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八三章 長生-《國色生梟》


    第(1/3)頁

    京城的迷霧當然不會只出現在楚歡的府邸,整個京中在清晨時分都籠罩在薄霧之中,早起的人們看到此景,都是嘖嘖稱奇,多少年沒有在這個時節看到如此晨霧了。

    皇城當然也是籠罩在迷霧之中。

    皇城的紫玉殿,那是皇帝修道之所,皇帝陛下一年有大半年的時間待在這里,而且紫玉殿自成體系,除了修道的道士,這里面甚至不允許太監進出,更不用說官員妃嬪了,便連皇帝極為寵愛的皇后,在皇帝修道之時,那也不能進入其中。

    紫玉殿被稱為皇宮內的清秀圣地,按照司天臺道宗說法,紫玉殿充滿了靈氣,對于修道參長生,有著極大的裨益。

    道教萌芽,始于老子《道德經》,老子被拜為道教之祖,但是真正將道法形成宗教,卻是始于東漢順帝之時。

    蜀郡鶴鳴山有異人張陵,把儒家的敬天和百姓法祖總結匯集,并加入了其他諸子的思想,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宗教,曰道教,起始則是成為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之所以如此稱呼,是說入教的教徒必須上繳五斗米,以此讓世人明白,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張陵出身蜀郡,地域風俗奇特,一開始便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紗,甚至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巫教,所以初始之時,五斗米教教徒甚至被誣蔑為“米賊”。

    但是五斗米教創立之始,卻是扶危救困,道徒治病救人不在少數,隨著五斗米教徒的逐漸擴大,人們也漸漸明白了這并非邪教,聲勢慢慢壯大起來,從張陵張天師創教開始,子嗣張衡繼承衣缽,其后五斗米教蔓延極廣,按照地域形成了諸多的派別。

    東晉之時,五斗米教一度展到鼎盛時期,出現了諸多的道教世家,例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丹陽許氏、東海鮑氏等等,這些名門望族都成為了五斗米教教徒,由此五斗米教從民間宗教,逐漸與官府靠攏,五斗米教一開始強調的是民以食為天,互助互愛,建天下太平,教眾不在乎誰做皇帝,只在乎安居樂業。

    五斗米教于蜀郡,張陵之子張衡、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此后與朝廷走在一起,互相利用,使得五斗米教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于海內,至此五斗米教的名號聲震天下,而五斗米教的教名漸漸不適應時下情勢,遂改名為天師道,其實到了這個時候,五斗米教以民為重的教義,漸漸變成了以天為重,皇帝是上天之子,五斗米教改名天師道,便是變相地以朝廷天子為重。

    在五斗米教展時期,漢靈帝時期,朝廷昏庸,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張角已經趁勢而起,以《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稱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很有影響,黃巾起義失敗之后,太平道勢微,卻并無斷絕。

    天師道與太平道雙道并存,但是教義卻完全不同,天師道重朝廷,與朝廷合作,互惠互利,借用朝廷擴張勢力,而朝廷也借用天師道控制民心,在朝廷的眼中,天師道是個乖孩子,而太平道卻恰恰相反,自黃巾起義開始,太平道便一直是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

    黃巾起義失敗之后,太平道不見于世,太平道徒則是另起爐灶,熄滅了太平道的旗號,甚至混跡于天師道之內,讓人難以分清。

    但是只要到了時機,改頭換面其心不變的太平道眾必定會突然而起,煽動百姓,蠱惑民變。

    前朝大華朝時期,便曾經幾次生過太平道眾起義,卻都被鎮壓下去,而大華朝敬奉佛教,對于道教卻是大力壓制,太平道固然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天師道卻也一度遭到了限制,佛教眾大行其事,而道教徒在大華朝一度調令。

    天師道經過幾百年的展,按照地域以及宗旨的不同,分成了不下數十派別。

    天師道所從事的道術很多,如占卜、符箓、祈饟、禁咒、內丹、外丹、爐火黃金、辟谷、行房、房中、仙藥,服氣,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服食一說,符箓又一說,經典科教又是一說,各門各派創立的動機不同,追求的目的不同,各自為派,雖都是道家一脈,但是有些教義不同,甚至互相敵視,其中有些派別固然追求高雅,但也些卻是十分的低俗,互相看不順眼,門下弟子即使碰面,卻也是怒目而對,門派更是老死不相往來。

    道術雖多,但是歸結起來,有道家六術之說。

    六術,是為山、醫、命、相、卜、仙!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大冶市| 瑞丽市| 珠海市| 婺源县| 土默特右旗| 澎湖县| 大埔县| 阿勒泰市| 威远县| 凌源市| 长沙县| 通渭县| 长兴县| 渝中区| 双鸭山市| 康马县| 克什克腾旗| 阿合奇县| 枣庄市| 桃源县| 双江| 全南县| 汕头市| 涟源市| 阳春市| 台北县| 岚皋县| 彰化县| 思茅市| 息烽县| 临颍县| 东至县| 新丰县| 始兴县| 长岛县| 哈尔滨市| 平谷区| 兴仁县| 长乐市|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