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反之倒是使古文經學在民間日益壯大。 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到了東漢末年,今文雖為官學,但古文經學已經成為中國學術發展的潮流,經術深湛的古文經學通儒多居家教授,與蔡邕等人少有交涉,而熹平石經卻選擇了今文經來刊刻,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大多數讀書人的支持,注定流為形式化。 而王允在這一點上倒是頗為迎合民間主流,他的學術造詣不太高也不低,但偏偏屬于古文派中人。 換成別人也就罷了,畢竟只是學術上的事,扯不到政治上來。 但王允卻不一樣,他這個人有些小肚雞腸,屬于睚眥必報的那種類型。 他若是恨你,一記能記你一輩子,你不被他抓住毛病倒好,一旦抓住把柄,后果絕不容樂觀。 劉琦心下感慨,但還是為蔡邕慶幸。 至少,離開了朝堂和王允,他可以不被政事牽連,保住性命了…… “昭姬,中原眼下多事,讓蔡中郎待在陳留故土,也不太平,何不請蔡中郎來荊州,一則安全,二則也好全你父女之情?” 蔡琰心中很開心劉琦能夠這般為她父女著想。 “我立刻作書請嚴君來……但他肯不肯來荊州,這點就不太不好說了。” 劉琦明白蔡琰話中之意,這些文人騷客一個個倍兒好面子,想法有時候一個比一個怪,還總愛玩特立獨行。 特別像是蔡邕這種名氣挺大,偏偏軍政本事一般的糟老頭子,性格一般都很怪,估計他最討厭的就是別人指揮干涉他。 你越讓他怎么干,他還越就不干什么。 說白了,就是東漢末年的文人學子給他們慣的臭毛病,矯情病。 愛來不來,反正我是邀請你了。 “對了,伯瑜,有件事琰兒想讓你知道。” “何事?” “是關于陳王的。” “陳王?”劉琦疑惑地看向蔡琰。 第(2/3)頁