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良久,才有一人起身道:“稟大宰輔,為今之計,可調(diào)各州之兵入北境馳援。” 當即有人反對:“不可!我大稷四面臨敵,當此之際,各國正虎視眈眈,各州之兵不可輕動,否則天下亂矣。” 也有人支持道:“北境不可失!我大稷諸邊陳兵數(shù)百萬,即便抽調(diào)些許,又何懼邊垂小國?” “荒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諸官各執(zhí)己見,說得幾句,便吵起來。 不久前還沉悶異常,變得熱鬧非凡。 “諸位,抽調(diào)大軍,勢在必行,不過調(diào)哪里,調(diào)多少,誰人統(tǒng)兵?卻務須細細斟酌。” 也不知吵了多久,李東陽才定下基調(diào),結(jié)束一輪爭吵,卻又開始了新一輪更為激烈的爭端。 概因統(tǒng)兵之權(quán)極為重要。 而且此番馳援之功,必然是幾能與征北之功相提并論潑天大功。 這是一步登天的機會。 這些官員哪個背后沒有一方牽連? 至于敗? 沒有幾個人想過。 在他們心中,大稷強盛,周邊都不過是蕞爾小國。 這一次出師不利,只不過是意外罷了。 不是我軍不行,而是敵軍太歹毒,竟然敢用出那等邪惡之法。 不過就算如此,那也只是趁己不備,如今有了防備,異族再想得逞,根本不可能。 …… 朝堂諸多大人物的爭斗與江舟毫無關系。 他現(xiàn)在只關心吳郡到底還能不能保持安寧。 若有意外,這安寧又還能維持多久? 從楚云樓出來的路上,江舟忽然又想起前幾次經(jīng)過米糧巷,都看到了許多百姓在搶購糧食。 今天聽了北境戰(zhàn)事的消息,不知怎的,心中一突,鬼使神差地便再次來到米糧巷。 不過還沒有走進其中,只是遠遠地站著,就看到擠出了街巷外的百姓。 擁擠的百姓,怕不是成千上萬。 將一條街巷都擠得滿滿的,根本就無法再進去。 百姓幾乎都是將抱著銀錢一袋袋的銀錢過來,幾乎是搶一般,將一袋袋糧食從米鋪中搬出來。 但能搶到糧食的那也只是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