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黃義賢提出的這個看法最為中肯、妥當,所以李天祚也非常欣賞這種看法。 能不打仗當然最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級的退敵手段,而且還非常經(jīng)濟實惠,不需要花太多錢,不然一旦打起來,那可真是花錢如流水,心疼。 所以李天祚還比較傾向于黃義賢的建議。 三人里面只有李公信建議李天祚不要試圖試探、激怒明國。 他建議以妥協(xié)為主,換取更大的行動空間和談判空間,借此機會摸清楚明國的底牌和根本需求,然后再做出決斷。 總而言之不要用言語和軍事激怒明國,盡可能避免戰(zhàn)爭。 “明國自山東起事,不過是造反起家,卻一路顛覆金國,覆滅宋國,剿滅西夏,北伐草原,四面征戰(zhàn)從無敗績,中原各國毫無還手之力,可見明國之強悍。 加上其剛剛覆滅宋國,士氣旺盛,軍心堅韌,正是兵鋒銳利的時候,實在不是我國應(yīng)該與之硬碰硬的時候,陛下何不妥善思考回復(fù)明國之問題,虛與委蛇,使其懈怠,總比直面明國之兵鋒要好。” 這個說法有點太軟弱了,讓一直以來在東南亞地區(qū)都頗為強勢的李天祚有點不能接受。 “明國固然是大國,大國難道就沒有力有不逮的地方嗎?嶺南遠離其核心,用兵困難,后勤艱難,必然不可久戰(zhàn),我軍民一心,固守天險,以有備對抗倉促成軍,難道不是優(yōu)勢嗎?” 李公信苦心相勸。 “明皇善于用兵,麾下軍兵皆虎狼之輩,以萬鈞之勢而來,絕非善類,我國雖然有兵力,尚且不及宋國,遑論明國?明皇之詢問,明顯是有備而來,應(yīng)該是一種試探,我們應(yīng)當以較低的姿態(tài)回復(fù)明皇。 先想辦法把這件事情糊弄過去,不要讓明國有興兵南下的借口,需知目前明國主力大軍集結(jié)在嶺南,若要南下,并不是難事,對我威脅極大,陛下有志向,老臣亦為之欣喜,可明國終究是大國,強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明智的行為。” 這下不單單是李天祚,蘇憲誠和黃義賢也對李公信感到不滿。 尤其是蘇憲誠,剛剛?cè)〉昧藢φ汲菄能娛聞倮?,正是意氣風(fēng)發(fā)的時候,不能接受李公信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fēng)的說法。 “明國固然強,固然大,我大越就沒有能與之相比的地方嗎?明軍遠離中原作戰(zhàn),后勤艱難,我大軍只需要扼守諒山,再分出兵馬偷襲明軍糧道,甚至不需要太多次,一次成功,就能極大威脅到明軍。 更何況明軍自北方來,定然不熟悉本地氣候,很容易出現(xiàn)水土不服,則極易引發(fā)時疫,一旦如此,則軍隊沒有戰(zhàn)斗力,還能與我對抗嗎?放著如此之大的優(yōu)勢而妥協(xié),這才是不明智的行為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