朽之名。但圖之人,哪里及得上圖之于己?使親傳之于人之口,哪里及得上傳之于其子之身?如果子為賢人,則其父就為賢人,子為圣人,則其父就為圣人之父。其托人銘而揚名,哪里及得上孔子父親梁紇之名的不朽呢?由此思欽醒悟,歸而自學。”由此可見,只有成賢成圣,才能揚名顯親;而揚名顯親,讓父母為子女的成就而自豪,就是滿足了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對父母最真誠的孝順。

    營造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圍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王陽明認為,為人父母者應慈愛子女,為人子女者應孝順父母,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如果父母不慈愛,子女不孝順,家庭也就沒有和諧、幸福可言。可見,王陽明十分推崇“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圍。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做父親的是一個父親,如果父親做得不合一個父親的標準,卻要兒女孝順,盡兒女的本分,怎么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這才是所謂的父慈子孝。”

    人們常說“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子女的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并會極力仿效,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父母教育孩子,對于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聽父母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父母怎樣做,如果父母自身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一個合格的父母的標準,那么要求孩子能夠成為孝子則是很難的。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海口市| 陇西县| 永寿县| 通河县| 海口市| 科尔| 浙江省| 靖远县| 资兴市| 石林| 杭锦旗| 武冈市| 昌吉市| 库伦旗| 五台县| 响水县| 五河县| 上犹县| 资兴市| 渑池县| 佛冈县| 静乐县| 祁连县| 治多县| 惠来县| 南靖县| 本溪市| 怀来县| 甘孜| 长顺县| 炎陵县| 镇平县| 保亭| 越西县| 商城县| 武清区| 辽宁省| 泾川县| 大英县| 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