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章 朝堂興波-《寒門禍害》
第(1/3)頁
吳山,最正統的詞臣,在官場擁有著極高的聲望。甚至在嚴嵩去職之時,很多人呼吁由吳山接任首輔之位,而并非次輔徐階。
當下看著他有話要說,且這話明顯不可尋常,郭樸等人的臉上不由得露出凝重之色,紛紛抬頭望向坐在首座上的吳山。
吳山將茶盞輕輕放下,并沒有繞彎子,面對著眾人困惑的目光直接微笑著說道:“很多人聽到開源,都會想到向百姓增加糧稅,但當今天下百姓并不富裕,而太祖早有明令,這自是不可為之事!本官幾經思慮,以為朝廷開源,當重開寧波市舶司和整頓鹽政!”
此言一出,四下皆寂。
如果僅僅是前者,倒還不算是太大的問題,畢竟反對者主要是江浙的那一大幫官員。只是對于后者,這無疑是要一石激起千層浪。
最近在京城之中,被百姓和士子議論最多的人,正是去年整頓四地鹽政的鄢懋卿。
鄢懋卿,江西人,嘉靖二十年進士,由行人擢御史,屢遷大理少卿。嘉靖三十五年,改任左僉都御史,不久升任左副都御史。
跟很多命途多磨的官員有所不同,鄢懋卿由于依附于嚴嵩父子,可謂是官運亨通的言官,一直都在京城擔任重職。
由于嚴嵩想要整頓鹽政,故而派遣鄢懋卿整理四地鹽政。正是在這整理鹽政的一年時間里,鄢懋卿這位一直生活在京城的言官,突然成為了一位臭名昭著的大貪官。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鄢懋卿自然不是什么好官,但這事情的背后自然是另有玄機。只要密切關注徐府舉動的人都應該知曉,徐階已經在為兩淮鹽稅恢復舊例造勢,想要在合適的時機推動兩淮的鹽稅恢復舊例。
偏偏在這個時候,吳山卻選擇在這一次重要的理政會議中,正式提出要整頓鹽政的提議,毅然是公然要跟徐階唱反調。
嚴訥的眼睛瞪起,顯得難以置信地望著吳山。
藩恩由于上了年紀,耳朵一直不是很靈光,先是露出驚詫的表情,接著望向嚴訥等人,卻是以為懷疑自己剛剛聽錯了。
張永明等人默默地消化著這一個消息,很多人眼睛復雜地望向吳山。卻不明白吳山是無心于仕途,還是想要放手一搏,竟然做出了這等挑釁徐階的行徑。
吳山剛剛的心里還是有些忐忑,但話說出口后,心里反而坦然了。若是他仍然跟著這幫人和光同塵,跟著這幫人將屠刀砍向邊軍兵餉,這個大明當真會慢慢走向毀滅。
終究而言,他這些年沒有被這個官場污染太多,仍然能夠記起讀書時的理想和志向,亦還記得老師夏言昔日的教導。
吳山迎著眾人驚詫的目光,顯得侃侃而談地道:“廣東市舶司重開,今每年有數十萬兩的關稅收入!東南乃大明最富庶之地,絲綢和陶瓷更是舉世盛名,一直被番夷所追捧。若朝廷重開寧波市舶司,其效果必定要勝于廣東,每年亦可有幾十萬兩進項。今朝廷財政困頓,本官提議重開寧波市舶司,解大明財政之困!”
很多事情便是如此,跟著對與錯沒有關系,主要還是利益之爭。
雖然廣東市舶司的成功早已經擺在眼前,但由于涉及到地方上的利益,這寧波市舶司一直都無法重啟,甚至當下都沒有人再提起。
吳山此刻鄭重地提起,那他無疑是站到了開海派這一邊,同時站到了江浙一幫官紳的對立面。
對于重開寧波市舶司,反對聲音最大的是當今次輔袁煒,但他今日并沒有在這里。
“吳尚書,重開寧波市舶司可以商討,但這重頓鹽政是何意?”左都御史藩恩并沒有將焦點放在寧波市舶司上,而是單刀直入地問起鹽政之事道。
張永明等人亦沒有過于關心寧波市舶司,注意力同樣放在鹽政上,便是紛紛疑惑地望向吳山,想知曉吳山的真正意圖。
吳山面對著眾人的目光,微笑地對著藩恩回答道:“本官這些時日翻閱往朝的文獻,發現大明的鹽稅收入仍然過低。本官以為應當繼續行嚴閣老之法,繼續整頓鹽政,以解大明財政之困!”
這……
張永明等人暗暗地咽了咽吐沫,卻是悄悄地望向了嚴訥和藩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