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是白孝德給自己的機會,就算在大唐,有上級的任命,作為一個騎兵底層軍官,你如果沒有在騎戰上擁有令人信服的能力的話,就算手下只有區區三十六人也不見得都服從你。 如臂使指,那是對強者來說的,從沒有例外。 知道要接近胡弩鎮了,孫秀榮一早就將夫蒙靈察贈給他的明光鎧穿戴起來了,一整套明光鎧包括磨得晶亮的銅盔,大量用鐵片串起來的鐵甲,胸部兩大塊明光甲,整塊的護項、護肩、護腹、護臂、脛甲、云頭靴,林林總總加起來至少有三十斤,而孫秀榮自己制作的棉甲只有十二斤。 這還不算,一套明光鎧穿戴起來十分麻煩,難怪一開始大唐府兵都允許攜帶仆兵了,靠自己穿戴起來完全沒有可能。 不過當穿戴完畢之后,孫秀榮還是貼身感覺到了它的牢靠和安全感,不過眼下有一個問題來了,以前的他在使用火龍駒時從未多出二十斤的份量進行奔馳、戰斗,火龍駒雖然高大健壯,但在沒有訓練的情形下在多了二十斤的份量下還能操控自如嗎? 但自從與慧琳大和尚大戰一場后,孫秀榮在精神層面的增強似乎也影響到了火龍駒,讓它似乎對自己更加服帖起來。 還有,火龍駒作為一匹十歲年齡的戰馬,實際上正處于他的最佳年齡階段,而年僅十八歲的孫秀榮雖然在精神上早就成熟了,但在身體上卻尚未完全長成,離他骨骼、筋肉最精壯的時候還早,于是他的份量就遠遠不足。 一去二來,火龍駒堪堪承受了多出來的二十斤份量。 從昆侖山剛剛出來時,喀拉喀什河的西岸是一處大面積的起伏不定的緩坡,眼下雙方都沿著某處坡頂向下沖,坡面約莫十幾丈,其實在策馬向下沖時是最兇險的,因為戰馬上并沒有后世旅游景點馬匹背上馬鞍前端還有一道用以扶持的鐵圈,僅僅是一具高橋馬鞍而已。 此時,就要考驗騎士的騎術了,與就在焉耆附近長大,從小熟悉焉耆馬的白孝德不同,孫秀榮在后世的呼倫貝爾騎過蒙古馬,在上一世的尼布楚騎過介于蒙古馬與雅庫特馬之間的尼布楚馬,后來隨著大夏國國土面積的擴大,乞爾吉斯馬、汗血寶馬、頓河馬、阿拉伯馬、波蘭馬、西班牙馬都騎過,若說此時誰最懂得馬匹,騎術最熟練,非他孫秀榮莫屬! 一般人策馬從高處向下沖時,為了避免馬匹突然停住從而將身上的騎士摔出去的窘境,會將身體向后仰,但這樣一仰,想要用手中的武器發出傾力一擊肯定就做不到了。 在歷史上,能在高處策馬迅速向下奔馳,身體不用后仰,還能用手中的武器利用從高到低的勢能對敵人發出致命一擊的只有一人。 岳家軍的先鋒背嵬軍統領岳云! 他是唯一做到了將手中的雙錘向前舉著,身體依舊向前傾著,最后將敵人像秋風掃落葉般一一擊落的大將,當然了,這樣的騎術肯定稱得上“神乎其技”,因為岳云十二歲就上戰場,他的騎術、戰術、力量完全是從以戰代練中磨練出來了,自然練就了高明的騎術。 孫秀榮也是如此,但他策馬下沖時,看起來身體并沒有向后傾倒,但他的雙腿卻帶著馬鐙向前蹬著。 當然了,這不是最關鍵的,他握著他自制的虎槍,一桿十斤重的虎槍,本是雙手握持戰斗的,但在眼下他卻用右手單手握著,虎槍槍身稍稍向后傾斜著,與孫秀榮在前一世設計的“拉槍”動作十分相似。 當兩匹戰馬雙雙相對從高坡上往下沖時,就算騎士大無畏,能夠直接朝敵人沖去,但戰馬是不會完全聽你的,實際上,當其雙雙抵達低處時,兩匹戰馬都不約而同扭轉了馬頭,孫秀榮的火龍駒向左側沖去,而白孝德的白馬則沖向右邊。 電光火石間,白孝德一丈長,重達十五斤的鐵槍,孫秀榮一張二尺長,重達十斤重的虎槍便碰上了! “嘎吱……” 一陣令人牙酸的金屬碰撞后產生的擊打、摩擦聲從低處傳了出來,若是放在以往,在沒有與慧琳大和尚戰斗之前,十八歲的孫秀榮怎么也不會是二十五歲的白孝德的對手,何況對方還是兩桿份量都不輕的鐵槍! 但一來孫秀榮的騎術高出一截,在向下沖時,他的身體、引槍的動作恰到好處,何況依照孫秀榮的慣例,除非對上蝦兵蟹將,他是不會存著有一擊必殺的機會的,第一個回合肯定是試探的回合,虎槍的槍鉤對上了鐵槍的槍身! 種種因由之下,原本不占優勢的孫秀榮在這一個回合并沒有吃虧,但此時火龍駒已經在坡底向左側跑遠了。 等他扭轉馬頭再次出擊時,對面的白孝德才堪堪轉過身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