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建安五年初,大事不斷。 醞釀了一年之久的新科取士終于開始了,即使是在朝廷大事不斷,即將舉辦鹽鐵會議的這個節骨眼上,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大事中的大事。 相比之下反倒是戰事都顯得不怎么重要了。 名義上依然還是打著孝廉的名頭,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如今朝廷舉賢,已經與此前的孝廉完全沒了關系,各地太守所能舉薦的孝廉數量已經徹底放開,如果你樂意,舉一百個甚至一千個都行,而且除了各地太守和兩千石之外,軍中校尉以上,地方縣令以上都擁有了舉薦之權。 換言之,就是孝廉已經徹底不值錢了,真正決定這些孝廉去留的已經成了科舉。 這樣的科舉相比于宋明清三朝肯定還是多有不如的,對于大多寒門乃至于平民階層來說肯定還是不太友好,畢竟普通老百姓想認識縣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先從軍,爭取在戰場上立下功勛,選入禁軍,通過禁軍學習文化知識,并爭取孝廉名額。 但客觀來說,比之唐朝,尤其是初唐武則天時期以前的科舉來說無疑已經不差了,比之東漢時期不靠譜的察舉之法,查出來一堆世世代代壟斷兩千石高位并彼此聯姻的門閥來說,無疑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至少,隨著這一屆科舉的舉辦,黨人政治被徹底的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然而自以為準備頗為充分的這些士子們,明明人都已經到了許都了,卻是被朝廷兜頭就是一棒子。 鹽鐵會議? 今年的考試只取進士,進士之上的狀元、榜眼之流卻要考御前的鹽鐵會議,擇優而取? 對于大多數的考生來說,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兒,畢竟這相當于臨考之前突然加一門完全沒接觸過的學科。 那咱們到底是該臨陣磨槍的,去繼續突擊建安大典呢,還是應該抓緊時間看看鹽鐵論? 然而對那些有一定的真本事,對于取進士已經志在必得,只想博一個名次,甚至野心勃勃的想拿狀元的那些頂尖人才來說,卻是無不彈冠相慶。 準確的說是非潁川人都在彈冠相慶。 還是那話,考建安大典的話,潁川人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刻意壓制,他們得占一半。 即使是孔融和荀彧等人在考題上已經盡力的偏頗了,也至少能占去三成左右。 可是鹽鐵會議大辯論就不一樣了啊,這場辯論三分考較的是對鹽鐵專營政策的理解,四分考較的是對基層民間疾苦和商品買賣方面的理解,兩分考較的是本人的聰明才智和辯論天賦,剩下的一分,才是真正的儒家學問,也就是辯論過程中所用到的那些廢話和道德綁架。 這是將大家又都拉回到同一條起跑線上了啊,那些靠著對建安大典熟悉,所以先一步在備考之時領先他們一步的潁川人,這不就沒優勢了么? 潁川到處都是士族,他們哪會知道什么叫民間疾苦,哪會知道商品買賣之間的門道,這簡直就是劣勢啊。 如此,則潁川人必然占據大量的進士名額,但那些狀元啊榜眼啊這些真正頂尖的名額,卻是要全都留給外地人了,這,不就是朝堂平衡之道么? 務實務虛兩不誤,這就是天子的手段么?管中窺豹,天子可真是高明啊! 這些新科進士,不,應該說是新科孝廉雖然在參考之前或多或少的也聽說過天子高深莫測的傳聞習慣,但畢竟沒接觸過,對深意這兩個字的理解吧,相對還是淺顯了一些。 因此,明明滿朝文武都認定了天子這次沒有深意,或者說這次的所謂深意過于明顯,已經算不得深意了,這些士子卻一個個的腦補的不行。 本來儒生么,天然屁股上就應該是反對鹽鐵專營的,但天子行事向來討厭豪強,類王莽遠多于漢光武,這已經是天下人所共知的事情了。 所以在他們想來,這天子肯定是推崇鹽鐵專營的么,如果不是這樣,壓根也不會有這場辯論會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