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青藏地,原本有四大部落——吐蕃、象雄、蘇毗、吐谷渾,余者各類羌此時皆弱小不足為慮,大者幾乎都遷到了大唐隴右、朔方一帶。 吐蕃人征服象雄、蘇毗、吐谷渾三大部,并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當然了,將其平民全數收為奴隸也是應有之意,但對于其貴族階層則是攻心為上。 不過,隨著后來象雄人、蘇毗人不斷叛亂,吐蕃王大怒,將兩部貴族也悉數貶為奴隸,并作為每年祭祀的犧牲來使用。 吐谷渾倒是例外,于是,歷任吐蕃王都會將原本在青海湖以東、祁連山西麓的吐谷渾部落大批遷徙到象雄故地(后世阿里地區)、蘇毗故地(黃河源頭以南、唐古拉山以東),來壓服當地的象雄人、蘇毗人。 而將一部分象雄人、蘇毗人全部編入嗢末軍,還是最低階的嗢末軍,用于對大唐作戰時的消耗。 秦軍最后一次同吐蕃人作戰,便是越過昆侖山攻擊吐蕃王國設在象雄故地的象雄萬戶府,到了天道元年(763年)時,這里的象雄人還有十余萬戶,不過分布在綿延達一千多里的昆侖山南麓的高寒草原上,依舊是地廣人稀。 孫秀榮讓自己的長子孫釗渟管轄東京轄區,顯然是做對了。 與他的其他兒子甚至自己相比,他這個兒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心狠手辣,得到要進攻象雄萬戶府,并“盡收其民戶”的命令后,他帶領一萬騎兵從胡弩鎮出發,而荔非守瑜則帶著另外一萬騎兵從且末出發,沿著且末河(車爾臣河)越過了昆侖山與阿爾金山之間的山谷抵達了象雄萬戶府的最北端。 荔非守瑜這條行軍路線與后世衛拉特四部中的和碩特部大汗固始汗從天山千里躍進藏地十分相似,但固始汗帶了四萬騎兵,還要跨越茫茫沙漠,附近還有葉爾羌汗國的軍隊,實際上比荔非守瑜還要困難得多。 依著吐蕃人的條件,是不可能處處設置軍隊防御昆侖山、阿爾金山防線的,他只能將常備軍設置在象雄故地,也就是后世阿里縣城附近。 于是,孫釗渟、荔非守瑜一東一西兩路大軍絲毫沒有費力地朝著萬戶府席卷而來,他們只帶了少量糧草以翻越大山,之后便是以戰養戰了,很快就橫掃了整個象雄故地,等到兩路大軍抵達萬戶府后,他們的部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因為解救了了大量的奴隸導致人數增加了一倍。 于是,最后在萬戶府石頭城附近的決戰就乏善可陳了,秦軍輕易擊敗了吐蕃王設置在那里的如本(萬夫長)、前象雄王國兩大王族(瓊布氏、聶敘氏,最后一任象雄王是聶敘氏,吐蕃王利用瓊布氏來壓制聶敘氏)之一的瓊布氏后裔瓊布贊婆帶領的以吐谷渾軍隊為主的常備軍。 此時的象雄人一部分都被遷到了藏人腹地雅魯藏布江流域,一部分遷到了吐谷渾人的領地,留在原地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則是四大部落之一的蘇毗人,他們才是象雄故地的奴隸主體。 孫釗渟抓住了瓊布贊婆,然后以聶敘女婿(他娶了孫秀榮的拜把子兄弟、象雄王國聶敘氏后裔聶敘丹樨的女兒聶敘昭琳)的名義將以瓊布贊婆為首的象雄貴族、以拉魯氏(代表人物拉魯多吉,已經被剛出茅廬的孫秀榮在喀喇昆侖山口殺死)為主的吐蕃貴族盡數殺死。 在進軍象雄的過程中,秦軍所到之處猶如蝗蟲一般,但凡有抵抗者則部分男女老幼盡數殺死,然后劫其牛羊馬匹青稞作為給養,最后象雄萬戶府十余萬戶被他們殺死了兩三萬戶,俘獲了三萬余戶,跑了四萬余戶。 由于吐蕃王國人丁本身就很單薄,此戰過后,吐蕃王想要重整象雄故地旗鼓沒有個一二十年就很難做到了。 孫釗渟俘獲的三萬余戶中,約莫一半是蘇毗人,他以聶敘氏女婿(聶敘丹樨是最后一任苯教教主)的名義將其全部除籍(他有這個名義才有效,否則他們是不會認的),然后從中揀拔了三千少年兵,一路向西走,一路訓練,押著一萬多戶吐谷渾人、吐蕃人奴隸倒是有驚無險地抵達了疏勒鎮。 然后他們就在冬季開始沿著大秦國開辟出來不久的疏勒鎮(喀山市)到識匿鎮(泰爾梅茲)之間的山間驛道繼續行軍,也虧得藏人都有著強悍的體魄,等他們抵達識匿鎮后,路途中因為生病、勞累而死的只有千余戶。 到了識匿鎮后,他們就可以乘坐烏滸水上的船只西去了,此時,正好是春暖花開時分,南風、東風交替進行,船只或順風,或利用側風,很快就抵達了里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