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章 心力-《王陽明心學智慧》


    第(3/3)頁

    王陽明認為,如果人們在經過一番修習后,還不知道心的本體原本是純凈無物的,而一直執著于懲惡揚善,心里就多了有意懲惡揚善的成分,人心的本體就不再是廣闊坦蕩、中正平和的了。《尚書》所說“不有意為善為惡”,才是心的本體。

    對于心的本體,王陽明將其稱為“良知”。在他看來,人人都有良知,甚至連強盜都有良知,因而圣凡賢愚的區別,并不在于有沒有良知,而在于良知是否被物欲所蒙蔽,以及良知被蒙蔽程度的深淺。

    良知本身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當人們的良知被物欲蒙蔽時,才會受物欲的驅使而對世上的事物做出善(有利于自己)、惡(不利于自己)的區分,也才逐漸開始了以善為美、以惡為丑的生活,開始了有意為善,或為善不成而有意為惡。

    然而,無論是有意為善還是有意為惡,都扭曲了良知。正如王陽明所說:“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意思是說,人心的本體上不能存留一絲雜念,就像眼睛里揉不得一點沙子。一點沙子沒有多少,卻使人滿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這一念頭不僅僅是指那些惡的私念,就是好的念頭也不能存留。如果你在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也會睜不開。王陽明以此勸誡人們要時時保持自己的良知,不讓它被物欲所沾染。

    有意為善,就渴望回報,渴望受助之人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回報不單指金錢上的回報,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回報——美名。因此蒲松齡才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在他看來,同樣是善行,如果是有心為之,就不應賞。因為“有心之善”不是出于本心,即便是為行善而行善的真善(如吃齋念佛),因其本身已包含了某種受報答的期待(升天成佛),所以也不能被稱為“真善”;何況還有很多是同時已伏下殺機的逢迎討好者的“偽善”呢?

    清代文人蒲松齡在《聊齋·黎氏》中描寫的狼妖黎氏剛娶進門便是“婦便操作,兼為兒女補綴,辛勞甚至”,完全一副勤勞、溫柔的慈母賢妻模樣,然而她的這些舉動都是“偽善”,是為了讓謝生放松警惕,為自己吃掉謝生的兒女做準備。所以賞有心之善,既難免有失察之嫌,又難免有縱惡之失。

    蒲松齡又說:“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倘若有人做了壞事,只要不是有意為之,再加上道歉及時,態度誠懇,被傷害的人也會諒解。比如,你無意中踩了別人一腳,立即向對方說一聲:“對不起”。對方往往會笑著回復:“沒關系”。

    犯了過錯當然要受責罰,但也要看動機,若是意外的過失,并非出自本心,如投鼠損器之類的事與愿違,就不必按例受罰,只要“能改”就好。《聊齋·蓮香》中的女鬼李氏與桑生相好,但她身上的陰霾之氣使得桑生一病不起。因為李氏并無謀害桑生之心,是“無心為惡”,所以沒受懲罰,并因真誠改過而起死回生,與桑生結為夫妻。

    總之,無論“為善”還是“為惡”,它們所招致的“名”或“刑”都對自我的生命有害。刑罰不用說了,至于名聲,人們也往往為其所累:或者做起善事就不得停止,一路做去,疲弊精神;或者為了竭力維護好名聲,徒然增加許多不必要的作為,為了面子而虛偽,背離自己的本性。因而,從生命的本真而言,“善”、“惡”不妨都放下,不有意為善為惡,以免遭受“名”、“刑”的傷害,而這也是恢復并保有純明良知的最好方法。

    從眼前此刻做起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王陽明認為,人們探索心靈的奧秘,只是依據各自的能力盡力而為。今天探究到這樣的程度,就只依據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我們的心靈又有新的體悟,那就從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這樣才是踏踏實實專注于一個目標的功夫。

    這其實就是在告誡人們:修身養性也應當循序漸進。因為人的天賦不一樣,領悟能力也不同,如果要求資質較差的人一開始就去做難度很高的事,如何能夠做得到呢?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地進行修行,注重從小事做起。不管環境怎樣,只要持之以恒地完善自我,就能做最好的準備以應對機會的到來。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重視做眼前細小的事情,不注意從一點一滴開始積累“良好的行為”,總認為小事不值得去做。其實,每一刻的努力都會令我們的心靈得到成長,增加我們的定力,提升我們的素質。

    當下這一秒鐘的努力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一秒鐘構成了每一分鐘、每一小時,乃至整個人生。正如老子所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樹苗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筐土堆積而成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老子又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難事是由一件件容易的事累積成的,大事是由一件件細微之事組成的。天下的難事,必定是從每一件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定是從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正由于這個原因,成就了偉大功業的圣人,從不好高騖遠去做所謂的“大事”,而是扎扎實實地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將每件小事、容易的事做到極致,最終做成大事。

    電話發明者貝爾的經歷,正是從眼前的事做起而獲得偉大成功的典型例子。

    剛開始,貝爾并不是一個專業的科學家或發明家,他也沒想到要去發明電話,他只是一個聾啞學校的老師。

    在學校工作幾年后,他與一個聾啞學生產生了感情,后來兩人結了婚。妻子聽不到聲音,令貝爾感到很苦惱,他于是想發明一種工具,能使妻子聽到自己說話。

    在這個單純目的的驅使下,貝爾廢寢忘食地投入了這項研究,他從眼前最細小的事情做起,著眼于解決當前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先深入學習電學知識;受到電報機運用電磁鐵完成電信號和機械運動相互轉換的啟發后,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先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做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會到導線另一頭做相反轉換,變為聲信號;再把音叉換成能隨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成磁棒……總之,貝爾在反復不斷試驗的基礎上解決了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從而發明了電話,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他也因此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對畢業生說過這樣的話:“大學生有一種危險,那就是關心其他的問題勝于關心眼前的問題。年輕人過于自信,把許多事情看得過于簡單,而認為不值得用全部精力去做而導致失敗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這位美國教授所指出的,也正是中國很多年輕人所存在的弊病。很多年輕人一心想干大事,想找一份既體面又賺錢的工作,卻不能認真地從眼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做起,以打好日后做大事的基礎。若在青春的大好年華過去時才感嘆“時不我待,機不再來”就為時太晚了!其實,這不僅是年輕人存在的問題,更是整個人類存在的問題。

    所以,有志于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從現在就應該立志從當下的小事做起,日積月累,才能不斷提升素質,增強才干,為實現自己的抱負打下堅實的基礎。hf();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仪陇县| 黔西县| 武定县| 庄河市| 绥江县| 沛县| 松潘县| 库尔勒市| 禹城市| 犍为县| 庆元县| 潞西市| 沾益县| 辛集市| 福建省| 兴山县| 定南县| 大竹县| 桐梓县| 水富县| 钟祥市| 钟祥市| 乡城县| 曲阜市| 绥滨县| 常山县| 闽清县| 南投县| 五寨县| 江都市| 准格尔旗| 稷山县| 崇州市| 虞城县| 铅山县| 平陆县| 蛟河市| 肥城市| 门头沟区|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