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294章-《豪門夜宴:追妻進行時!》

    珮

    古代的一種佩飾。以玉為主,故寫作“珮”。中國玉器出現很早。浙江吳興良渚遺址最近出土有四千多年前的大小玉器一千多件,其功用之一就是作人體佩飾。商周以后,更為流行,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其中以成套的玉器組成的雜佩最為貴重。魏晉以來,男子佩玉漸少,環珮成了女性的代稱。玉一般佩系在衣帶上。后世佩飾方式或內容有所變化,但通常仍少不了玉。《詩.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初學記》卷二六引漢劉向《列仙傳》:“江濱二女者,不知何許人,步漢江濱,逢鄭交甫,挑之,不知神人也。女遂解珮與之。交甫悅,受珮而去。數十步,空懷無珮,女亦不見。”清葉夢珠《閱世編.內裝》:“環珮,以金絲結成花珠,間以珠玉、寶石、鐘鈴,貫串成列,施于當胸。便用則在宮裝之下,命服則在露(當為霞)帔之間,俗名墜胸,與耳上金環,向惟禮服用之,于今亦然。”

    玦

    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發現。后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荀子.大略》:“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鴻門宴上范增對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決斷。三國魏曹丕《與鐘繇書》:“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穿匣開,燦然滿目。”

    剛卯

    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飾物。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長形四方體,有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鬼愕疫等辭,首句常作“正月剛卯既央”,因稱剛卯。流行于漢代,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與另一種印“嚴卯”合稱“雙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晉時廢。《漢書.王莽傳》“正月剛卯”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長三寸,廣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帶佩之。”晉灼曰:“剛卯長一寸,廣五分,四方。當中央從穿作孔,以采絲葺其底,如冠纓頭蕤。刻其上面,作兩行書,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詩:“佩符豈有玉剛卯,挑藥久無金錯刀。”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剛卯》。

    朝珠

    清代朝服的組成部分。形制如念珠,每串一百零八顆。珠用東珠(珍珠)、珊瑚、琥珀、蜜蠟等制作,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絳為飾懸垂于胸前。朝官凡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京堂、軍機處、翰詹、科道、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得使用。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絳色有限制和區別,逢大典禮時尤為嚴格。其中以東珠串綴的朝珠和黃色絳,只有皇、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清昭褳《嘯亭續錄.董太傅》:“聞其有上賜朝珠,價值數萬,一旦失去,公毫不介意,但現有司捕治。”《老殘游記》第六回:“登時上房里紅呢簾子打起,出來了一個人,水晶頂,補褂朝珠,年紀約在五十歲上下。”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朝珠,五品以上始得掛用。六部主事,惟禮部主事雖六品亦掛珠,以其與郎中、員外郎同預各項祀典也。其他若太常寺屬官,光祿寺署正,鴻臚寺序班、鳴贊等,亦不論品級,一律掛珠,因其當典禮司事時,所宜肅朝儀、重觀瞻也。至翰林院編修、檢討,亦掛珠,穿貂褂,則尊重詞林之意,不在此例也。”參閱《清文獻通考.王禮十七、十八》、《清會典.禮部四.儀制清吏司》。

    假髻

    古稱“編”、“副”,漢以后稱“假髻”、“假紒”,唐人又稱“義髻”,明清又稱“鬏髻”。先秦以奴隸的發絲,后世多用馬尾、金銀絲或紗作成髻形,戴在頭上,供婦女裝飾用。魏晉流行的“蔽髻”,便是一種假髻,髻上半裝有各種金翬首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能用。唐天寶以后,胡帽漸廢,流行假髻。宋仍以高髻為美,大多摻有假發,其髻上常飾以金銀珠翠制成的各種花鳥鳳蝶形狀的簪釵梳篦。明代假髻有丫髻、云髻等,其中有一種稱做“鼓”的,以鐵絲織成圓圈,外編以發,做成固定的裝飾物,比原來發髻約高出一半,戴時罩在髻上,以簪綰住頭發。首飾鋪有出售,清初仍流行。《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篋,可時奉瞻。”《宋書.五行志二》:“晉海西公太和以來,大家婦女,緩髻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恒戴。乃先作假髻,施于木上,呼曰假頭。人欲借,名曰借頭。”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揚州鬏勒,異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八面觀音諸義髻,及貂覆額漁婆勒子。”

    黛

    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的青色顏料。多以青石或燒焦的柳枝制成,五代后也用香墨。其珍貴者螺子黛,一顆價十金。畫眉時常剃去眉毛,用黛描繪出各種形狀。據《海錄碎事》,唐明皇命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橫煙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漢魏至隋唐,多尚闊眉,唐中葉以后細眉也頗流行。又,古代男子亦有畫眉,惟不多見。參閱《北齊書.文宣紀》。《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妝飾,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畫眉髻,黑而光凈。”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唐白居易《上陽白發人》詩:“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的

