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說一千道一萬,制造大炮的第一要素還是炮身。 這個炮身不是你用澆灌法做好了形狀就行了的。 首先第一個你得用上好的熟鐵或者青銅來制造炮身,這樣才可以保證炮身堅固耐用。 如果是里面雜質太多,用不了幾十一百次,就得全部爆裂開來,不但沒有用,還會炸傷自己人。 即便是你在外面加了幾十道加緊箍,也是不行的。 然后炮身的內部必須要車刀光潔膛壁,使得里面不會坑坑洼洼,從而極大的影響炮彈的發射距離,影響炮身的使用時間。 哪怕是如此,每隔一段時間也都要進行對炮身的保養,拿回去繼續用車刀光潔膛壁,使得在戰斗中的磨損得到回復。 這也就要求了炮壁必須要厚實,而且是純度非常高的熟鐵或者是青銅。 這一點對柳銘淇來講不是什么問題。 提煉純度更精的熟鐵,用一些相對來說簡單的法子就能做到。 不說別的,咱們五十年代六十年來,不是有土法煉鋼這個事兒發生嗎? 實際上這個想法和步驟都是對的,可關鍵在于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個經驗,也沒有熟練的手段,所以才弄出一大堆廢鋼鐵出來。 聽說那個時代,寺廟里的銅像可就遭了殃,甚至于那些古代的珍貴文物都沒有逃脫。 比如說赫赫有名的大明宣德爐,便是毀在了這一場的事件之中,從此之后,基本上就沒有真貨了。 說起煉制鋼鐵,其實古代并沒有那么落后。 比如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發掘出來的君侯的佩劍,竟然達到了中碳鋼的地步。 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許多人不曉得,鋼其實大致分為三種:低碳鋼、中碳鋼、高碳鋼。 其中低碳鋼被稱為軟鋼,用處是特別的,高碳鋼因為太過堅硬,通常都做鉆頭、鉸刀……哦,對了,機床上就有大量運用的。 我們平日里接觸最多的通常就是中碳鋼。 比如汽車、輪船、武器等等,還有日常的各種建筑、家用電器、零部件、鋼制品等等,用的都是中碳鋼。 所以在兩千多年之前,我們的祖宗就已經制造出了中碳鋼的冷兵器,簡直是一個奇跡。 可惜的是,這種技巧不是經過技術化、標準化生產的,而是出自于一些絕頂的工匠,一些機緣巧合的機會,才打造出來的。 不能夠復制。 不能夠復制,就是標志著一個技術是不是成功的標志。 除開了這個意外,古代人對于打造鋼,也是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并且發展出來了灌鋼法、炒鋼法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古人不懂現代的知識,沒有含碳量的概念。 區別生鐵、熟鐵、鋼的主要依據是它的使用性能,硬且脆者為“生”,可鍛者為“熟”,其性剛強者為鋼。 因為古代的炒煉過程是在半液態下進行的,渣鐵分離較難,產品所含夾雜往往較多,故而即便是含碳量較高,但因為其性不剛,也只能稱作“熟鐵”。 其實這里面最大的難點就是一個——去除鐵礦石融化之后的那些雜質。 包括了鐵水之中的各種元素。 但點破了又很簡單,那便是讓這些雜質元素氧化,就可以脫離鐵水。 而最終達到0.25%-0.65%左右的含碳量,便可以得到中碳鋼。 是的。 你沒看錯,柳銘淇現在要做的,就是越過青銅和熟鐵,直接使用中碳鋼來鑄造大炮的炮身。 這樣不但穩定性更好,更不容易炸膛,也能讓它的重量降輕,使得能更加的經久耐用。 可別小看了這個鑄炮材質改變這個事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