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鴻訓回道。 作為輔政大臣,在中樞已久的他,很清楚這些年大明內部是個什么情況,天災可以說不斷,如果不是新的農作物推廣以及農業技術提升,再加上工業化解決了大量流民問題,且海外擴張將災難轉移到國外,大明很難撐得過。 所以,劉鴻訓才會說如果皇帝朱由校即位以后沒有提倡使用之學,用各種霸道手段,將矛盾轉移的話,大明早已不存,而天下會因為大量餓殍而出現累累白骨的現象。 “一派胡言!這與儒家何干,不過是天下人欲壑難填、天道不公而已!” 向玉軒也跟著說了一句,且繼續說道:“《漢書》有言:仲舒死后,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以下官看,儒道若不存,則人之欲壑更加難填,天道只會更加不公,而以致于人只知利不知禮,而相食的更加厲害!” “改科舉,并非廢儒家!所謂國文,便含有儒家之學,怎能說改了科舉,則儒道不存呢?” 劉鴻訓很是痛心疾首地辯駁了一句。 “獨尊儒士,天下人心尚且難以教化,以致于小人橫行,奸邪當道!坑蒙拐騙者,重利輕義者,比比皆是!” “若不以儒道為尊,如此之人豈不更多,甚至還以他學教導之,豈不令刁民叢生?” “以鄙人之見,這科舉就不應該改,就應該天下百姓只學儒家,如此或可教化得一些百姓恭順守正,若令其不單學儒家,而學百家之學,則只會令其倚才亂禁!不易為朝廷管束!” 學部左侍郎高衍回道。 “你這是弱民之術!朝廷現在改科舉,不是為弱民,而是為強國!弱民是雖利于朝廷管束,然卻不利于國家強盛,更不利于社稷永存。若百姓只變得聽話,那和牛馬有什么區別?” 李邦華這時候回道。 “難道百姓不就類若牛馬嗎,使其能飽腹,能勞作即可,或因積善積德且積余財讀書,也當只令其讀忠孝之書即可,怎么能讓他們既有狼的狡猾,又有鷹的特技,還有魚的滑溜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