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智慧-《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2/3)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際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培養推己及人的美德,搞好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以愛己之心來對待周圍的人,無論做什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想象別人的處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心比心,把別人當作自己來對待,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收獲真正的情義。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己所欲”才施于人,推己及人也要有自己的“道”,即原則。要知道,不是所有于己有益的東西都適用于他人,當然也不是所有對某一個人有益的東西,別人都能接受。在他們不想接受時,絕不能以“這是為他們好”為由,強迫其接受,因為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同,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如果侵犯這一權利,不是也掉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陷阱了嗎?
掌控好自己的怒氣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不該發怒時發怒,就是被怒鬼迷住了心竅。這種怒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遷怒他人的行為。“不遷怒”語出《論語·雍也》,意在勸誡人們有什么不順心的事,有什么煩惱和憤怒,不要將其發泄到別人身上去,不要拿不相干的人當出氣筒。
遷怒他人是許多人都會犯的過錯,被遷怒的對象往往是人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家人和朋友,主要原因在于人們認為家人和朋友會給予自己足夠的包容和忍耐,而且即使他們出言反駁,也不會用惡毒的語言攻擊,因而也就不容易破壞彼此的情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是“遷怒”帶來的連鎖反應。
A是一家公司的市場部主管,一日,A在上班途中因為堵車心情不好,而且由于闖紅燈還被警察罰款,來到公司后他一臉陰沉。這時,A的下屬B來找A匯報工作,B理所當然成了A的情緒宣泄對象。B莫名其妙地被上司批評了一頓,本來很好的心情一下子也變壞了,而且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晚上下班回家,B的兒子小C看到爸爸回來,很得意地將自己在幼兒園畫的畫拿給爸爸看,希望得到爸爸的表揚。B很煩躁,不僅沒有表揚兒子,反而罵了他一頓,說他瞎胡鬧。小C莫名其妙地被爸爸罵了一頓,心里十分委屈,卻又不知道說什么。這時,他家的小貓經過他面前,小C狠狠地踢了貓咪一腳……?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犯了“遷怒”的錯誤,于是便讓這種壞情緒不斷地延續下去,為生活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惱。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一篇雜談《天吶!媽呀!》里列舉了這樣一個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國王威廉一世共同協作,使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國強盛起來。威廉一世的脾氣向來不好,因為處處受到俾斯麥的約束,回到后宮時經常氣得亂砸東西。一次,皇后問他:“你又受了俾斯麥那個老頭子的氣?”威廉一世說:“對呀!”皇后說:“你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氣呢?”威廉一世說:“你不懂。他是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下面那許多人的氣,他都要受。他受了氣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當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因為不能遷怒,所以威廉一世只好隱忍,而在他的隱忍之下,德國變得強盛起來。
遷怒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果我們能修煉自己不遷怒于人的品德,久而久之自己的性格也會發生轉變,個人修養也會得到提高。
不遷怒也符合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孔子說人不應當把對自己的要求套用在別人的身上,自己能做得到,不必非要求別人做到。遷怒也是這個道理,人的心中有憤恨,不要拿別人當出氣筒,自己消化了豈不是更好,還顯得很有涵養。
王陽明追求內心的中正平和,因此他一再告誡人們不要動怒,更不要在不該發怒的時候發怒,尤其不要遷怒別人,以免給他人和自己帶來傷害。
通過贊美改變他
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王陽明認為,大凡朋友們相處,應該少一些規勸指責、多一些獎勵鼓舞,這樣才對。不只是針對朋友要如此,在人際交往中也應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才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很多人喜歡批評別人:考慮事情不全面、能力不夠……批評是誰都會做的事情,很簡單,但對于那些被批評者而言,就是無盡的痛苦了。輕者變得不自信,嚴重的甚至自暴自棄,最后毀了一生。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平安县|
闸北区|
高碑店市|
深水埗区|
黄梅县|
会宁县|
贡觉县|
海淀区|
句容市|
华坪县|
宽城|
太仆寺旗|
汨罗市|
桂平市|
新源县|
平遥县|
仪征市|
溧阳市|
宜丰县|
鹤庆县|
托克逊县|
灯塔市|
新民市|
满城县|
四川省|
娄底市|
儋州市|
开封县|
呼伦贝尔市|
渑池县|
樟树市|
阿合奇县|
荣昌县|
旌德县|
万源市|
大丰市|
昌平区|
郓城县|
霍林郭勒市|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