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最近天氣劇變,沈清和也結束了在夜場的工作。三天前,他剛搬家,一家人在漂亮的小洋樓住了下來。 冰雨天,出行很不方便,沈清和開始休息以后,家里需要出去買東西都是他包辦,每天早上,還負責送沈父去上班。 早上,送沈父回來的路上,沈清和順道去附近菜場買了一些菜,肉和魚腌制一下可以放很多天,魚腌制以后可以煎糍粑魚,肉腌制以后,可以用來做火鍋,鹽水肉下青菜吃,味道非常好。 稍稍買了一點,其余的都是用大菜籃做掩護,放進去很多應季的蔬菜和魚肉,空間里面有種蔬菜,也有他之前存放進去的魚和肉,也有海鮮。 去到附近的學校逛蕩一下,回來的時候,想著明年要送自家的孩子去上學,自己的自學也該有一點進展,從到滬海的一年時間,他一直有堅持自學認字,在上班的地方每天都帶著一個識字本,到處請教識字的人。 在家里可以提前教教孩子們,自己也得練練字。 裝文盲是件苦活。 “爹,帶小魚兒出去玩,好不好?”小魚兒依偎在沈清和身邊,兩只□□叉在地上搓來搓去。小臉滿是渴望,聽到哥哥的話的果兒,也滿懷渴望的望著沈清和,兩個孩子從搬家來了以后,就沒有出去過,也是很憋悶的。 不忍心拒絕閨女,沈清和無奈的點頭答應,“好,爹帶你們出去,小魚兒找你娘去拿背簍。”出去背著閨女,還得抱著兒子,要不兒砸就得說他偏心。 為了孩子幼小的心靈,神力老爹必須辛苦一點。 抱著兒子,背著閨女,手上還拎著一個大菜籃子。上街帶孩子們玩,還能順便做采買。 天冷,走路濕滑,沈清和小心翼翼的走在街道上。街上的行人很少,偶爾遇到幾個人,也是行色匆匆。 每一個都裹緊棉衣,小心的走路。 “小魚兒,小果兒,看看,外面人很少,又冷,好不好玩?” 走路時還兼顧兩個孩子,不時的關注他們。 “爹,冷。”小果兒縮緊脖子,雖然出門的時候,給她圍了厚實的圍巾,可是還是冷,是全身都冷。 買了一些白面粉,還有油鹽,此時的鹽還是那種大顆粒的鹽。力氣大好處多多,回來的路上,沈清和是抄的近道,打算穿過一條狹窄的弄堂。 弄堂四通八達,兩個孩子除了在雜貨店還有街上的成衣鋪子下來過,其余的時間一直巴在沈清和身上。 打算穿過弄堂的沈清和,走路聲音很小,前面一個岔口,他看見一道熟悉的身影,腿腳靈便快速的穿插過去。還有那道熟悉的身影,對人鞠的那一躬,可不是華夏人鞠躬時角度和習慣。 沈清和沉思一下,然后輕笑一聲,真是有意思。 回到家里,放下孩子,把菜籃子拎到廚房,然后上去三樓。 三樓現在沒有睡人,他們一家六口,現在都是睡在二樓。 在三樓一個隱蔽的角落,沈清和拿出來一個特制的望遠鏡,悄悄的隱在窗簾后,觀察隔壁老高家。 反正最近沒有事情做,好好的觀察觀察,看看隔壁是人是鬼,是鬼的話,不介意提前幫忙解決一下。 隔壁常住人口就三人,老高夫妻和他小兒子,什么大兒子在外做生意,就得好好斟酌斟酌。 隔壁“高大爺”一家人在一樓客廳,看著是在說話,至于說了什么,沈清和是聽不見的。 看樣子他們表情很輕松,偶爾老高的眼睛還會朝自家望一眼,他可以確定,不是他發現了自己監視他們。 絕對是有別的問題,他現在還不知道,但是必須得搞清楚。 他家附近不能有任何的禍患存在。只要有點禍患,都要消滅于幼苗期。 確實,老高正在說的就是隔壁鄰居沈家,他就是想搞走隔壁人家,要知道沈家是弄堂第一戶,高家是第二戶人家,奇怪的是第三戶人家也沒有人住。據說房主一家人住在另外一套房子內。 寬闊的小巷對面的人家因為有高大的樹木遮擋,相互看不到什么,私密性很好。 可是隔壁沈家,不怕死貪便宜買了過來,讓他很郁悶。有點責怪自己,當初就該用別人的名義買下來,也不會有這樣的煩惱。 冰雨天已經過去幾天,大街小巷上都洋溢著春節的氣氛,不少店鋪都張燈結彩,出來買年貨的人,也是一家一家的。 早上,出現久違的太陽,沈清和帶著娘和妻兒一起出門采買,家里的米,面,還有肉,蔬菜,都要采買很多。 還有要買一些布料,里子帶毛絨的鞋子,沈父在富商家里做事,鞋子要暖和一些,孩子們也是一樣,喜歡在室外玩耍也是需要暖和的棉鞋,娘年齡大了,也需要。 干脆全家都買,有錢可以任性。 沈母也是難得出來一次,平日里,她就是菜場和家里來回走動,偶爾去去雜貨鋪買些姜醋油鹽。 十里洋場,繁華一如往昔。站在街上,看著人來人往的街道,沈清和有些茫然,他不知道這樣的看似和平的時光,還能繼續多久。 來到這個世界一年,再過兩年八一三事變,會不會如期發生。他不知道,如果如期發生,除了租界,滬海將淪為一片孤島。 到時候,白色.恐.怖會籠罩在每一個人頭上。 每一個普通百姓都有可能被冤枉,也有可能被波及。 沈清和帶上孩子們在百貨公司閑逛,順便去皮貨區域買了不少里絨。回家讓娘和妻子做棉鞋時,做進里面,不比雪地靴差,還更暖和。底下用廢舊輪胎底加厚再鑲嵌一個底子。 在現代很多農村婦女都會在手工棉鞋底下鑲嵌一層厚厚的輪胎底。可以用做簡單的防水,棉拖鞋也可以加里絨,也可以加輪胎底。 沈清和發現自己沒事做的時候,啥事都操心。一些婆婆媽媽的事情都想到了。 擺擺腦袋,不能想了,他是個男人,一個老爺們兒,不能沉在婆媽的事情內。 和娘還有妻子匯合以后,沈清和背著大米,提著面粉,一家人沿著來時的路,高興的回家。 路上,沈母開心的說著,“和兒,今天出來太值了。今天有好些魚都降價,我買了很多,回去腌制好再晾干,再曬,能放很久。過年的時候,我給你炸一些魚塊,是你最喜歡吃的。” 沈母的眼中,兒砸最重要,其次是孫子,再是孫女,后面是沈父。她自己和兒媳基本沒有排名,她都沒有想過自己和兒媳。 “好,娘最好了。”沈清和及時的給予沈母回應,還夸贊一句。 被兒子夸贊的沈母,心里甜滋滋的,不好意思的說,“就會哄你娘我。” “娘,兒子怎么是哄你,是真心的,千真萬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