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因此這次除了林立、王薔等人之外。
包括負責防御符箓研發的華君、武器研發的唐聘、化學研究小組的張慕,曾谷成、李百安以及陸朝陽、潘建偉院士等人都隨行來到了現場。
除此以外。
營地方面還有一些新晉專家也親臨或者通過轉錄設備觀看著現場。
這種大佬云集的情況可謂牌面十足,上一次見到還是在上一次。
總而言之。
科研力量拉滿,全是最頂尖的那批人就是了。
當眾人穿著無菌服抵達現場時,冰棺已經被放到了NBDX實驗室靠中心的一處圓臺上。
圓臺與地面的高度大約十公分,直徑五六米的樣子。
圓臺上能夠站立十幾號人,并且可以視情況升降正負一米。
等研究結束還可以就地建起一個圓柱形的透明隔斷間,算是一個比較全備的地面設施。
進入了NBDX實驗室后。
林立先帶人來到了主控臺前,對王薔問道:
“小王,冰棺掃描過了嗎?”
王薔點點頭,從桌拿起一份報告,遞給林立:
“老師,這份就是掃描結果。
根據我們的檢測,這具冰棺重量大約四噸,比莫家密室那具冰棺要重很多。
此外冰棺外部沒有檢測到任何劃痕、放射性元素、指紋以及落石塵埃。
因此我們初步判斷它可能具備一定的自潔功能。”
林立順手接過報告看了幾眼,隨后表情一肅:
“嗯?兩具冰棺的長度完全一致?”
王薔重重點了點頭,解釋道:
“沒錯,這也是我們認為外部可以收集到的最重要的信息:
兩具冰棺的長寬高一模一樣——這里的一模一樣不但指代大尺度的計量單位,我們還將這個精度精確到了納米級,最后的數據依舊沒有變化。”
林立見狀沉思了幾秒鐘,將報告遞到了下一位專家的手中。
待眾人先后看完,現場的氣氛頓時凝重了不少。
納米。
也就是10的負9次方米。
一般一根人類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軸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1納米。
而在工業領域,納米級的精度是什么概念呢?
這種精度對于一些軸承、潛艇的螺旋槳、洲際導彈上的機械陀螺儀來說勉強不算很難。
在資金足夠的情況下,花些成本基本上可以做到。
還有比如薄膜沉積設備的要求。
這種設備基本上都是要在三百毫米直徑的晶圓上,平整的沉積出一層幾納米厚的膜。
這層膜呢,最厚的地方和最薄的地方基本上不能差出0.1納米。
另外一個原子的直徑,差不多在0.1納米這個量級。
但對于冰棺這種體積的物件來說,納米級別的精度還是比較困難的。
起碼如果單靠神念,幾乎沒可能做到這種地步——不久前指揮部曾經托馬寧找到楊正初,讓他用神念加工了一個磨具。
最終精確的單位是微米級別,遠遠不及納米。
因此很明顯。
兩具冰棺是一個模板產出的物品,并且來自那個先行文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