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解試科舉(五)-《寒門梟士》
第(3/3)頁
一共有三十道題,考三天兩夜,實際上就是考三個白天,平均每天十道題,如果不寫草稿,直接在正式答卷上答題,那時間是很充裕,可一旦寫草稿,就只剩下半天答題,雖然明經(jīng)題難度不大,但它卻是以量多而著稱,寫草稿等于要做兩遍。
但要想得高分,那就必須寫草稿,才能保證卷面的一字不改,以及卷面上的美觀,李延慶躊躇良久,還是決定寫草稿,時間上雖然緊張一點,但他寫字很快,可以多少爭回來一點時間。
李延慶看第一題,只有一句話,‘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以佐王安擾邦國’題目要求以此句為初始默寫完本卷余文。
李延慶早已倒背如流,他立刻辨認出,這是《周官新義》卷六中的地官一,按照要求默寫完余文,大約有五千余字。
李延慶不由倒吸一口冷氣,若寫完全文至少要一個半時辰,若每題都是這樣的量,那就算不寫草稿也來不及做完。
他連忙又放下筆,仔細看了一遍所有題目,還好,象這樣的斗量題一共只有三題,其他題量都不大,有十幾題甚至只要寫百余字的詮釋。
這時,他又猛地想起一件要緊事,那就是字體安排,一共只有十張正卷,而且只準寫一面,那他需要寫多大的字體才能保證試卷夠用,這是個極為重要的細節(jié)問題,如果不安排好,前面字體大,后面發(fā)現(xiàn)卷子不夠用了,后面再被迫寫成芝麻字,甚至沒有試卷答題了,都嚴重影響得分。
李延慶索性把筆放下,開始全盤計算字數(shù),他足足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算出三十道題一共要寫兩萬三千多字,一張正卷要寫兩千三百多字,李延慶寫了五年的小說,在控制字數(shù)方面已經(jīng)如火純青,他腦海立刻出現(xiàn)一幅美觀漂亮的卷面,字體要用四號字體,間距為半格,用行楷最為流暢。
當他把三十道題全部謀篇結束,考試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個時辰,他居然還一個字沒寫。
這時,李延慶忽然發(fā)現(xiàn)有人在看自己,一抬頭,只見一個留著長須的巡視監(jiān)考官正站在門口負手望著自己,目光里有疑惑之色,意思是問自己為什么還不動筆?而別的考生都已經(jīng)寫了很多了。
李延慶將草紙略略向前推了一下,上面寫滿了統(tǒng)計數(shù)字,中年官員拾起草紙,只見寫著‘第一題五千七百余字,用紙兩頁,第二題一千二百余字,用紙一頁,第三題.......’
監(jiān)考官這才明白,原來眼前這個少年考生在統(tǒng)籌試卷,這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才是聰明的考生,他贊許地點點頭,放下草紙走了。
李延慶取過一張草紙,開始提筆寫了起來: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以佐王安擾邦國。
掌土地之圖則土防土宜土均之法,可施王國之地中,可求邦國之地域,可制掌人民之數(shù)則地守地職地貢之事,可令萬民之卒伍,可防都鄙之室數(shù),可制夫然后可以佐王安擾邦國.....
.........
當李延慶寫了一千多字后,便漸漸找到了感覺,索性拋開草紙,直接在正卷上寫了起來,全神貫注,運筆如飛,一行行小字如行云流水般出現(xiàn)在試卷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