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比丘國夾在那西邊的滅法國與東邊的獅駝國中間,其實只是個小國,而國中百姓既不敢去獅駝國,也不敢去滅法國,除了距離太遠(yuǎn)行路難,也是因為那兩邊的生存環(huán)境也不太好。 不過跟比丘國是國王無能、發(fā)展的問題不同,那兩個國家是別的問題,就比如說獅駝國,誰敢去? 而施梓本以為那國王最多就是昏聵無能,但現(xiàn)在看來,坐這個位置的,無能便是最大的缺點。 人家西漢初奉行黃老無為而治,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只是順勢而為,“無為而無不為”,而這國王無為,卻有“不為”。 不只是搜羅美女充實后宮,他真正干下最惡的一件事情,其實還是與民爭利。 而且這里的民,可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仕民,而是真正的平頭百姓。 說白了,他之所以地位穩(wěn)固,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來源于他與國內(nèi)那些大族們勾連起來,共同謀取私人利益。 這自然是大大損害了百姓的生計,雖然看起來國家的賦稅不算高,但百姓們生活艱難,平日收獲的大半都上繳了,交的錢去哪里了? 還不就是進(jìn)了國王與權(quán)貴們的腰包里,使他們愈富,而民愈窮。 至于國家發(fā)展,與他們何關(guān)。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這種矛盾日益積累下來,也就是十幾二十年的功夫,底下人肯定就會忍無可忍了。 只不過現(xiàn)在,還有太多的人在粉飾太平。 對于施梓而言,比較難受的一點是,有些事情他不知道也就罷了,但知道之后,他就沒法按捺住不去管,尤其是在明知道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 所以得知這比丘國有這樣那樣的弊病,根源還在于國內(nèi)以國王為首的這些世家大族后,他自然想著要改變,原本只打算停留短暫的時間,或許也要因此耽擱一下了。 其實,要滅了他們,對施梓來說很簡單,只是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沒了他們,之后還會有新的勢力出現(xiàn),這不只是制度的問題,也是人性的問題。 當(dāng)然,人性無法改,制度還是可以改的。 改革制度這事情,施梓并不擅長,不過他到底有來自于后世的見識,而且對于“小國寡民”這種情況,正好就有著針對性的方針,那便是雅典城邦的制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