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門戶(三)-《明匪》
第(1/3)頁
局勢對清軍來說更為緊迫。
多爾袞奉順治帝入主北京后,和進軍途中一樣,勒令京師以及北直隸等地漢家官紳百姓剃頭留辮,以示歸順大清。可沒想到,原先懾于清軍兵鋒的官紳百姓們聽說了剃發令,態度陡變,即便是北京的官員遵令剃發的也寥寥無幾,不少人觀望不出,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護發南逃。地方百姓更是反抗強烈,畿輔一帶揭竿起事者風起云涌。
主政北京期間,多爾袞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維穩上邊,聲稱“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但漢家百姓并不買賬,從畿輔乃至山東等地千千萬萬起義者此起彼伏,烽火四蔓,屢鎮不止。
清軍入關,滿蒙漢八旗共有八萬,已是前所未有的大動員。此前葉臣等往山西、巴哈納與石廷柱等往山東,各帶了五千八旗兵,如今均會合在山西,加上阿濟格后續帶去的三萬八旗軍,合計將近四萬。阿濟格同時節制吳三桂、白廣恩以及唐通降兵兩萬,所以清軍在山西方面部署了足有六萬兵馬,山西由此可以看作清廷時下最重視的戰場。
阿濟格出征不久,多鐸又帶了兩萬八旗軍出北京,駐扎在北直隸順天府南部,伺機待動。因為多爾袞已經了解到,明軍北伐除了開赴山西外,更有史可法、左夢庚一軍從南京出發,沿路收拾地方抵達了山東與南直隸的交界地帶。據悉這路北伐明軍近期正與盤踞曹濮等地的劉澤清部明軍火并,尚未繼續北上,但其眾多達七萬人,倘若進軍山東,遠非王鰲永、方大猷、柯永盛等臨時救火的清廷地方官可以阻擋。一旦山東事急,多鐸這支軍隊就將迅速行動。
留在北京的,還有兩萬八旗軍以及一萬在山海關投降整編過的關遼軍。北京與畿輔局勢不穩,暗流涌動,多爾袞必須留有一支足以鎮住場面的軍事力量以備不時之需。
是故多爾袞三萬、阿濟格六萬、多鐸兩萬,分地布置的這總共十一萬清軍便是清廷用以爭霸天下的本錢。而山西局勢乃重中之重,稱全局關鍵也不為過。山西要是贏了,清軍便能順勢南下風卷殘云攻掠晉中、關中以至河南等地,威脅明廷心腹地帶并形成巨大的戰略迂回優勢。多爾袞對阿濟格寄予厚望,配給他眾多精兵良將,以期一舉奠定大清代明的基業。因此阿濟格稍有分神,便遭到清廷的督促,尤其在明軍東路北方軍隨時將北進山東的當口兒,多爾袞給阿濟格一連寫了書信數封,要求他盡快解決山西問題,以便清廷能及時騰出手,應付其他變數。
阿濟格兵馬一到,就先后滅了唐通、侯大貴兩軍,又把孫傳庭軍打得七零八落,正是傲睨不可一世的當口兒,多爾袞批評了他又向他訴苦,他遂有心表現證明自己,即刻率領所部四萬八旗子弟轉進大同府。沿途燒殺搶掠,橫行無忌。只一,取鎮虜衛,接著攻破陽和衛。再一,前鋒葉臣已然抵達去往大同府城的必經之地火石嶺城。
陽和衛沿著栲栳山北部通道行軍,因孔道狹窄、地勢崎嶇,單次通過兵力難以超過五千人,若再多兵馬,必須分道走。但是清軍若分兵,則必須經過廣靈縣繞行,不單路線上大費周章,且兩路兵脫節會很嚴重,不利于作戰。八旗軍早期兵力不多,面對兵分數路大舉進攻的明軍大多采取聚集兵力各個擊破的手段。明軍分兵,因為各路主將心思各異而且各條道路長度阻力不同,經常出現預期的夾擊戰術落空的況。清軍引以為鑒,很少選擇分兵作戰。
不過在此前歷年清軍屢次破邊墻攻擊大明腹地的軍事行動中,因囿于寧遠與山海關一線的遼左通道難以通行,清軍只能繞行蒙古,選擇密云縣的古北口或薊州的喜峰口等地透入。古北口與喜峰口算是邊墻中相對距離較近且最大的兩個口子,但每次亦只能容最多三萬人通過,是以清軍入口,基本分左右翼軍隊,各三萬人。大致可知,兵分兩路是清軍八旗軍的最大限度,而且在保證后勤的基礎上,每路兵的數量盡可能擴充到最大,此即為清軍作戰的準則之一。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越西县|
甘泉县|
邳州市|
昌吉市|
水富县|
鄂州市|
彭泽县|
铜鼓县|
景洪市|
西昌市|
扎鲁特旗|
工布江达县|
海阳市|
太谷县|
湘潭县|
石屏县|
新宾|
珲春市|
杂多县|
朔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汶川县|
龙山县|
文登市|
金川县|
广宁县|
团风县|
南华县|
贞丰县|
重庆市|
荔波县|
常宁市|
新巴尔虎左旗|
长岭县|
绥德县|
丽江市|
望江县|
左贡县|
绥化市|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