    古代婦女妝飾面部的紅點。自魏晉以來,用粉脂作點狀傅面,是中國婦女常見的一種花妝樣式,不過后來不局限于紅色罷了。至唐代猶以黃星點頰,或在嘴角酒窩間加兩點小胭脂(所謂“星靨”當即指此),均是。《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當次進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說,故注此丹于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于第錄也。”三國魏王粲《神女賦》:“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太平御覽》卷七一九引晉傅玄《鏡賦》:“珥明珰之迢迢,照雙的以發姿。”

    粉

    古代化妝品之一。包括鉛和米粉。鉛粉,又稱鉛華。傅粉以面為主,也有兼及頸項胸背的。秦漢以前以白粉為主,至六朝黃粉、朱粉、紫粉等漸次流行,尤以共同粉為尚,往往用以涂點額上,稱花黃。直至元代,婦女還常用共同粉涂額。宋代宮中婦女以粉點眼角,名淚狀。又,古代男子亦傅粉。《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南史.王裕之傳》:“左右嘗使二老婦女,戴五條辮,著青紋袴羅,飾以朱粉。”唐白居易《時世妝》詩:“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妝靨》:“遠世婦人妝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

    額黃

    古代婦女臉部妝飾名。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涂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唐時又有一種專蘸鴉黃色的,稱為“鴉黃”。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里拔,異作額間黃。”唐李商隱《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唐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

    冠梳

    宋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早在南朝婦女就愛在發髻上插飾梳櫛。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后來傳至民間。其冠甚高,以漆紗、金銀、珠玉等制成,兩側垂有舌狀飾物,用以掩遮鬢、耳,頂部綴的朱雀等形首飾,并在四周環插簪釵,于額發與髻側插置白角長梳,其數四六不一。傳世的宋人《娘子張氏圖》中有“冠梳”形象。后因飾冠過高、角梳過長,曾被下令禁止。然直至南宋,民間猶有高髻插梳之飾。《太平廣記》卷三二二引《志怪錄》:“綵衣白妝,頭上有花插及銀釵象牙梳。”《舊唐書.文宗紀》:“太和二年,詔諸公主不得廣插釵梳。”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卷四:“舊制,婦人冠漆紗為之,而加以飾,金銀珠翠,采色裝花,初無定制。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議者以為妖,仁宗亦惡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終仁宗之世無敢犯者。其后侈靡之風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魚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宋陸游《入蜀記》:“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一四《王禮考》:“皇祐元年......先時宮中尚白角冠梳,人爭效之,謂之內樣。其冠名曰‘垂肩’,至有長三尺;梳長亦逾尺。議者以為服妖,故禁止焉。”

    花子

    婦女臉部的裝飾品。以彩色光紙、綢羅、云母片、蟬翼、蜻蜒翅乃至魚骨等為原料,染成金黃、霽紅或翠綠等色,剪作花、鳥、魚等形,粘貼于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因所貼部位及飾物質、色狀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勝”、“花黃”、“羅勝”、“花靨”、“眉翠”、“翠鈿”、“金鈿”等名目。起自秦代,至南北朝時,多在宮中及貴族婦女中使用,唐后始成為流行的婦女而飾。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今婦人面飾用花子。”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云鳳虎飛升。至東晉,有童謠云:織女死,時人帖‘草油花子’‘為織女作孝。’至后周,又詔宮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妝以侍宴。如供奉者,帖勝花子。”宋陶穀《清異錄》:“江南晚季,建陽進‘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縷金于面,背以淡妝,以此花餅施于額上,時號‘北苑妝’。后唐宮人或網獲蜻蜒,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涂翅,作小‘折枝花子’,金線籠貯養之。爾后,上元賞花者取象為之,售于游女。”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契丹鴨淥水牛魚鰾,制為魚形,婦人以綴面花。”明陶宗儀《說郛》卷七七引《妝臺記》:“宋淳化間,京師婦女競剪黑光紙圍團靨。又裝縷魚腮骨,號‘魚媚子’,以飾面,皆花子之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新丰县| 阿勒泰市| 姚安县| 晋州市| 家居| 河津市| 新疆| 鲁甸县| 普洱| 定结县| 从江县| 远安县| 平遥县| 阿勒泰市| 垫江县| 通榆县| 资中县| 新昌县| 融水| 乐清市| 仁怀市| 平顶山市| 灵丘县| 松潘县| 随州市| 永登县| 星子县| 南城县| 房产| 仙居县| 安陆市| 扎囊县| 华宁县| 蓬安县| 夹江县| 和平县| 富顺县| 重庆市| 楚雄市|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